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概念:感性功能的分析

2020-12-16 哲學探索

感性功能的分析:

從日常的認識過程來分析,諸如直接的感受,像開水的滾燙、食物的香味、巖石的堅硬,堅硬、香味、燙這些都是直接的感受,它們由直接的觸摸、嗅覺所獲得,這些感覺和我的思維是完全不同的存在。感覺由在場的事物刺激感知形成印象,是我的觀念的來源,是對烤肉、開水、石頭的印象。因為我自身並不產生這些感覺,即使是在睡夢中、幻想中也不會——但這樣的狀態並不能作為判斷的依據,因此觀念中這些獨特感受的來源可以說是有可能包含了物體的存在,即因此可以推論出廣延物體的存在,廣延、硬度的物體的存在與思維這種實體的存在是完全不同的。這是「唯心主義」式的判斷物體客觀存在的方法之一,這種界限——來自實體的無可替代的感覺和感知的區分是認知功能與物體的區分標誌之一,也是主體與客體的區分的界限。

印象既然來自於外界,而這樣的判斷實際上也假設了「人生來就是一張白紙」,因此人的觀念來自於外界。這種方法也被用於推斷上帝的存在。僅僅就感性的功能來說,直接的印象屬於感性的功能所帶來的,感性將這些印象作為物體的屬性,物體的屬性在這裡來自於直接的印象,無論是從因果的判斷角度,即「聞到了香味,即代表著附近有烤肉」,還是主謂詞的從屬上,即「烤肉是香的」這一命題。它都因此構成了語言和我們頭腦中觀念甚或固有觀念的因素。

就像是美味的東西給我們帶來快樂,因此我們總是願意享用那些聞起來誘人的美食,然而就像一塊臭豆腐,雖然聞起來很臭,但是吃起來是香的,相反,那些聞起來誘人的美食,也許並不美味,因此為了避免一切類似的誤判,哲學家們會上升到錯誤中本質的位置——做出這些判斷的主體——自我。

因此在這裡笛卡爾會進一步說到,他在「第六沉思」[i]的後半部分舉了很多的例子,儘管他沒有定義什麼是感性,但是通過這些例子,他實際上向我們展示了感性的局限性,儘管感知是人類的智能,它有助於人類以基本的認知能力辨識所需的基本生存用品,但感知的能力僅限於事物的表面,僅限於感官直接的不加批判而獲取的決斷,因此是有限的,在許多事務上更是無能的,比如直接觀察到的太陽大小與實際的太陽大小,我們通過經驗和反思才得以發現太陽實際比我們直接觀察到的要大很多。

感性判斷的出發點更加傾向於「動物性」的、本能的判斷,以生物的需求為根基,感性判斷常常把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作為固有的因果關係植根於觀念之中形成判斷,食物與生物需求之間的因果關係常常表現為直接的、經驗性的聯繫,通常更加類似於「巴甫洛夫條件反射「,相較於理性和批判思維,雖然後者也不否認生物需求,理性更多的是知識性的、總結性的判斷,這樣的判斷以知識和經驗為基礎,而相應的理性思考和智能的發揮往往可能是不顧感覺和生物需求相反的。在笛卡爾看來感性在理性未能成熟之前的幼稚的判斷,常常形成於童年並伴隨到成年甚至一生。 因此笛卡爾也會說:

要想追求真理,我們必須在一生中儘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來懷疑一次:從前我們既然一度都是兒童,而且我們在不能完全運用自己的理性之時,就已經對於感官所見的對象,構成各種判斷,因此,就有許多偏見障礙著我們認識真理的道路;我們如果不把自己現為稍有可疑的事物在一生中一度加以懷疑,我們就似乎不可能排除這些偏見。[ii]

真理實際上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依靠之一,真理常常被使用於人類生存之中,而習得真理雖主要來自於書本的記載,而又不局限於書本。日常生存經驗的總結與知識的批判都對人類習得更加複雜的機能提供了幫助。

在探的感性的局限之後,理性作為感性的補充,理性的本性趨向於普遍和必然的判斷。它的能力來源於人類後天的批判性的知識和運用。日常的經驗能夠帶給我們熟練和自然的生存技巧,而系統性和理論化的知識更能廣泛地被更多的人採納。

[i] 《第一哲學沉思集》的第六沉思

[ii] 笛卡爾《哲學原理》 商務印書館 1959 關文運譯

相關焦點

  • 康德哲學的感性之維
    通過對三種先天地為自己立法的高級認識能力的分析,康德在認知、道德和審美三個領域建構起他的批判哲學。這三種高級認識能力都可以被歸屬於最廣義的理性。理性學說可以說是康德哲學的核心,相關的論述也成為康德研究中的主體部分。
  • 感性和理性,完美的哲學定義
    我們總是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其實這只是一個階段,同理,理性也可以上升到感性,這就好比先是有雞,還是有蛋,只能說感性弱於理性,因為作為生命體其感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先是有雞,才後來有蛋,因為從繁殖行為來看分為胎生和卵生,而胎生的前提是受精卵的細胞分裂,所以胎生是經過卵生階段的,而胎生是由於體內存在子宮繁孕的條件
  • 分析哲學的基本方法丨西方哲學史·分析哲學
    除了語言的轉向帶來的哲學研究對象的變化,分析哲學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基本特徵就是它的哲學分析方法。、後期維根斯坦以及蒯因等人的觀點。維也納但整體主義的分析概念則更強調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關聯」,而不是把它們分離開來。如斯特勞森就明確地提出要放棄「分析」這個概念,而傾向於使用「闡述」(elucidation)這個概念。
  • 分析哲學的分析——關於分析哲學的對話
    此外, 康德把哲學分析看作僅僅是將分析判斷的謂詞概念從主詞概念中分解出來。於是, 對他而言, 哲學分析便成了某種對認知主體主觀心理狀態的分析, 而不是對判斷內容的語義—邏輯結構的客觀展現。有鑑於此, 如何在拒斥康德哲學中心理主義因素的前提下來回答康德式問題 (如作為先天知識的數學是如何可能的) , 就成了分析哲學得以產生的主要動力。
  • 分析哲學與哲學分析
    因此,理解弗雷格的思想,特別是理解他的邏輯,對於理解分析哲學的方法至關重要。江怡用一節講述弗雷格,題目是「弗雷格的概念文字」,張慶熊則用一章講弗雷格,題目是「弗雷格:現代邏輯之父」。從這兩個題目就可以看出,他們不僅專門論述了弗雷格,而且首先突出的是他的邏輯思想。特別是,張慶熊非常詳細地介紹了弗雷格的《概念文字》的主要內容,包括具體的技術內容。弗雷格的概念文字無疑是邏輯,而不是哲學。
  • 黑格爾與分析哲學
    由於黑格爾的詞項邏輯與我們的邏輯的差異,產生了使黑格爾思想融入分析對話這項核心計劃的實質性張力。「規定的否定」這一核心概念使人沒有理由認為黑格爾的意義將被「遮蔽」。雷丁在分析哲學與黑格爾思想的繼續對話方面開闢了一個新的階段。保羅·雷丁的專著《分析哲學與黑格爾思想的復歸》富有思想內容並激發人思,意味著一種被黑格爾稱之為「它的被思想俘獲的時間」的哲學品格範式。
  • 如何理解分析哲學的「分析」?
    羅素、摩爾、維根斯坦、卡爾納普、奎因等人都有論述,且無論劍橋學派還是牛津學派都談到了一些,但並不直截和明朗,而關於分析屬於純粹邏輯的概念還是經驗和語用學的概念,更未取得一致。這一點也造成了後人對「分析」一詞理解上的分歧。況且,已往的界定即便曾經取得共識,也未必適用於今日的哲學樣貌。
  • 分析哲學|01
    1、分析哲學的興起 分析哲學的誕生要歸功於弗雷格、羅素和摩爾的開創性工作,為什麼在20世紀會產生分析哲學?
  • 分析哲學在幹嘛?
    分析哲學是現今許多哲學系教授(這些人大多分布在美、英和澳洲,因此分析哲學也叫做「英美哲學」)做的研究及其風格的統稱,這些人喜歡平易的文字和清晰的敘事風格,注重邏輯推論,討厭在文章中出現堆棧成塔的隱喻和其它修辭。分析哲學是在做概念分析。就算這樣的說法和許多不喜歡分析哲學的人的攻訐很類似(「分析哲學明明只是在做概念分析!他們還自以為blahblah...」)
  • 海德格爾《古代哲學的基本概念》來了!
    序言第1節 課程的目的和特徵第2節 在當前對哲學的觀點範圍內對哲學概念的初步定義第3節 相對於實證科學,對哲學的對象的初步規定:哲學作為批判科學第4節 哲學的「批判」功能:分離和區分存在者與存在第5節 課程的目的和方法第6節 關於文本,最重要的資料。
  • 康德哲學認識論的起源的概談
    哥白尼是打破傳統的「地心說」理論提出「日心說」的古代天文學家,康德認為他的哲學是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即從探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的形上學的本體論,轉向到「我能否認識世界的本源」並為科學建立牢固的認識的基礎和尊嚴的認識論。另外的近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諸如分析哲學的創建、現象學的創建等等。
  • 讀《世界哲學史》8——康德哲學(三大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將從幾個基本的概念開始,便於理解;然後就是他提出純粹理性批判問題;緊接著介紹先驗感性論的空間、時間、數學的可能;然後是先驗分析論的感性和知性、範疇、純粹知性概念的演繹、判斷力、自然科學的可能;進而是先驗辨證論接近形上學的可能。
  • 張岱年的「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研究
    在對中國哲學史進行研思的過程中,張岱年先生十分注重對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的分析和考察,全面釐定了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的類別,深刻揭示了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的發展、變遷歷史,為中國哲學概念範疇研究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
  • 王嘉陵:教育分析哲學與後現代主義之折衝
    教育分析哲學的發展始於由Richard Peters與Paul Hirst於20世紀60年代所領導的倫敦陣營,其興起是基於以邏輯方式探究教育概念的需求,藉由釐清教育相關概念的內涵,期望導引教育實踐,如同美國教育分析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Israel Scheffler所言,教育分析哲學是「對於教育實踐關鍵概念的嚴謹邏輯分析」[1]121,其分析基礎是基於對理性、邏輯的默認。
  • 楊小剛: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學中的兩種含義
    廣州 510275  內容提要:文章主要探討了希望概念在康德哲學體系中的兩種含義,即作為道德行為的動機和作為對終極目的的想像,它們分別在早期的道德哲學和晚期的宗教哲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早期的道德動機理論失敗後,希望所獲得的第二種含義顯示出更重要的意義。
  • 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存在」概念的人是誰?
    他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深受他老師的影響,否認感覺的真實性,認為感官都是騙人的,並把大量的可感覺的事物都斥為單純的幻覺。但是他並沒有由此否定一切,而是嘗試著通過理性思維來把握真實的實在,即存在。巴門尼德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存在」的概念。他說,真正的實在是存在。存在是「一」。一是永恆不變的的、獨一無二的、不可分割的、不生不滅的。
  • 科學和實踐分析哲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人們熟悉的理念和說法,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這是人們在語言文字的表述上不熟悉的概念和語句。科學技術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第一推動力,「第一推動力」在經濟領域表現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一推動力」在軍事領域則表現為「科學技術是第一戰鬥力」,第一生產力論和第一戰鬥力論符合科學哲學第一推動力論的等效原理。
  • 哲學,真的無用嗎?
    人的精神世界發生和存在於個體的高級神經器官中,精神世界的功能由大腦的功能來承託。人類依據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實現自己的環境生存,人類依據精神世界的特殊功能,將來自動物的群居本能改造為人類的社會生活環境。文化是人類社會秩序的精神依據。
  • 朱熹哲學中「自然」概念的內涵和角色
    朱子作為理學的集大成者,對自然概念非常重視。一個最關注的現象是,朱子文獻中自然概念的出現頻率比「天理」一詞還要多出四五百次②。這個數量上的優勢似乎直接提示了自然概念在朱子哲學中的重要性,因此可以把朱子哲學中自然概念的意義和使用作為考察的案例,以促進我們對理學乃至整個儒學中「自然」思想的理解,同時加深我們對朱子哲學本身的理解。
  • 唯心主義哲學大師柏拉圖,《理想國》中烏託邦概念對現實的作用
    哲學的兩大體系分別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歷史上最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唯心主義哲學鼻祖柏拉圖曾提出過關於「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觀念。我們後來經過了成百上千你按的研究基本知曉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兩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