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 月 10 日,由廖一梅編劇、孟京輝導演的話劇《戀愛的犀牛》在北京喜劇院結束了它的第 2500 場演出。距離 1999 年首演已有 19 年。
演出結束後,導演孟京輝邀請廖一梅上臺,廖一梅為現場讀者讀了一封信。這封信是她在最近得知《戀愛的犀牛》即將有第 2500 場演出時,專門為觀眾寫的信。(點擊這裡可以查看這封信的完整內容)
2500 場演出後
廖一梅在信中寫到:「孟京輝一個星期前問我:下星期《戀愛的犀牛》就演到兩千五百場了,你有什麼想對觀眾說的嗎?我懷疑,從未有哪個編劇十九年來為同一齣戲參加過這麼多的紀念活動,以至我真的不知道再說些什麼。2004 年,演到一百場的時候,孟京輝說《戀愛的犀牛》會演一千場,我把這當成孟京輝特有的表達方式,就像以前他說他會成為一個足球教練和獲得諾貝爾獎一樣,並沒當真。沒想到 2012 年突破了一千場,2018 年新年,已經演到了兩千五百場。」
之後她提到了幾個與《戀愛的犀牛》及她自己有關的時間節點中的感受,這些觀點她或多或少在其他地方提到過。
2500 場演出後,劇場播放了過去演出的演出資料
1999 年,「我相信沒有偏執就沒有新的創舉,就沒有新的境界,就沒有你想也想不到的新的開始。愛是自己的東西,沒有什麼人真正值得傾其所有去愛。但有了愛,可以幫助你戰勝生命中的種種虛妄……」
2009 年,「每次我走進劇場,在遠處看著舞臺上的馬路和明明,我知道,在戲中,永遠不會老去了,年輕時的激情完好無損地保存在那兒……」
2010 年,「我明白對於這個世界,對於愛,只有『找』,沒有『找到』」「作為完美主義者,接受一個有缺憾的世界……」
2014 年,「從今天開始,和生命握手言和。」
2016 年,作為一個曾經的悲觀主義者「相信我們殊途同歸……」
在這封信之後,廖一梅還讀了一段她和孟京輝的兒子在 2017 年年末寫給父母的信。這封信是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廖一梅說,他的兒子在寫這封信的時候醞釀了很久,交給她的時候仍然覺得寫得很差,辭不達意。但廖一梅覺得,信很短,也很簡單,但她感到了真摯的、深深的愛意。
這可能和《戀愛的犀牛》這部戲有一個對應。廖一梅說:「十九年以前,一個困惑、任性、偏執的年輕人純粹為了自我表達寫了《戀愛的犀牛》這個劇本,我從未想到它會成為今天的樣子,這一切有賴於幸運,有賴於理解,有賴於你們(觀眾)。希望這封信蘊含的感情能表達我對觀眾和所有幫助《戀愛的犀牛》成長的人的謝意!」
「謝謝你的善良,謝謝你對我的信任,謝謝你的每一個『晚安』,謝謝你讓我保留這麼糟糕的髮型,謝謝你讓我買只用來玩遊戲的電腦,謝謝你的前衛,謝謝你讓我知道如何表達自己。
謝謝你讓我喝 Root Beer,謝謝你讓我有一個很長的睫毛。謝謝你成為我生命中的第一束陽光,謝謝你讓我知道如何解釋什麼是愛,謝謝你成為我的父母,謝謝你那不可言喻的愛。希望你能接受我那不可言喻的愛。」
題圖為《戀愛的犀牛》現場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