【中恆動態】《唐山大地震往事》叢書下卷• 一部充滿感恩情懷和大愛精神的叢書

2021-02-19 中恆文化

通讀此書,我備受鼓舞和感染,不僅深切感受到唐山人民在地震劫難中生命遭到極度摧殘的悲愴和悽楚,感受到他們在生命困境甚至絕境中迸發出來的相互救援、關愛、扶持的人間大愛,也深刻體驗到他們在抗震救災、重建家園過程中產生的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進取力量,看到了偉大的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博愛精神,以及在新的歷史徵程中,唐山人民正在儘快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對唐山提出的「三個努力建成」的目標,加快建設靚麗、繁華、宜居、和諧的沿海強市的博大胸襟。因此,這套叢書與過去反映唐山大地震的同類書籍相比,有這樣獨特的品格:

 1.普泛性與代表性的有機結合。這套書全面反映了唐山大地震,具有很強的典型性。這是因為,這套叢書的幾百位作者中既有普通的民眾,也有抗震英雄、專家學者、著名作家、文化名人;既有年近百歲的老人,也有替祖輩代筆的十幾歲學生。書中所表現的題材看,既有全面反映唐山「十年建設恢復、十年經濟振興、十年快速發展、十年展翅騰飛」發展歷程的長達幾萬字的報告文學,也有記述自己在大地震中切身體驗的幾千字短文;既反映了「特別能戰鬥」的工人階級、最可愛的人民子弟兵、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也涵蓋了轉院外地得以再生的重傷人員、在輪椅上唱響生命之歌的截癱人士,可謂林林總總、方方面面。王素女主編在組稿時採用了公開徵文、重點採訪、召開座談會、向著名人士約稿等多種形式,因而,才使得這套叢書有了廣泛性和代表性。

 2.歷史性與現實性的密切融合。這套叢書再現了唐山大地震時的真實境況,整體性地還原了歷史,其中既有對震後40年歷史的全面回顧,也有對當時境況的局部反映,因此使得此書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歷史價值。此書不僅僅是回憶,不僅僅是哭訴,其中也有許多文章真實、生動地表現了新唐山40年來所發生的巨變和所創造的輝煌。如著名報告文學家王立新的《從悲壯走向瑰麗——新唐山四十年環境建設回眸》,就聚焦了唐山充滿詩性的環城水系、「化腐朽為神奇」的南湖、治理汙染還天空以蔚藍的氣魄,從煤都到沿海大都市的變遷,從一塊發熱的灘涂到世界級的港口的歷史巨變,以及世界園藝博覽會、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領導人會議的舉辦等世界矚目的事件,使我們看到了新唐山創造的「當驚世界殊」的偉大壯舉,也使我們看到了新唐山走向世界的偉大氣魄、與世界接軌的巨大能量。叢書中還有許多文章表現了新唐山城市化進程的突飛猛進、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小城鎮建設的方興未艾、城鄉面貌的日新月異等。這無一不顯示出唐山人民的開拓創新、卓越超群的精神。正是這種高度的現實性,使我們對唐山的現在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和體察。

 3.感性和理性的完美契合。叢書有真實的場景、真情的訴說、動人的畫面、感人的故事,可以說,每一篇文章都催人淚下、感人肺腑。因為這是40年來唐山人民蘊蓄已久的情感的噴發,珍藏心底的生命記憶的重現,感恩、謝恩的大愛情懷的書寫。這些文章有的是口述的歷史,原生態再現,但更多的是對大地震的反思和拷問。40年過去了,我們不僅僅再是哭訴和悲傷,更多的是要把這種用生命換來的教訓和經驗留於後世,把抗震精神和新唐山人文精神傳給後人。因而,叢書中有很多文章對大地震進行了深度思考,尤其是關於地震文化的研究,可以說達到了一個理性的層面。地震文化這種文化形態對於認識地震災害、減災、救災、抗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人類的生存史就是一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史。作為實踐主體的人在與自然災難的不斷抗爭中,一方面顯現出了強大的本質力量,凝合了一種偉大的抗災精神;另一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留存了沉痛的教訓和警示。對這種精神的繼承和對這種教訓的汲取,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備條件,有助於我們更加自覺地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係。這是這套叢書的要旨,也說出了我們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時所要做的一切,這是我們留給後人一份寶貴的財產,也是對大地震最好的紀念。如此,我們才能無愧於歷史,無愧於在大地震中遇難的人。

感謝王素女女士和她的編寫團隊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際編輯出版這樣一套叢書,這套叢書出版的意義不僅是紀念,而在於「銘記歷史、啟示未來」,在於它的反思力量、警示意義和激勵作用。

                                                            2016年7月於北京

相關焦點

  • 讀之動容 思之感奮 《唐山大地震往事》文章精華及點評(32)
    唐山大地震的許多倖存者都有這種心理難以承受的感覺,尤其是家中有震亡親人的倖存者更是不願正視,不敢觸及那段悲慘痛苦的往事。但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回憶唐山大地震往事是不能缺少這部分內容的。縱觀本叢書,能夠詳細敘述自己家親人遇難情況的回憶錄並不多,由地震孤兒敘述地震情景和震後經歷的則更少,更是難能可貴,由此,我對這些堅強的作者表示敬意。
  • 國醫大師柴嵩巖婦科臨床經驗系列叢書發布
    國醫大師柴嵩巖表示,「叢書是本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並持以誠信和科學的態度,依據中醫學之原理進行編著的,希望以此努力來表達我們對社會和學術專業的責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餘豔紅表示,國醫大師柴嵩巖幫助無數的女性解除病痛,為無數家庭帶來希望和幸福,享譽中醫界和中國婦產科學界。
  • 青島出版集團推出《我與共和國一起成長》叢書
    兒童文學名家聯手書寫童年往事。 「我們寫的是一代人的成長,它絕對和成長當中的孩子們會產生共鳴。 」昨日上午,「紅旗飄飄 童心飛揚」——2019青島出版集團新春少兒專場發布會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會上重點推介了《我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系列叢書,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圖書,該叢書邀請了8位與共和國「同齡」的兒童作家講述自己的童年故事。發布會現場,《牧歌》分冊作者董宏猷表示,《我與共和國一起成長》叢書的關鍵詞是「成長」,這種成長可以穿越時代產生共鳴。
  • 福旺中學竟藏著一部民國時期的叢書,價值可不也得!
    那就是民國時期出版的《萬有文庫》叢書。叢書的每一本單行本的內頁上上都有「合浦縣立第二中學校圖書館」的紅色鈐印。據了解,該套叢書在廣西的中學圖書館只有兩套。這套叢書平日都是存放在圖書館的保險柜內,除了極少數幾本遺失之外,全部保存完好,足見歷任學校領導和學校師生心中的那份善待歷史文化遺產的責任心。
  • 《貴州科學家傳記叢書》第二卷發布
    12月25號下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貴州科學家精神」主題宣講暨《貴州科學家傳記叢書》第二卷發布會在貴州醫科大學舉行。本叢書第二卷繼續以貴州籍或在貴州成長傑出人物的科技經歷為主線,在第一卷作者已撰寫貴州籍或在貴州生活5年以上的兩院院士19人之外,重點面向兩院院士、外籍院士、貴州省管核心專家及在全省社會經濟和科技事業發展中作出突出重要貢獻的傑出人才,如:樂森璕、殷宏章、戴松恩、熊毅、邢其毅、莊巧生、何鳳生、沈德忠、吳以成、孟傑、秦元勳、李貴真、羅登義、南仁東、袁家璣、謝曉堯、候國佐
  • 【典籍漫談】中醫叢書概說
    此類工具書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綜合性叢書,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叢書集成》;一類是專科性或專題性叢書,如史學類的有《二十五史補編》《史學叢書》;醫學類的有《古今醫統正脈全書》《醫宗金鑑》等。
  • 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際 習近平考察唐山
    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際 習近平考察唐山 原標題:   新華網北京7月28日電 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省唐山市考察。上午9時55分,習近平來到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在紀念牆前敬獻花籃,緬懷40年前在那場大地震中罹難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  習近平:肢體殘疾同樣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楊玉芳和高志宏都在大地震中受傷截癱。1981年他們住進唐山市截癱療養院,在這裡相識相戀、喜結連理。見到習近平總書記來看望他們,楊玉芳特別激動。
  • 「小天下·中華文明」系列叢書編寫研討會在濟南召開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10月18日訊(記者 秦文)10月18日,由泰山出版社舉辦的「小天下·中華文明」系列叢書編寫研討會在山東濟南召開。據悉,小天下」叢書項目旨在引導青少年正確地認識中華文明、系統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民族自豪感。
  • 戰疫叢書引發閱讀熱潮
    12月15日下午,《戰疫時期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系列叢書》首發式,在我校眾言堂舉行。叢書包括《創造美好家庭生活》、《天佑中華》、《白雲祭》和《我與工具》,共4套18冊。最後,他向在座的同學表達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同學們回去之後,引領更多的同學深度地閱讀、思考、表達,共同進步,一起為成為負責任、有作為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奮鬥!」
  • 「家風和暢」系列叢書:傳承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圖)
    原標題:「家風和暢」系列叢書:傳承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圖)   圖片說明:「家風和暢」系列叢書 姜正成主編 中國財富出版社 2015年2月版   中國人的精神血脈   ■馬玉娟   家是社會文明教養、德行培育和文化傳承的第一站
  • 地圖世界 人文窗口——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一覽
    叢書融合協調了地圖與文字、圖片、信息圖表的關係,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挖掘城市文化,詮釋城市精神,為一座城市的骨骼注入血肉,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添磚加瓦——   為展現中國城市飛速發展的輝煌成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組織實施的「十三五」國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國國家人文地理叢書,目前面向海內外隆重推出了17個城市分卷,並將在「十三五」期間分批出版
  • 《荊楚名師系列叢書》又推新書
    9月6日,在湖北省外文書店舉行的《荊楚名師系列叢書》新書首發式上,武漢市解放中學教師吳又存說,自己要用一輩子上好一門課——思政課,努力當好學生的引路人。去年1月,由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湖北教育出版社承辦並發起組建,「荊楚名師」專家委員會和名師團隊在漢成立,旨在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更好地發揮教育專家、名師及優秀教研員在基礎教育中的示範作用。
  •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首發 萃聚歷史文化菁華
    佛山日報訊 記者黃碧雲報導:昨日,《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暨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舉行首發式,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李政華出席活動。李政華代表市委、市政府對《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第五輯)和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的出版表示祝賀。
  • 《瓊崖紅色故事》叢書正式出版發行 展現瓊崖革命鬥爭精神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海口4月30日消息(記者陳望 實習生李仁虎) 4月30日下午,《瓊崖紅色故事》叢書新書首發式在海南省圖書館舉行。《瓊崖紅色故事》叢書作為海南解放70周年獻禮作品,真實展現了瓊崖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和勇往直前的鬥爭品格。
  • 「唐山大地震文學」的人性意義及社會價值(上)
    這些作品寫出了在大地震後,唐山人民「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的人文情懷。可以說,這些作品彰顯了唐山抗震精神,表現了唐山人民的英雄壯舉,成為唐山人民意志和精神的物化形態。唐山人民正是在與大災大難的抗爭中不斷地生發出堅毅頑強、不屈不撓的人生態度和堅忍不拔、樂觀向上的健旺生命力,表現出了人類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三)深刻思索了地震對社會發展和對人類生存的警示意義。
  • 吳雙英:《文化中國叢書》與大專家寫小書
    為進一步向海外推廣和展示中華文化,《文化中國叢書》還將推出英文版,以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華文化燦爛輝煌,為世人所敬仰。《文化中國叢書》力求涵蓋中華文化的多個方面。《任繼愈談中國哲學與宗教》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以現代科學研究的語言,把佛教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歸入中國哲學史的發展進程。《鍾敬文談中國民俗》是一部介紹我國民族習俗特性的專著。
  • "袁隆平叢書"之《稻可道》
    「和平的獅子袁隆平叢書」之《稻可道》華聲在線8月5日訊  近日,一則微信上關於「湖南人的輝煌和沒落」的話題迅速被人轉播和討論。因雜交水稻關係到十多億中國人的溫飽,且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已經寫進中學教材,袁隆平可以說最家喻戶曉的湖南人(祖籍江西,出生於北京,戶籍在湖南)和最有名的中國科學家。袁隆平可看作湖湘文化仍傲然卓立於世的象徵。袁隆平給世人留下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他的科技意義世人皆知,但他還能給世人留下什麼精神財富?如今,袁隆平看上去還精神矍鑠,但已經85歲高齡,湖南人應當思考為這位老人做點什麼了。
  •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出版
    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中英文版(第一輯)。昨日下午,佛山歷史文化叢書編委會編輯部召開叢書中英文第一輯總結會議和2021年叢書中英文版第二輯工作會議。廣州出版社、翻譯審讀團隊、作者代表以及市委宣傳部、市委外辦、市僑務局等相關單位領導和專家參加會議。會議現場。
  • 《風溼病中醫臨床診療叢書》出版發行
    為了提高風溼病診斷和治療水平,突出中醫藥特色和優勢,滿足患者的需求和臨床工作者的需求,本套《叢書》不僅匯集了西醫風溼病最新的前沿動態,還摘錄了古代名醫名家的經驗用藥;同時又有當代風溼病學大家、名家的經驗總結。本套《叢書》編委會陣容強大,王承德擔任總主編,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董振華教授擔任主審;路志正和王永炎院士及晁恩祥國醫大師為之做序。
  • 習近平稱讚醫護工作者:大愛無疆、醫者仁心
    上午9時55分,習近平來到唐山地震遺址公園,在紀念牆前敬獻花籃,緬懷40年前在那場大地震中罹難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   習近平:肢體殘疾同樣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楊玉芳和高志宏都在大地震中受傷截癱。1981年他們住進唐山市截癱療養院,在這裡相識相戀、喜結連理。見到習近平總書記來看望他們,楊玉芳特別激動。他把自己創作的小說和詩歌集贈送給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