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古代哲學的基本概念》來了!

2021-03-01 西北大學出版社

序言

第1節 課程的目的和特徵

第2節 在當前對哲學的觀點範圍內對哲學概念的初步定義

第3節 相對於實證科學,對哲學的對象的初步規定:哲學作為批判科學

第4節 哲學的「批判」功能:分離和區分存在者與存在

第5節 課程的目的和方法

第6節 關於文本,最重要的資料。關於傳承史的來源。總體描述和最重要的輔助學習資料

第一部分 古代哲學的一般介紹

第一章 以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第一卷為主線明確古代哲學的核心概念和問題

第7節 古代哲學時期

第8節 方法上的中間道路:亞里斯多德作為指路人。《形上學》第一卷的結構。對《形上學》的編輯和注釋

第9節 揭示和理解的不同方式(Met. Al )

第10節 σοφία(智慧)的更確切的標誌(Met.A2)

第11節 關於亞里斯多德的ἀρχή(本原)和αἴτιον(原因)概念

第12節 早期哲學中的原因問題

第二章 關於作為哲學問題的原因和根據問題

第13節 沒有澄清的原因問題和存在問題的關係:提出問題

第14節 近代哲學中的根據問題

第二部分 最重要的希臘思想家:他們的問題和回答

第一卷 直到柏拉圖的哲學

第一章 米利都自然哲學

第15節 泰勒斯

第16節 阿那克西曼德

第17節 阿那克西美尼

第18節 存在問題。關於存在和生成的關係問題與對立自身問題。轉到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

第二章 赫拉克利特

第19節 赫拉克利特思想的原則

第20節 赫拉克利特思想的主題

第三章 巴門尼德和埃利亞學派

第21節 巴門尼德教諭詩的兩個部分的關係問題

第22節 巴門尼德教諭詩解釋

第23 節 埃利亞的芝諾

第24節 薩摩斯的麥裡梭

第四章 晩期自然哲學: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戈拉和原子論

第25節 晚期自然哲學中,變化的存在者的存在和多樣性

第26節 晚期自然哲學中的認識問題

第五章 智者和蘇格拉底

第27節 智者的一般特徵

第28節 普羅泰戈拉

第29節 高爾吉亞

第30節 其他智者派的代表

第31節 蘇格拉底

第二卷 柏拉圖哲學

第一章 生平、文獻和柏拉圖問題的一般特徵

第32節 生平、來源和文獻

第33節 柏拉圖提問的一般特徵

第二章 柏拉圖存在問題的具體規定

第34節 存在問題的基礎和範圍

第35節 指示出理念問題的核心

第36節 關於存在論的基本問題和辯證法

第三章  解釋對話《泰阿泰德》:科學的理念問題和存在問題的關係

第37節 序言和引語。確定論題:什麼是知識?

第38節 在柏拉圖存在問題的上下文中一般地探討《泰阿泰德》中的問題的意義

I.定義:ἡ αἴσθησις ἐπιστήμη(知識是感覺)(章 8-30 )

第39節 知識是感覺:通過普羅泰戈拉和赫拉克利特的命題 來說明這個論題(章8-15,151d-161b)

第40節 通過論述其赫拉克利特前提,根本地和最終地反 駁普羅泰戈拉的認識學說(章27-29,180c-184a)

第41節反駁泰阿泰德的論題:αἴσθησις=ἐπιστήμη(感覺= 知識(章 29-30,184a-187b )

Ⅱ.定義:ἐπιστήμη ἀληθὴς δόξα(知識是真意見)(章31-38, 187b-201d)

第42節 通過證明δοξάζειν ψευδῆ(錯誤的看法)是不可能的,來證明知識是真δόξα

第43節 插入對作為一結構和相異的探討

第44節 ἀλλοδοξία(替代的看法)作為δοξάζειν ψευδῆ(錯誤 的看法)的可能性的基礎(189b-190c)

第45節 δόξα和感知與思想(διάνοια)的結合(190c-200d)

第46節 對第二個定義的考察(201a-d)

Ⅲ. ἐπιστήμη(知識)的定義:ἀληθὴς δόξα μετὰ λόγου(伴隨邏各斯的真意見)(章39-43,201e-210b)

第47節 論題的一般特徵:知識是真δόξα μετὰ λόγουo解釋和命名

第48節 對入λόγος現象的說明

第四章 在存在理解和存在問題背景下的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概念

第 49 節 ἀγαθόν 理念

第50節 總結回顧

第三卷 亞里斯多德哲學

第一章 亞里斯多德哲學的發展和充分接受問題

第51節 亞里斯多德的生平和哲學發展

第52節 論亞里斯多德哲學的接受

第二章 存在論問題和哲學研究的理念

第53節 亞里斯多德基礎科學的論題領域:作為存在者的存在者,即存在的研究

第54節 通過種屬不能確定存在

第55節 類比的統一性(πρὸς ἕν )作為多樣性的存在者在 οὐσία中的統一性的意義

第三章 存在問題的基本追問

第56節 「範疇」的本質

第57節  類比(πρὸς ἕν)作為存在方式的多重性(範疇)的統一性的存在論意義

第58節 偶性(συμβεβηκός)意義上的存在

第59節 被揭示狀態意義上的存在:ὂν ὡς ἀληθές(作為真的存在)(《形上學》Ε4, Κ8, Θ10)

第60節 存在作為可能性和現實性:ὂν δυνάμει-ἐνεργείᾳ(潛能—現實存在)(《形上學》Θ)

第四章 運動問題及其存在論意義。Δύναμις(潛能)和ἐνέργεια(現實)的來源、意義和功能

第61節 對運動的分析

第62節 κίνησις的存在論意義分析。δύναμις和ἐνέργεια的存在論含義

第63節 解釋存在者整體(B2)

第64節 δύναμις(潛能)和ἐνέργεια(現實)同οὐσία(實體)的關係,作為基礎科學的存在論的雙重概念問題

第五章 生命和此在的存在論

第65節 Περὶ ψυχῆς(《論靈魂》)作為探討亞里斯多德生命存在論的首要文本

第66節 對ζωή的分析

第67節 此在的存在論

附錄

補充材料

節選自莫爾辛(Μörchen)筆記

布洛克(Bröcker)筆記

編者後記

人名索引

譯後記

相關焦點

  • 海德格爾「此在」概念的語言哲學闡釋
    「此在」(Dasein)概念是海德格爾幾乎全部思想的精華所在,哲學界一直熱衷於解讀其背後的學理基礎和思想淵源。本文通過語言哲學研究,嘗試以「語言」為視角,從古希臘哲人對「存在」問題的原初思考入手,在綜合的學科視野下探究海德格爾「此在」概念的語言哲學基礎。「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 語言哲學的基本問題:結構還是生成?——卡西爾與海德格爾對洪堡思想的不同解讀
    在威廉·洪堡《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這部被海德格爾稱作「基本概念模糊得令人炫目、但又處處令人激動」[1]的著作中,差不多各種傾向的語言哲學家——無論是結構主義者,還是生成主義者——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說,理解自己已理解了的問題
  • 存在是海德格爾整個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無論我們把海德格爾哲學總體上概括為對存在問題的探討,還是把他的前期思想概括為對存在問題的探討,把他的後期思想概括為對大化的探討,那麼,存在、存在的真理、存在的命運這三個概念,都屬於他的思想的核心概念系列。因此,不弄清這三個概念,我們就無法弄清他的整個哲學。
  • 面向信仰與生活的的哲學方法論——海德格爾早期思想地形
    作為方法論,「形式顯示」並未使哲學置於一種高高在上的審判地位,而是使其進入信仰與生活的複雜交織之中,最終使哲學無法脫離其中的任意一者來對待另一者。在這裡「生活」一詞是在狄爾泰的意義上使用的,它的核心含義即歷史性,從而作為原始科學的哲學便是紮根於歷史性的哲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接受並改造了現象學直觀:所謂的「面向實事本身」,應當就是在前理論的姿態中面對「自在自為的生活」、哲學概念的形成並不以脫棄生活為代價,相反,概念及其普遍性正是源於這種生活。
  • 海德格爾是怎樣的一位哲學家?
    作為先知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堅持從「存在問題」這一最基本的問題出發,一直到他生命的終點,他如同深邃幽暗的思想夜空中的一顆星星,是一個孤獨者,是一點孤寂的閃光。  第二部分區分了日常所講的「問題」與「疑難」這兩個概念。對於「問題」,人們能夠給出答案,可是對於存在問題,它作為最根本的問題,人們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答案。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20歲進入德國弗萊堡大學學習,開始主修神學,後來專攻哲學,2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海德格爾應徵入伍,兩個月後因身體原因退伍,在弗萊堡從事了兩年的軍郵工作。期間堅持白天上班,晚上到弗萊堡大學繼續深造,師從德國著名哲學家胡塞爾。1917年完婚後再次應徵入伍,參與西線戰場。次年退伍返鄉後成為胡塞爾的助教,33歲時成為德國馬爾堡大學最年輕的哲學教授。
  • 坤鵬論:哲學的基本單元——概念 人生改變源於「概念轉換」
    其中有兩個方法是:從最小單元找本質(《要想抓住本質 就從最小單元起步》);從概念中找本質(《看透事物本質並不難 你小學時就已經會了!》)。而哲學體系和哲學觀點的基本單元就是概念。因為,我們的理智的思維是在概念中發生的,只有運用正確的概念,才能夠達到正確的思維。
  • 《存在與時間》釋義:海德格爾為什麼首提「存在」的必要性?
    海德格爾在這裡不想過多糾纏於那些關於存在的意義問題根本就不成其為問題的成見,只是指出,這些成見源於古代存在論。這等於是說,在存在的問題上,西方哲學從一開始就有偏差。但是,要認識古代存在論的問題,即從產生存在論基本概念的土壤和範疇證明的合適性與完整性上充分解釋古代存在論,必須先弄清和回答存在的問題。
  • 中國人的基本情緒是什麼?當代學者為什麼言必稱胡塞爾和海德格爾?
    我的德國老師的一些學說很有意思,如認為希臘哲學透露出兩種基本情緒:一種叫「驚異」,驚異產生了哲學、科學和知識;還有一種基本情緒———不是海德格爾說的———叫「畏懼」或者是「擔憂」,出於擔憂、畏懼而把自己的部分權利交給城邦, 然後就產生了民主。我們所說的德先生和賽先生在古希臘的產生,據說就是因為這兩種基本情緒。那麼,中國人的基本情緒是什麼?這個題目若是做出來,會很不錯的。
  • 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為什麼重要?|張汝倫
    海德格爾從事實的生命,也就是人的歷史和時間性生命出發,批判舊形上學和哲學,不是偶然的。雖然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已經提出了「生命」的概念,而浪漫主義也用它來反對理性主義哲學,但只是在形上學隨著黑格爾的去世日薄西山時,「生命」概念才取代了「存在」概念,成為存在論的主要概念。
  • 借海德格爾聊聊西方哲學和東方文化
    當然,很多東西用邏輯是無法完全說清楚的,但那是後話,很多人連基本邏輯思辨的素質都不具備,沒有資格看不起邏輯。根據我的觀察,今天的人,如果沒有起碼的邏輯思辨能力,直接就鑽進東方文化的懷抱中,很容易走向神秘主義、甚至封建迷信的怪圈中。
  • 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是「哲學人類學」嗎
    摘要:在著名的達沃斯論辯中,卡西爾對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以及與之相關的「基礎存在論」有一將之視為哲學人類學和相對主義的「責難」。通過對達沃斯論辯中一處文本的具體分析,可以發現,海德格爾在這裡為自己辯護的策略是要撇清,《存在與時間》關於人的親在的生存論分析,作為新時代的形上學的疑難發問,非但在本質上不是什麼哲學人類學,相反,它是可能跳出並克服傳統哲學人類學,進入對存在本身進行疑難發問的真正嘗試。
  • 海德格爾公開承認他的哲學遮蔽,去蔽,敞亮來自道德經的敝則新
    海德格爾曾經作報告,寫文章,公開承認,他的哲學概念:遮蔽,去蔽,敞亮,來至中國老子的道德經的敝則新,並且表達了對於老子的感激之情,這也實證了,西方哲學關於無的哲學概念,來源於中國哲學。老子的道德經,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純粹哲學。
  • 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
    五天前,我在北京問學生:「你們為什麼喜歡海德格爾?」他們的回答是:「因為海德格爾愛中國。」他們的看法是把哲學當作友誼了。哲學和友誼是有關係,但這種友誼必須是建立在愛智慧的基礎上的。海德格爾是不是愛中國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追求真理。海德格爾為什麼會對中國哲學尤其是老子思想感興趣呢?
  • 南哲思享|王恆:海德格爾思想的神學淵源——神人關係的現象學重建...
    我們認為,恰恰是在特定的基督教傳統中,海德格爾贏得了自己一以貫之的哲學視野和哲學突破,並運用這一突破發現、解構、再詮釋亞里斯多德、尼採以及前蘇格拉底哲學。這一點,稍稍回顧海德格爾作品的時間線索並不難發現,而這也為許多早期海德格爾專家所確認,難的是在複雜的海德格爾思想路徑中予以釐定與清理。「元基督教的生命經驗問題」是海德格爾早期最基本的經驗和問題。
  • 為什麼海德格爾在中國持續走紅
    但是,海德格爾是為數不多的例外之一,「對這位德國哲人,我們至今熱愛如初。」劉小楓在這本《海德格爾與中國》的弁言中如是說道。這種持續40年的熱愛對中國學界來說意味著什麼?有必要思考,「海德格爾給中國思想帶來的是怎樣的歷史時刻,因為這個問題關乎中國的未來讀書人的心性品質。」  劉小楓在書裡首先回顧了海德格爾「到中國」的歷程。
  • 跟隨大師讀懂哲學家海德格爾
    在他們看來,海德格爾的作品正如其很難被人理解,也很難在沒有千年來哲學錯誤的情況下縱橫數個世紀,進而索解人類存在的若干核心議題——真理、語言、人性和知識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海德格爾面臨的爭議體現了哲學在英語世界的認同危機——一場圍繞哲學該具備何種合理身份和願望的危機。近代自然科學大獲成功,聲譽大振,而哲學已然淪為「世間最可貴的追求」(柏拉圖《理想國》,489c 頁)。
  • 哲學家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
    18歲時海德格爾因格約伯贈予一本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所著的《論存在對亞里斯多德的多種含義》,深受打動,而決心投身哲學。另一方面,他中學時亦喜愛閱讀德國詩人荷爾德林(Friedrich Hlderlin)的作品,為他以後對詩性語言的重視埋下種子。
  • 從海德格爾的此在與存在,理解時間、真理、語言與虛無
    引:「存在」的意義之追尋在哲學史上,海德格爾與其西方的傳統的「存在」論提出了自身的不同的學說。重新喚醒對於「存在」這一哲學問題的追問。並使之具有了新的詮釋。在海德格爾的哲學當中,「存在」是其最為核心的概念,而理解海德格爾整個哲學體系的時候也需要用「存在」去打開其大門。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不是的,我寧可說是一種「命運論」,就是海德格爾的說法,是從歐洲的「存在歷史」這種命運當中完成的這樣一個事件,海德格爾用了一個字叫「集置」(Gestell),用這個詞來規定現代技術的本質。所謂的「集置」就是指現代技術當中人類通過各種擺置方式、置弄方式來處置存在者,同時,當然也指人類本身被現代技術所擺置,處身於存在歷史的「另一個開端」的命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