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和理性,完美的哲學定義

2020-12-16 思想怪談

我們總是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其實這只是一個階段,同理,理性也可以上升到感性,這就好比先是有雞,還是有蛋,只能說感性弱於理性,因為作為生命體其感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先是有雞,才後來有蛋,因為從繁殖行為來看分為胎生和卵生,而胎生的前提是受精卵的細胞分裂,所以胎生是經過卵生階段的,而胎生是由於體內存在子宮繁孕的條件,而卵生動物就不具備該條件了,如果雞進行胎生由於自身精力的不足造成胎主死亡進而危及胎兒,所以卵生是一種進化的選擇,這一下你該明白這一千古難題了吧。

承上,言歸正傳,合理的感性就是理性,合理的理性就是感性,感性和理性交錯進行,從而不斷的完成升華,可以說感性和理性如同物種的兩性一樣,它們生出的孩子也同樣如此,因此兩者的關係有互逆性,共生性,統一性,也就是說兩者都可以通過手術(進行加工)從而改變性別,那為什麼說這是完美的哲學定義呢,而如果你真要把兩者丁是丁,卯是卯的區別開來也不是那麼容易,也就是其間有一個模糊集,另外感性的美和理性的美別無二致,如果你認為理性的冰冷那麼感性也同樣如此,因此對待一個問題的關鍵是你用什麼的眼光和心態去理解,也難怪唯心哲學和唯物哲學有爭論,但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就是唯心的,我思故我在,其實是我在故我思,除非這個人麻木不仁,神智不清,但是這只是個思維上的錯配,其同樣存在於感性和理性,當然這種理性無關陰謀,無關邪惡,更多的是一種意識煥散,刺激混亂的幻像。關注我,深度剖析思想的內核,破題指日可待。

相關焦點

  • 康德哲學的感性之維
    通過對三種先天地為自己立法的高級認識能力的分析,康德在認知、道德和審美三個領域建構起他的批判哲學。這三種高級認識能力都可以被歸屬於最廣義的理性。理性學說可以說是康德哲學的核心,相關的論述也成為康德研究中的主體部分。
  • 哲學概念:感性功能的分析
    因此在這裡笛卡爾會進一步說到,他在「第六沉思」[i]的後半部分舉了很多的例子,儘管他沒有定義什麼是感性,但是通過這些例子,他實際上向我們展示了感性的局限性,儘管感知是人類的智能,它有助於人類以基本的認知能力辨識所需的基本生存用品,但感知的能力僅限於事物的表面,僅限於感官直接的不加批判而獲取的決斷,因此是有限的
  • 感性和理性相互依存
    之前說到人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更可以是兩者共存的,我們也應該明白一點,既然感性和理性本身不存在衝突,那就必然存在和他們有衝突的東西。是什麼跟感性對立,又是什麼跟理性衝突呢?跟感性不對付的,其實是我們心中或許終將存在的麻木。不管一個人如何感性,就像大家都說的那樣,假如遇見的事情多了,看得多了,又或者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了很多巨大的變故,於是人就會變得麻木,甚至變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
  • 哲學為什麼沒有定義?
    每一門學問最先都是從哲學出發,自成體系以後就和哲學分家,最早的是物理學,最晚獨立出去的是心理學,在20世紀上半才成為獨立學門。每一門學科仍然在某些部分和哲學相關,所以西方大學給的最高學位稱哲學博士(Ph.D.)。但這樣,似乎還是沒有說清楚哲學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 外語學習的感性和理性
    從標題不難看出,我要說的是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從感性和理性的角度來劃分許多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是可以的,但不管感性還是理性,能做得好,關鍵還是一個字:做。 做了,做多了,自己自然知道怎麼做了。 在語言學習裡的感性就是「語感」,如果學習音樂的話就叫「樂感」,創作時就是「靈感」,想想還有什麼「感」。總之,「感」是極為重要的,雖然上天賜予的「感」是居多的,即便如此,我們也會通過訓練來提高她。 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語感呢?和我們交朋友一樣:經常在一起,多交流,你了解他(她)的想法,她(他)也了解你的想法。
  • 韓紅:在感性和理性之間
    01「憨的自在」感性戰勝理性在韓紅身上,我們經常能看到[感性戰勝理性]的一面。人紅是非多,登上明星勢力榜首的韓紅,最近面對的非議也不少。說她「作秀」、扒她黑料、潑她基金會髒水…甚至有人專門錄製視頻指責韓紅,因為天天刷屏都能看到她,希望韓紅可以低調一點,「做好事不留名」。
  • 「感性」和「理性」思維的區別在哪裡?
    「感性思維」,是中國「感性文化」影響下的典型思維方式。其實,感性是所有人的初級認識手段,所以,它的存在絕不只限於中國人才有。感性的特點,就是易變,無原則,走極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等表現。總之,一切憑自己的感覺辦事。
  • 心理解讀:理性和感性的區別都有哪些?三大區別完全相反
    在當下的社會中,一些觀點認為男性偏理性,而女性偏感性。如此定義理性和感性的性別區分,過於主觀了一些。實際上,理性和感性只是對於兩種思維方式的解釋。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面對事物的態度各有不同,這也側面的解釋了用性別去定義思維方式的不妥。那麼,理性和感性的區別都有哪些呢?
  • 理性與感性,現實和初心
    出乎意料的是,Alice很痛心地認為這不合理,她表情嚴肅地說了一段話,大致意思是:她不能理解胚胎不能稱之為生命這個邏輯;醫學生是關注和探索生命的年輕人,不能因為一些現實的因素,就失去了對生命基本的尊重和感性的認知。這理論太新鮮了。感性?感性和這個專業無關。
  • 感性的、理性的,英文怎麼說?
    作者:小雅和英美友人感性的、理性的-美國朋友語音示範00:30來自你和寶寶說英語(1) Emotional感性的;使人感動的She's a very emotional person.她是個非常感性的人。She always lets her emotions dictate her decisions.她的決定總是被感情所左右。
  • 感性和理性,終究是感性勝了
    一個事業有成的男人,和一個默默無聞的女人。他們是情侶,一直在一起很多年,可能除了很親近的人,大家都不知道他們的關係。有一天,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們的關係。女人不再是那樣默默無聞,她勇敢地訴說自己經歷地一切。男人出軌了,多次出軌。
  • 名師論壇|語文的感性學習和理性學習
    語文的感性學習和理性學習華東師範大學 巢宗祺在我們的語文教育中一度盛行偏於「理性」特點的學習方式,從兩個方面可以看出這種特點,一是在關於語文教育的文件和文章中,描述語文學習行為的,主要是一些表達理性含義的詞,如「理解」「分析」等;另一方面是語文學習的具體行為,例如,小學生學習新詞,要求記住它的釋義,考試就要考詞語解釋;要求記住它的語法規則和語用規則
  • 2021考研政治62個哲學考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關係
    摘要:考研政治馬原分為「哲學+政經+科社」,幫幫整理了2021考研政治62個哲學考點。希望大家利用碎片化時間,複習一些需要反覆記憶的知識點。在暑期夯實基礎做好考點強化。  ►2021考研政治62個哲學考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關係  認識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及其辯證關係(四)★感性是基礎,理性是升華  ①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特點直接性具體性。
  • 感性地面對、理性地思考、建設性地表達
    時代鼓譟人們要理性,但沒有教會人們到底應該在什麼場合該「理性」,相反卻為這個世界增添了許多冷漠和無趣。 飯怎麼吃都是飽,但路上在骯髒的小攤上隨便買個雞蛋灌餅,和早晨起來精心準備一份不重樣的精巧早餐,那種更令你感覺美好的一天呢? 顯然是後者。
  • 康德哲學與《純粹理性批判》總結:一、背景與意義
    雖然主體論的二分法可以很好的讓人去理解世界,但二元的同時也必然帶來對立,由此帶來了現代社會的諸多問題,比如人與自然的對立,感性與理性的對立等等。所以進入20世紀之後,人們發現有必要用一種全新的觀點來看待主體,也就是所謂的「主體間」——並不把主體客體看作對立的存在,而是將一切都視為平等的主體,並主要研究主體間的關係,這就是現代哲學的一種「主體間論」。
  • 人前人後大不同,非常「兩面派」,理性和感性並存的星座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人前人後大不同,非常「兩面派」,理性和感性並存的星座都有誰吧?01雙子座在很多人眼中,雙子座是一個相當隨心而動的星座,他們總是想到哪裡就是哪裡,貪玩且會玩,讓人覺得難以掌握,以至於大家給雙子們貼上了「感性」的標籤。
  • 羅素是如何定義哲學的?
    這本書的中譯本由何兆武和李約瑟(英國漢學家)翻譯的。這段話是這樣翻譯的:「哲學,就我對這個詞的理解來說,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它和神學一樣,包含著人類對於那些迄今仍為確切的知識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學一樣是訴之於人類的理性而不是訴之於權威的,不管是傳統的權威還是啟示的權威。
  • 一定男生理性,女生感性?不要給人貼502標籤了!
    我問過一些朋友關於男女差異問題,大家普遍認為男生理性,女生感性。檸檬認為這是對男女分工的刻板印象,從前普遍男主外女主內,為了家庭的和諧共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矛盾,男生必須更理性地支撐起一個家庭,女生必須更感性照顧家庭和調節家庭關係。
  • 光和引力的本質和哲學認識
    哲學家將事物的存在劃分為兩個層次——現象和本質,將對事物存在的認識劃分為兩種方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一種哲學流派認為,感性和理性認識達到事物的現象、卻達不到事物的本質,不可知論的哲學流派否認事物本質和真相的可認知性。
  • 高考美文——齊桓公的「理性」與「感性」
    全國Ⅰ卷作文老師、同學們:大家好,很高興能在班級的讀書會上和大家分享我對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三人的看法。要麼感性過度,容易被身邊人所左右,而失去了獨立判斷的能力和意願。齊桓公能重用管仲,一方面是感性的表現,因為他相信鮑叔牙的判斷,相信鮑叔牙的無私舉薦必然是國家社稷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