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風塵僕僕,奧、德、俄三國四地輾轉,8場演出十餘場導賞普及活動場場爆滿,上海崑劇團迄今最大規模的歐洲巡演於俄羅斯當地時間昨晚(北京時間今天凌晨)畫上圓滿句號。從連年找機會「走出去」到收到高規格藝術節的邀請,從擔心票房不佳到對方迫不及待邀約下一次來訪,從觀眾聽不懂到當地媒體用「致敬」二字來讚揚,上昆紮實地展示出崑曲這張文化名片的卓越魅力,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也更熠熠生輝。
圖說:《牡丹亭》劇照 官方圖
市場走俏
如今,在海外演出中靠武戲撐場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次亮相德國柏林藝術節的全本《臨川四夢》就是最好的證明。2天4場的密集演出,就算是在國內都不常演,更不要說在語言不通的德國。藝術節主席、藝術總監託馬斯·奧伯倫德在與上昆敲定演出安排後一度非常擔心,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怎麼賣掉連續4場的中國戲曲演出?
第一場《邯鄲記》開場後,託馬斯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不少歐洲人穿著中式服裝走進劇場,最終上座率達到了九成,歐洲觀眾的比例達到了95%,此後的3場全部如此。很多觀眾特地從英國、義大利、芬蘭等國家趕來,並且看齊了「四夢」。次日晚末場《牡丹亭》更是讓現場氣氛到達了巔峰狀態。
圖說:《邯鄲記》劇照 官方圖
巴伐利亞廣播電視臺首席記者馬蒂爾斯看完演出後表示:「最讓我驚訝的是音樂和唱法的配合,沒有喧賓奪主,令我震驚。這些皆大歡喜的結局也讓人歡喜。」德國知名漢語學家李雅娟也說:「這裡的崑曲演出特別少,上昆到柏林來機會難得,相信即使沒看過戲曲的觀眾也能感受到上昆的高水準,我真希望你們能再來。」
培養新人
這次歐洲巡演,上昆大膽啟用了沈昳麗、黎安、羅晨雪、陳莉、張偉偉、衛立等一批昆三昆四昆五班的優秀代表。其中,黎安和沈昳麗是白玉蘭獎和梅花獎雙獎得主,羅晨雪則是去年白玉蘭獎得主,今年,黎安、陳莉主演的3D崑曲電影《景陽鍾》斬獲東京國際電影節「藝術貢獻獎」,2年前上昆針對「五班三代」的完整人才梯隊採取的「三好」舉措成效顯著。
圖說:《南柯夢記》劇照 官方圖
密集的行程安排讓演員顧不上倒時差就馬上進入劇場走臺,舞美人員每天要在劇場待16小時以上,才得以完成柏林2天4場演出的翻臺。演出結束,上昆的演職人員將舞臺後臺、化妝間、服裝間打掃得乾乾淨淨。上昆的敬業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態度感染著所到之處的每一個工作人員,下一次的合作,也許就會從這些一點一滴的積累中觸發。
品牌打造
此次全本《臨川四夢》第一次被帶到海外觀眾面前,上昆團長谷好好將此歸結為國力的強盛,讓包括戲曲在內的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多年海外觀眾的培育,讓中國戲曲在國際戲劇界的地位逐年上升。對于欣賞戲曲的海外觀眾來說,戲曲可以比歌劇豐富,可以比話劇動聽,成為一種綜合美的展示。而既不懂戲也不懂中文的人,也可能純粹地被華麗的服飾或繁複的頭面首飾吸引,從而走近戲曲。
圖說:《紫釵記》劇照 官方圖
柏林演出次日,德國《每日鏡報》大篇幅報導了上昆到柏林的演出,並以「致敬,中國崑曲」為主題。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公使銜文化參贊陳平特地帶來了一份報紙贈送給谷好好,他表示,在柏林這麼多年,還是第一次看見《每日鏡報》用「致敬」二字來形容中國戲曲。真是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來自上海的崑曲藝術,深深地徵服了每一站觀眾。(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圖說:俄羅斯站演出,「昆蟲」為演員送上畫像 官方圖
記者手記|爭當新「昆蟲」
在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身著中式戲服的演員在充滿歐洲古典韻味的禮堂裡上演了一出《牡丹亭》;在柏林藝術節劇院後臺,柏林藝術節顧問傑隆對崑曲演員的服飾頭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谷好好的指導下,他學著翹起了戲曲裡的蘭花指;在索契奧林匹克中心,800多名青少年共同觀看了上昆帶來的《牡丹亭》,演出還沒結束,孩子們的素描本上已經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圖譜。
圖說:崑曲《牡丹亭》在奧地利格拉茨大學演出 官方圖
到海外巡演,訴求自然是希望更多當地觀眾能接觸了解崑曲。能有機會攜團參加柏林藝術節特別為上昆設置的「中國戲曲演出」環節,谷好好一直想向藝術節主席託馬斯當面道謝,沒想到一見面,託馬斯先向谷好好說了聲「謝謝」。託馬斯熱情地說:「非常感謝你們能將這樣重磅的演出放在我們這裡,我這兩天得到了很多表揚,身邊的朋友都認為我做了件了不起的事情。」
這也讓谷好好感嘆,文化確實是名片,一臺名副其實的精品之作勝過千言萬語,不僅能快速增進人與人的感情,也是連接國與國之間情誼的橋梁。(趙玥)
>>>相關專題:打響上海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