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來自於理性的思考還是感性的發洩?

2020-12-27 芒芒文錄

過去二十多年來,情感逐漸成為在神經科學、心理學與哲學等學科裡,被大量討論的主題。令人訝異的是,一直要等到人們意識到,我們的人生是多麼受情感所左右,科學界才對情感燃起了研究的熱情。

她說,「我們不能夠再在一起了。」我完全摸不著頭緒。接著她哭了起來,突然間,我明白了一切。我吃了一驚。我也想放聲大哭,可是我不能。我啞口無言……,我很不舒服,不過我卻還是能準確地描述,我的感受究竟是如何。這並非朝著胸口的重擊。然而,不知為何,我卻感受到胸中有股強烈的糾結,就彷彿在這一瞬間,心跳突然停止了。起初我希望她只是在說笑,雖然我早已知道這並不是個笑話。接著我變得憤怒。她覺得另一個人怎麼樣呢?

臨床醫學家說,在面臨失戀的狀況時,人們會歷經多個階段:震驚、拒絕、憤怒、悲傷及接受。最後一個階段永遠不會來! 到頭來,只會剩下思慕;思慕對方的香味、對方好奇的眼神、對方的體溫。我不僅受傷、失望,而且還妒忌,因為另一個人也許正吻著她!

事實上,並沒有典型被拋棄的情感,可是被拋棄則會引發許多不同的情感:驚訝、惶恐、嫉妒、失望、思念,還有特別是悲傷。情感會快速而直接地將我們裹住,我們往往會極為強烈地感受到它們,而它們則通常都是稍縱即逝。只有在很少數的情況裡,憤怒或喜悅會持續較長的時間。

此外,情感是種遭遇,一般來說,我們無法將它們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而是只能去碰上它們。當然,我們會學著去處理情感。當我們察覺到怒火在身上油然生起,我們可藉由深呼吸來撫平自己。當我們感到恐懼時,我們可藉由釐清事態告訴自己,這些恐懼毫無道理。可是,儘管如此,這些不受歡迎的要素往往還是會揮之不去。

即便是演員,當他在鏡頭前透過回憶過往的慘痛經歷,藉以表現出確實極為哀傷的樣子時,接下來,他往往也會被牽絆在這樣的情感裡。

過去二十多年來,情感逐漸成為在神經科學、心理學與哲學等學科裡被大量討論的主題。令人訝異的是,一直要等到人們意識到,我們的人生是多麼受情感所左右,科學界才對情感燃起了研究的熱情。

許多學者會用「情緒」(Emotionen)一詞取代「情感」(Gefühlen)。不過,我則是以同義詞來看待這兩個用語。然而,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往往是很重要的。因為,在德文裡,我們可以用「感覺」(Fühlen)指涉至少三種不同的感受:我們感覺到愈來愈憤怒、有時會感到沮喪、感覺到葉片在鼻尖上搔癢。憤怒是一種情緒意義下的情感,沮喪是一種心境,搔癢則是一種簡單的身體感知。有別於我們直接在身體上察覺到癢、餓或痛等感知,心境與情感複雜許多。儘管這兩者無所不在,卻很難掌握它們。

傳統上,人們會將諸如痛苦、易怒等心境和感覺區分開來,因為情感具有與其成因的直接關聯。例如,我們「對」某人感到嫉妒,或是我們「對」向日葵感到歡喜。我們無法就這麼感到嫉妒或就這麼感到生氣。相對地,心境就不是這樣了。我們可以一整天感到沮喪,或是在運動過後感到十分亢奮,而完全不需要存在什麼原因。

你不妨想像一下,隔壁那條缺乏教養的杜賓狗,在未帶口套的情況下,突然站在你面前大肆咆哮,這時你或許會感受到所有情感當中最典型的那種:恐懼。某些哲學家在「恐懼」與「害怕」之間建構了某種人為的差異。然而,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用語裡,其實並不存在這樣的差異;充其量,只不過有某個用語聽起來比較老氣罷了。

如同所有其他的情感,恐懼也具有至少五種典型的屬性。第一個屬性是前面已經提及的「關係」:我們總是對於某些東西感到恐懼;例如對狗。第二種屬性是對於狀況所做的自動「評估」:恐懼讓狗顯得危險。第三種屬性是「感受」:我們對恐懼的感知有別於憤怒或喜悅。第四種屬性是特殊的「表情」:我們的眼睛會張大,嘴唇會筆直地拉向雙耳,下顎則會垂向喉部。第五種屬性則是「行為準備」:腎上腺素會湧入大腦,藉以提高我們的注意力,血液則會流向雙腿,為逃跑做好準備;當然,在我們的內心裡,也興起了確實要逃跑的渴望。

如果想要以理論來解釋恐懼或其他情感,我們就必須先回答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情感的本質是什麼?」本質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特性。以先前所提到的杜賓狗為例,這隻動物之所以能成為一條狗,牠必須具備特定的染色體組。這個染色體組對於這條狗的存在屬於本質性的。至於腿的數量則並非本質性的。因為,即使是一隻只有三條腿的狗,牠仍是一隻狗。而毛皮的顏色也非本質性的,例如人們可以將貴賓狗染成粉紅色,如此並不會損及這隻貴賓狗是一隻狗的實質。

換成是情感,則問題便是:倘若要構成情感的狀態,在上述的五項特性之中,有哪些特性不可或缺? 當女友與我分手時,我感到悲傷。什麼是這種感受的本質?

身體理論(Krpertheorien)認為,身體感受的形式是本質性的。沒有悲傷是不帶著眼淚或哽咽。認知的理論,亦即思想理論(Gedankentheorien)認為,情感總是與詮釋或判斷有關。沒有悲傷是不帶著對於我們失去了什麼的認知;例如失去了伴侶或祖父母等。混合理論(Mischtheorien)則認為,情感是由多種要素所組成。我們可以將情感理論大致分成這三類。

第二個問題則是,「情感究竟有何作用?」在恐懼的情況裡,情感的作用顯然就是逃跑的動機與準備。然而,在悲傷的情況裡,情感的作用似乎就沒有那麼明顯。它會讓我陷於近乎癱瘓的狀態,可是,我很難說,它是否透過這樣的方式為我做了什麼準備?

隱形的蛇與身體的警鐘

首先我們得先談點相關的理論。大約在一八七○年時,演化論的奠基者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觀察到了,猴子在吃驚時,會揚起眉毛並張大眼睛。透過這樣的舉動,牠們便能擴大自己的視野,有利於對獵物或危險做出較妥善的反應,這是種顯而易見、有利於生存的條件。當貓感到不安時,牠們會將背部拱起。藉由這樣的舉動,便可讓牠們的體型看起來更為巨大。這樣的行為同樣也可能是演化方面的有利條件,因為它或許可以嚇阻攻擊者。以此類推,我們可能會認為,達爾文也對人類的情緒做了些研究。竟,人類有許多地方與其他的哺乳動物相似,而且我們還具備了某些在動物身上不會發生的情感,例如羞恥或羨慕。

令人意外的是,在達爾文看來,人類的情感表達不過只是演化過程中一些沒有作用的殘餘物! 達爾文並未發展出與人類有關的情感理論。因此,我們可以將他視為早期的身體理論者。因為,根據他的看法,情感只是可以在身體上讀取的行為模式。

最早的身體理論完成於一九○○年左右,在各自獨立的情況下,由兩位科學家分別建立,這兩個人一位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另一位則是丹麥生理學家卡爾.朗格(Carl Georg Lange)。

根據詹姆士─朗格理論(James–Lange theory),情感是對身體過程的知覺。乍聽之下,這似乎不太出人意外。然而,這當中卻隱含了一個矛盾點。根據詹姆士的說法,我們並非因為害怕而發抖,相反地,我們其實是因為發抖而害怕;我們並非因為悲傷而流淚,反倒是因為流淚而悲傷。對身體過程的知覺並非先於情感,而是這樣的知覺本身就是情感。詹姆士曾邀請我們做個思想實驗:如果我們將所有身體的感受從恐懼中移除,唯一剩下的,不過就只是與情感毫無關係的思想殘餘。一個簡單的心理實驗似乎已經足以證明這樣的主張。

請你先坐下,接著將自己的臉擠出一點笑容。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變得確實開心。近來坊間出現了一些微笑瑜珈研習班,他們會讓學員們模仿微笑的獅子或咯咯發笑的企鵝,到最後,整個教室裡便會洋溢著歡樂。人們可以將這樣的效應解釋成,喜悅似乎不過就是對於被改變的臉部肌肉的知覺。

然而,這項理論有個麻煩之處,它預言了降低的身體感受會導致情感感受的下降。因此,當人類在沒有身體感知的情況下依然具有情感時,這樣的說法便會遭到反駁。早在詹姆士那時,他便已見到這樣的問題。雖然有些半身不遂的病患表明,在發生意外後,他們的情感生活的確變得貧乏許多。不過,這樣的情況並非適用於所有的人。

法國知名記者尚─多明尼克.鮑比(Jean-Dominique Bauby)的個案,便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反例。他曾是法國時尚雜誌《Elle》的總編輯,在歷經一場中風後,罹患了閉鎖症候群(locked-in-syndrom)。他全身上下除了左眼皮之外,完全無法動彈。因此,他必須學習在只利用眨眼的情況下,從序列中將他所要的字母選出。這些字母是依照頻繁性來編排。眨一下眼代表「是」,眨兩下眼則代表「否」。鮑比就這樣一個字母接著一個字母,慢慢地將自己的意思傳達出,最終寫就了《蝴蝶與潛水鐘》(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一書。

二○○七年時,美國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更進而將這部作品搬上銀幕。在這本書裡,鮑比不僅暢談了他在中風前後的人生,還提到了他幾乎完全喪失的身體感覺。他所能感受到的,無非只是從頭到腳固定的壓力,就彷彿他是被囚禁在一個舊型的潛水鐘裡。

鮑比一方面哀傷欲絕,另一方面卻又滿懷復原的期望。當他眼見自己的子女得以順利成長,內心感到十分驕傲。儘管這不過只是三言兩語,可是尚─多明尼克真摯的情意卻無比地撼動人心。如果有人想要為詹姆士─朗格理論做辯護,那麼他就必須主張,鮑比的所有情感,都是他自己想像出來的,因為他再也沒有任何身體知覺了。然而,這樣的說法實在令人難以想像。特別是,難道我們可以完全憑空想像出某種情感,卻不必同時具有這樣的情感嗎?

葡萄牙暨美國籍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奧.達瑪西奧(Antonio Damasio),曾受到詹姆士─朗格理論的啟發。他可說是當代身體理論的代表人物,並將情感與情感的感受區分開來。在他看來,情感會去調節我們的行為,即便我們並非總是能有意識地感受到它們。乍聽之下,他的論調似乎有點特殊;畢竟,在「情感」這個用語裡,已經包含了「感覺」在裡頭。

情感要如何才能不被感覺呢? 很湊巧,在「情緒」這個替代的表述方式裡,我們可以找到代表「推動」與「驅動」的拉丁文「motio」。雖然這對於情感的性質隻字未提,不過,達瑪西奧所要闡述的,正與這第二種面向有關。他認為,即便我們並未感覺到情感,情感依然在驅動著我們。在他看來,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相關實驗都支持這樣的主張。

舉例來說,如果給受試者觀看蜘蛛的圖片五十毫秒,換言之,僅二十分之一秒的時間,接著立刻再給受試者觀看中性的圖片,例如一間房屋,那麼受試者只會知覺到房屋。沒有一位受試者表示,自己看到了一隻蜘蛛。由於第二個圖像「屏蔽」了第一個圖像,因此這類實驗被稱為「屏蔽實驗」(masking-experiment)。儘管如此,在受試者身上還是會立即出現心跳加速與指尖出汗的反應,這是恐懼的兩種典型特徵,它們表現得近乎受試者有意識地見到了蜘蛛那樣地清晰。

再者,有時受試者根本完全沒有察覺到,他們是處在這樣一種令人不安的狀態裡。在達瑪西奧看來,恐懼是我們內建情緒警報系統的一部分,因為它能幫助我們為逃亡做準備。即使是在我們完全沒有聽到警鐘響起的情況下,這套系統依然在暗地裡運行著。這就彷彿身體為我們做了反應,就好像當有什麼巨大的不明物體突然靠近,我們會直覺地退縮。

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約瑟夫.雷杜克斯(Joseph LeDoux),曾以神經科學的方式證明這樣的論點:在我們的大腦裡,存在著開關恐懼的長、短迴路。短的開關迴路會在我們無意識的情況下直接做出反應;只不過,它也容易出錯,經常會發出錯誤的警報。第二條通道則會經過演化過程中後來才出現的大腦區。這條路徑較為可靠,它是根據我們有意識的判斷。我們也可以經由它來阻斷另一條通道的訊息。我們被大蜘蛛嚇了一跳,然而,接下來當我們察覺到,那不過只是只橡膠做的玩具,我們便會隨即再度平靜下來。不過,有時這種有意識的修正會受到幹擾。例如,患有蜘蛛恐懼症的人,就連對於仿冒品也會感到害怕,即使他們明知那些東西其實並不具有危險性。在這些人身上,短的開關迴路顯然分布得十分牢固,以至於他們無法將它關閉。

達瑪西奧與雷杜克斯的重要發現在於:情感也能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出現,並且對我們的行為造成影響。所以,有意識的情感是種特殊情況,它們並非如詹姆士主張的身體知覺,而比較象是身體過程(更準確地來說,是大腦過程)的高階反映。達瑪西奧認為,對於這些反映,我們除了喜悅的溫暖感受或憤怒的沸騰感受以外,什麼也意識不到。

不過,有個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如果情感也可以在意識之外發揮作用,為何我們還會如此頻繁地感覺到情感呢? 我們會把恐懼當成不愉快的體驗並因而想要去避免它,這或許並非出於偶然。此外,恐懼顯然不僅僅只是某種自動逃生機制而已。

相關焦點

  • 理性+感性:做個善於思考的人
    可能,是讓我們在思考判斷的時候,有時候能夠將情感與理智分開,從某一個角度思考,有時候能夠全面地思考。簡單來說,我們思考並作出判斷的時候,有時,就憑一時意氣,做出了情感上的判斷,有時可能就是論事,做了純粹的理智的判斷,可能,判斷之後不久,這樣的決定就讓我們懊悔了。那該如何做到理性+感性的全面思考呢?
  • 你是一個感性還是理性的人?丨擁有幸福的關鍵
    「理性的人永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感性的人永遠只會跟著感覺走。」  在評價自己或者他人的時候,我們經常使用的一對概念是理性和感性,比如你是一個理性的人,還是一個感性的人?而在心理學上,與之相對應的是左腦和右腦的區分:左腦是主要半球,掌管語言分區,主要負責理性和思考;而右腦是次要半球,主要負責情緒和情感。
  • 理性還是感性?淺談舞劇《弗蘭肯斯坦》的改編
    而對這部科幻小說鼻祖《弗蘭肯斯坦》的改寫、對感性或理性的側重,以及對劇作內核的定義和表達方式上,可窺見創作者甚至是當下時代的審美取向。 但不管如何,在19世紀初誕生的此書確實具有相當的先鋒性和跨時代魅力,當中的種種描寫:弗蘭肯斯坦對新知識的狂熱渴求、被理想化的生死界限、愛好騎士傳奇和浪漫小說的亨利,以及造出怪物後的恐慌自責憂鬱,無一不體現出理性與感性的交纏搏鬥。
  • 感性地面對、理性地思考、建設性地表達
    然而從理性層面來看,兩者都可以讓人吃飽,並且後者明顯還更有效率,更方便,甚至更經濟實惠。如果你從時間利用效率和經濟學角度去理性考量,很自然地,就喪失了生活中那閃著幸福金粉的感性味道。 我一直覺得,在日常生活中,感性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換句話說,在這急匆匆的人間,能讓我們感受到些許美好的事情,不就是把原本粗糙的事情費勁心思和時間雕琢成精細嗎?
  • 心理測試:看圖說話,測你是偏向理性還是更偏向感性?
    不光是女生喜歡貓,很多男孩子也喜歡貓,不僅僅是因為貓很萌很可愛,還會暖被窩,還因為小貓這個動物很聰明很機敏,很會討人喜歡,看下面圖上的小貓,猜她是在上樓,還是在下樓?選擇上樓:其實這是一道很有迷惑性的心理測試題目,單從大眼一看,你根本無法判斷出任何有價值的信息,但是經過仔細分析之後,你才會發現些許蛛絲馬跡,選擇上樓的這類人是屬於跳躍性思維,他們往往思維活躍,創新性很強,而且這類人尤其不喜歡被禁錮著,特別討厭被束縛,在判斷事情的時候,感性色彩很濃厚,所以這類人是更偏向於感性思維。
  • 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學會提問》與《故事思維》
    是的,我們都知道趨利避害,看起來我們是理性人,可是我們經常會為要做決定而猶豫苦惱,為做了某種決定而後悔遺憾,甚至做出自相矛盾的決定或者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比如非典期間搶板藍根,此次疫情搶雙黃連等事件,無不反應了大部分人缺乏理性思考,僥倖心理、沉沒成本、厭惡損失等各種因素作祟。如此看來,我們的確是理性的,但卻缺乏對思考的再思考,也就是缺乏理性思維。
  • 男人是偏理性的,女人是偏感性的,是這樣嗎?
    男人是偏理性的,女人是偏感性的,是這樣嗎?回歸情感,我覺得現在的女人越來越多的更加自主獨立,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女漢子,而越來越多的男人活的更加細膩有生,故被我們所所成娘。我個人覺得大多數女人的性格是偏感性的,大多數男人是偏理性的,事實情況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
  • 在理性權威中訴諸感性表達*
    總體而言,一系列評論員觀察凸顯了系列化新聞言論寫作中感性與理性交織的獨特魅力。從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角度切入,以感性與理性交織的方式評述,力求提升社會感性認識,引發情感共鳴;同時藉助政策解讀,從理論高度加深群眾理性認知,讓群眾在共情與共鳴中堅定信心、抱以決心,感受真情、理解真知,為全社會投入疫情防控,助力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秩序作出了明確指引。
  • 簡愛:當理性戰勝了感性,會是多麼可怕
    文|高林生 我的心揪在了一起,我無法忍受再繼續讀下去,我想把此刻的感受變為文字發洩出來。 哦,真是一段曲折的感情。羅切斯特無疑是可憐的,他娶了一位發瘋的妻子,一位他並不愛的女人。我認為這無疑是生活的沉重打擊。
  • 感性的、理性的,英文怎麼說?
    小雅和英美友人感性的、理性的-美國朋友語音示範00:30來自你和寶寶說英語(1) Emotional感性的;使人感動的She's a very emotional person.她是個非常感性的人。She always lets her emotions dictate her decisions.她的決定總是被感情所左右。
  • 感性是指一個人情感豐富,身為一個男生,很感性該怎麼辦?
    感性是指一個人情感豐富,對別人的情緒感受力強,更容易體察別人的感受,也更容易體會別人的情感變化。感性和理性都是人的個性特點,沒有好壞之分,更沒有性別的區別。理性的人邏輯性強,做事情有條理,不會感情用事,凡事都要做到合理,但有時顯得過於冷酷。
  • 《奇葩說》其實是人關於理性與感性選擇的辯論
    在節目有一期討論救貓還是救畫的辯題中,站在正方的黃執中提到過關於人的認知是存在高低的,以及"遠方的哭聲",這曾一度引起大眾廣泛關注與討論。黃執中提到人的認知的確是一個關鍵詞,我們每一個個體也確實是存在認知的高低,也因此有了救畫與救貓之爭。
  • 心理測試:下面哪個你認為最好,測你是感性還是理性?超級準!
    檢驗結果:選擇A:你是一個比較平衡的感性和理性的人,這兩種感情你總能把握得很好,而且這樣的人做事比較穩妥可靠,很受身邊人的喜愛,因為你給人的感覺很穩,該用的感情就會被煽情,該理性的時候還是會選擇理性,所以你是一個有膽量的人,將來一定會成功。
  • 再論理性與感性:產品設計是科學還是藝術?
    我們需要先用理性方法在B端需求鏈上進行目標拆解,再用感性方法在C端需求鏈上進行方案構建。增長、商業化這類產品崗位常常遇到此類問題,因此更需要兼具BC的思維。有理性、無感性的產品設計:擁有邏輯嚴謹的推理,但落地時的方案對用戶毫無吸引力;有感性、無理性的產品設計:擁有良好的細節體驗,但方向不明確,導致競爭上的失敗。
  • 什麼才是理性的情感
    情感這個概念其實很泛,它不僅僅只有愛情,還有友情,親情等等,你所能體會到的感情,都能算進情感。我們總說做人要理性,而情感這種東西,聽起來最是感性了,試問感性和理性怎能共存?實際上真的可以共存。二者合二為一的產物就是理性的情感。那麼要做到什麼樣,才能有理性的情感呢?
  • 感性和理性,完美的哲學定義
    我們總是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其實這只是一個階段,同理,理性也可以上升到感性,這就好比先是有雞,還是有蛋,只能說感性弱於理性,因為作為生命體其感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先是有雞,才後來有蛋,因為從繁殖行為來看分為胎生和卵生,而胎生的前提是受精卵的細胞分裂,所以胎生是經過卵生階段的,而胎生是由於體內存在子宮繁孕的條件
  • 企管之道:服務設計的理性與感性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顧客大排長龍是一種罪惡,排隊買車票,排隊繳費,排隊報稅,大概不會有幾個人感到舒服,可是從感性的角度來看,排隊有時可以帶來安心,帶來等待的刺激感,排隊玩遊戲,排隊吃美食,排隊要籤名,不排隊就不夠熱鬧,就不可能激起粉絲的興致,排隊買到的東西比較好吃,同時帶來的失望也更大。企業在進行服務設計時,不能單從理性的角度來思考,許多時候感性要素的影響更大、更深遠。
  • 韓紅:在感性和理性之間
    01「憨的自在」感性戰勝理性在韓紅身上,我們經常能看到[感性戰勝理性]的一面。人紅是非多,登上明星勢力榜首的韓紅,最近面對的非議也不少。說她「作秀」、扒她黑料、潑她基金會髒水…甚至有人專門錄製視頻指責韓紅,因為天天刷屏都能看到她,希望韓紅可以低調一點,「做好事不留名」。
  • 理性決策,感性溝通
    在決策的時候,人們會特別強調理性,但是我們知道,真正能夠驅動人們去執行決策是情感因素。如果我特別認同這項決策,我就會義無反顧地堅決執行。
  • 感性和理性相互依存
    之前說到人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更可以是兩者共存的,我們也應該明白一點,既然感性和理性本身不存在衝突,那就必然存在和他們有衝突的東西。是什麼跟感性對立,又是什麼跟理性衝突呢?跟感性不對付的,其實是我們心中或許終將存在的麻木。不管一個人如何感性,就像大家都說的那樣,假如遇見的事情多了,看得多了,又或者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了很多巨大的變故,於是人就會變得麻木,甚至變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