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態物理的追求

2021-02-15 中科院物理所

在上世紀80年代,當凝聚態物理學的專著出現在書店和圖書館時,敏感者就意識到:宏觀上,這是固體、氣體、液體概念的綜合性歸納抽象;微觀上,這是由可數原子分子系統向不可數系統的擴張。他們把這個認識帶到了課堂,而有的激進者則認為:這是宏觀的經典科學理論與微觀的量子物理理論的紐帶。如果專注於工程類物性,則可以歸類為應用類學科(唯象類理論,phenomenon theory);如果專注於其一般性物性的理論建構,則可以歸類為抽象類學科(哲學類理論, meta-philosophy theory)。而比較成熟的等離子體被作為一個範例,有人就提出了第三類物質的概念。

那個時代,我國物理學界的激進分子的概念是:物理學有三大研究對象,理想物質(液、固、氣),經典場,凝聚態。而凝聚態物理是最為底層的研究對象,是抽象理論到工程對象的橋梁。如果要進入這個領域,既要求有深厚的抽象物理理論基礎,又要求有廣泛而且深刻的工程(應用)物理基礎(或經典物理基礎)。他們認為,著手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並系統性的開展這個領域的研究是當務之急。

就象是響應這個呼喚似的,另一個聲音,系統培養理論物理人才,開展理論物理研究是重中之重,也很吸引人。在這個聲音下,一股學習規範場理論、李代數、辛數學等的熱潮也起來了。在這段時間裡,這類現代抽象類理論被其學習者以一知半解的水平強行的嫁接在經典學科的唯象理論上。在思想上是一個形式上的進步(形上學意義上的進步),而在科學理論自身的本質上是一個實質性的退步(基礎科學的本質是,以解釋唯象性理論為目標)。

由於這個致命的錯誤,應用類學科的唯象性理論家們以現實世界的物質之複雜性遠遠超出了目前理論所能描述的範疇為基本論據,以橫掃千軍的氣魄把這類激進分子趕到了邊上去。

然而,應用類學科的唯象性理論家們所沒有能意料到的是,當時急著要具體技術的、更為強大的、實權在手的工程專家們也以現實世界的物理現象決不是幾個簡單的理想物理現象的簡單疊加為依據,以1+1遠大於2的系統科學為武器,也把唯象性理論家們趕到了邊上去。

以此為開端,我國物理學界的激進分子在10年左右的時間裡結束了其歷史使命。而唯象性理論家們也步其後塵,在隨後的20多年時間裡基本被邊緣化。在我國,工程專家一家獨大的局面基本形成。而系統科學成為他們手中的王牌武器。(以研究輸入輸出間的量化關係為基礎,他們認為一切問題都可以在獲得實測系統脈衝響應的基礎上得到解決。因為脈衝響應與輸入的褶積就是輸出。從而根本無需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灰色或黑色系統理論上的理論脈衝響應。)以實測為基本研究方法的潮流得以形成。(實測是比試驗低級的多的研究方法)。

這不僅是我國各學科的當前基本現狀,也是各類量化考核的「科學基礎」。我很難想像,以實測為基本研究方法所能得到的最多也就是一個定性的結果,即便要上升為實驗結果都不行,如何能被稱為科學研究呢?最多也就是工程實驗研究而已!

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凝聚態物理的追求,在本質上就是建立工程科學的理論基礎(揭示宏觀的唯象性基礎規律),在形式上是當代抽象理論的應用(對經典實驗現象的理論解釋)。

科學發展的歷史以自身的進程表明:在上個世紀把我國物理學界的激進分子掃地出門所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它不僅是造成工程專家一家獨大而掌握科學研究決策權的現實,而且也把我國的科學研究降低到了以定性研究為主流的水平。

無可否認的是,定性研究是實驗研究的前期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它既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實驗研究,也不能上升為唯象性理論研究,而且更不能上升為哲學性理論研究。從而,科學界很難把這類定性研究看成為有價值的科學研究。

由於近幾年的諾獎是與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範疇密切聯繫的,可以感覺到的是,凝聚態物理類研究被看重。但願不要重複30年前的錯誤:在一知半解的理論把握水平下勉強的進行不知所以的工程類理論研究。

註:唯象類理論,phenomenon theory:以實驗類基本定律為基礎而推演出的理論及結論,是技術類學科的理論基礎。

哲學類理論, meta-philosophy theory:尋求實驗類基本定律的基礎性公理系統,由假定的公理系統推演出與實驗類基本定律等價(或一致)的結果。

站在實驗類基本定律的立場上,唯象類理論和哲學類理論的發展方向是相反的。他們之間的爭論結果就是各自不斷的調整實驗類基本定律的地位(或形式)。

(內容來源:科學網博客)

歡迎轉發分享;

關注請在公眾號搜索中科院物理所,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凝聚態物理:尋找自然美學中的真諦
    實際上凝聚態不僅僅包括液態和固態,也包括介於兩者之間的狀態——如液晶、玻璃、溶膠等狀態,對於分子間距較小的稠密氣體也屬於凝聚態的範疇。毫無疑問,自然界的絕大部分物質都屬於凝聚態。如果說物理研究的是「萬物之理」,那麼凝聚態研究對象就是「九千物之理」了。研究對象如此包羅萬象,研究的科學問題也意味著紛繁複雜,研究隊伍也就隨之龐大起來。因此,搞物理研究的絕大部分都是做凝聚態物理的,這話一點兒也不假。
  • 首屆凝聚態物理會議在清華舉行
    首屆凝聚態物理會議在清華舉行清華新聞網7月20日電 (通訊員 駱潔) 7月15日-7月17日,首屆凝聚態物理會議在清華大學舉行。本次會議是國內首次在凝聚態物理方面舉辦的大型學術交流會,是凝聚態理論與材料計算國際會議的延續和拓展,旨在增進國內外物理學者的學術交流,分享前沿科研成果,提高國內凝聚態物理的科研水平,擴大學術聲譽。向濤說,希望凝聚態物理大會越辦越好,為青年學生和研究人員學習和了解國際前沿進展創造更廣泛的交流平臺。
  • 南京大學凝聚態物理學科
    其研究對象除了晶體、非晶體與準晶體等固體物質外,還包括稠密氣體、液體以及介於液體與固體之間的各種凝聚態物質。其研究層次,從宏觀、介觀到微觀,進一步從微觀層次統一認識各種凝聚態物理現象。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凝聚態物理學科是由原晶體物理、磁學、低溫物理及凝聚態理論演化而來的。由於在晶體物理、磁學等方面的優勢,1982年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南京大學固體物理研究所。
  • 這麼美妙的思想竟來源於凝聚態物理?
    巴丁(John Bardeen,1908 – 1991)所獲的兩次諾獎都與凝聚態研究有關。凝聚態以量子理論為基礎,在量子場論建立之後,理論物理朝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粒子物理(particle physics)和凝聚態物理(condensed matter physics)。公眾的眼光大多數投向傳統的、以還原論思想為指導的高能粒子物理,以為那才是物理的正統方向。
  • 凝聚態物理中的開拓者——紀念BCS理論提出者施裡弗
    施裡弗是凝聚態物理中的開拓者,他是一位值得我們永遠紀念的物理學家。1992年,佛羅裡達州立大學任命施裡弗為美國國家高磁場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在那裡,他繼續追求物理學的另一個目標:室溫超導。1993年,施裡弗和庫珀一起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頒發的康斯託克物理學獎。伊利諾伊大學為BCS超導理論設立的紀念牌。
  • 基於文獻計量的凝聚態物理理論重要研究機構分析
    美國和歐盟等主要國家/組織重視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研究。美國將其作為發展量子信息科學的重要基礎之一。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DOE)在量子信息科學資助計劃中對凝聚態物理進行資助,還向量子材料研究中心提供資金資助凝聚態相關研究。
  • 文小剛憶安德森:他是20世紀凝聚態物理的一面旗幟 | 返樸
    在得知安德森去世的消息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凝聚態物理學家、《返樸》總編輯文小剛回憶了自己在普林斯頓求學時見到的安德森教授的風採,以及他在學術研究和物理學思想方面對自己的深刻影響,以表達對這位物理學大師的緬懷之情。安德森是20世紀凝聚態物理的一面旗幟。他的一個成名之作是以他名字命名的電子局域化現象,這為他贏得了1977年的諾貝爾獎。
  • 《凝聚態物理南方論壇2019》陳仙輝院士報告視頻:Recent progress on quantum materials
    由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主辦的《凝聚態物理南方論壇
  • 2022北京師範大學凝聚態物理考研必看信息備考指南
    凝聚態物理學是研究由大量微觀粒子(原子、分子、離子、電子)組成的凝聚態物質的微觀結構、粒子間的相互作用、運動規律及其物質性質與應用的科學。它是以固體物理學為主幹,進一步拓寬研究對象,深化研究層次形成的學科。其研究對象除了晶體、非晶體與準晶體等固體物質外,還包括稠密氣體、液體以及介於液體與固體之間的各種凝聚態物質,內容十分廣泛。
  • 凝聚態物理中的拓撲
    三位獲獎科學家發現,拓撲在凝聚物質的一些物理特性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凝聚物質是指大量粒子構成的物質,如固體、流體等等。這些物理特性一般是指在低溫下的性質,因為這時量子力學扮演了重要角色。三位獲獎者的成果後來導致這個研究領域取得極大的進展,從而使得我們可以從微觀粒子的拓撲性質的角度來理解凝聚物質,以及設計新材料、新器件,甚至有可能有助於量子計算機的實現。什麼是拓撲?
  • 看似不相干的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為什麼存在深刻的聯繫?
    本文基於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發表的演講,他回顧了自發對稱破缺以及凝聚態物理和粒子物理的聯繫。史蒂文·溫伯格是當今在世的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因提出電弱理論獲得 1979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上海大學理學院凝聚態物理專業招生目錄
    01.微結構中的波動力學        02.超導物性、電子結構與相變        03.低維物理與介觀物理        04.引力和相對論天體物理        05.磁性與自旋物理問題        06.超短脈衝、強雷射與凝聚態物質相互作用        07.非線性動力學波與信息傳輸理論
  • 燕山大學教授田永君做客合肥研究院固體所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
    9月11日,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田永君應邀做客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所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並作了題為「比金剛石更硬的合成材料:設計、合成、測量與應用」的報告。報告由固體所副所長曾雉主持。  田永君在報告中講到,發展新型高性能超硬材料已經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共同追求,這種追求的實現依賴於精巧的設計及特殊合成方法。
  • 邢定鈺院士展望凝聚態物理應用前景:就像百年前的電 一旦運用足可...
    到2010年,他在SCI學術期刊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包括在美國的重要學術刊物《物理評論》上發表108篇、《物理評論快報》發表14篇,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專注凝聚態理論研究,期望未來應用改變世界在南京大學任教期間,邢定鈺憑藉踏實刻苦的治學精神和出色的科研能力,很快晉升為教授、博導。「聰明的頭腦是需要的,但是,能考進南大物理系,這證明你的天分夠了,後面就需要你的勤奮和堅持不懈。選擇物理註定了你這一生的道路是艱辛的。
  • 學科誕生記:凝聚態物理學的興起
    凡是參加了每年 3 月份美國物理學會凝聚態物理方向的會議,或者是仔細閱讀了參會成員名單的人,都不會對此感到驚訝。數十年以來,凝聚態物理學都是物理學領域中最大的分支,但是凝聚態物理學的成就直到最近才得以彰顯。在二戰之前這個領域根本不存在。直到 20 世紀 40 年代,這個領域的前身——固體物理學才剛剛成為物理學中的一個分支。
  • 物理系凝聚態物理研究所第一黨支部舉行青年骨幹教師張定入黨發展會
    物理系凝聚態物理研究所第一黨支部舉行青年骨幹教師張定入黨發展會清華新聞網6月18日電 6月1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凝聚態物理研究所第一黨支部在理科樓物理系「黨員之家」舉行了青年骨幹教師張定入黨發展會。發展會由凝聚態物理研究所第一黨支部書記宋燦立主持。
  • 科普:學科誕生記之凝聚態物理學的興起
    凡是參加了每年 3 月份美國物理學會凝聚態物理方向的會議,或者是仔細閱讀了參會成員名單的人,都不會對此感到驚訝。數十年以來,凝聚態物理學都是物理學領域中最大的分支,但是凝聚態物理學的成就直到最近才得以彰顯。在二戰之前這個領域根本不存在。直到 20 世紀 40 年代,這個領域的前身——固體物理學才剛剛成為物理學中的一個分支。
  • 諾獎得主的一次偉大演講:看似不相干的粒子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為什麼存在深刻的聯繫?
    本文基於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發表的演講,他回顧了自發對稱破缺以及凝聚態物理和粒子物理的聯繫。史蒂文·溫伯格是當今在世的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因提出電弱理論獲得 1979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16年凝聚態物理學熱點回眸
    Haldane和John M.Kosterlitz 3 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物質拓撲相以及在拓撲相變方面作出的理論貢獻,這極大地鼓舞了凝聚態物理學家的研究熱情。拓撲概念的引入不僅引發人們重新審視過去的物理現象和概念,也激勵科學家在探索新現象、發掘新物質和證實多種物理規律或機制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 機器學習助力凝聚態物理研究:實現拓撲量子計算的新希望
    最近發表在 Nature Physics 上的兩篇論文中,來自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Perimeter Institute)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兩隻團隊都表示,訓練神經網絡觀察僅數百個原子的快照,就能搞清楚它們所處的相(phase of matter)。加拿大論文作者之一 Roger Melko工作原理非常類似於 Facebook 的自動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