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與感性,現實和初心

2021-02-20 夜夢吉祥

當醫學生的時間稍微一長,對生命的敬畏感就開始不再像平常人一樣敏銳了。

這學期英語課的老師Alice是個有點tough的女生,但是很健談很有趣。上第二節課的時候就果斷地指著我說:我們叫個看起來愛學習的人來回答問題,來吧就你了。

我有點遲疑,帶著一臉疑惑。因為我根本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總是莫名其妙給人這種印象,好像所有的寸勁兒都寫在臉上。但我不能否認的是自己一直蠻喜歡這位Alice。

每節課都有小組做pre,這天的小組講墮胎。三個女生在上面很認真地講,從藥流講到墮胎手術,也提到了胚胎的發育。屏幕上的照片裡,未成熟的胚胎人形已經初現,老師和女生們都一陣唏噓。Alice 好奇地問 :「我又有個問題,這個問題你們比較專業:一個女人在選擇墮胎時會受法律限制嗎?」


 答案其實很唯一:「不,中國的法律認為一個未成熟的胚胎不能被稱之為自然人,但其母親絕對可以稱為一個自然人,胚胎的生命權利是不能凌駕於其母親之上的。」我拽起衛生法學課的知識一套一套,實際上這門選修我最多認真聽了三節。

出乎意料的是,Alice很痛心地認為這不合理,她表情嚴肅地說了一段話,大致意思是:她不能理解胚胎不能稱之為生命這個邏輯;醫學生是關注和探索生命的年輕人,不能因為一些現實的因素,就失去了對生命基本的尊重和感性的認知。

這理論太新鮮了。感性?感性和這個專業無關。從微觀開始學起,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解剖、生理、病理、診斷.直到內外婦兒,甚至到宏觀的衛生統計,都是客觀理性的。在此之前,有人告訴我們要尊重醫學、尊重知識、尊重老師。甚至也有向我們提其他建議的:藥理學系那位酷愛期末考掛人的系主任曾經語重心長地告訴一屋子荷爾蒙分泌已經足夠旺盛的醫學生:「青春多麼短暫啊,少女快快戀愛吧」。

連戀愛都被認真地提上了日程!

有人告訴我們要關注生命嗎?仔細想想,也有過一些吧:機能實驗時的結尾往往要處死實驗動物,年輕的男老師給我們分析了二十分鐘「實驗動物倫理學」。但對我們來說,對實驗本身的樂趣超過了對倫理學的好奇。一個學期下來,基本沒人再對殺生抱有任何恐懼。

解剖實習也是一樣,老師人很好,第一次課上他安慰我們說:別怕,活著時候都是和我們一樣一樣的人,來那個男生你看起來力氣蠻大的跟我一起搬一下這個男屍吧。兩人合作,製冷箱一打開,一股福馬林的味道從屍體身上飄出來,嗆得人眼淚直流,什麼感性都來不及有了。

老師們都是好心的,一直重複著告訴我們:不要怕,要鎮定,要熟練,要享受這個過程,要掌握這些知識。你不能看著躺在小手術臺上的實驗動物淚水漣漣手遲腳慢,那樣它們的犧牲毫無意義;你更不能對著製冷箱裡的「大體老師」們鞠躬鞠個沒完,那樣顯得你自己精神有問題。

沒人告訴我們應該同情,知識永遠莊嚴而理性,在理性的知識面前,同情是軟弱而陰性的,沒有老師鼓勵這個。

在醫學生這個屬於年輕人的圈子裡,理性和冷靜是一種「政治正確」。

但生與死的震撼始終在我們身邊,「應該去堅強」的責任感和作為一個普通人面對死亡的無力感始終是一個大矛盾。

這學期開始走入病房,對我來說每一次看病人時的感覺都很複雜。一開始是會同情的:剛做完膽道手術的女病人在床上哀哀地喊疼,聲音不大,但每個人聽來都有點揪心;一個老人得了胃癌,醫生在病人面前善意地說成胃潰瘍,我們站在床旁,心裡有憐憫,臉上卻一直努力繃著;八歲的小男孩先心病很嚴重,幾個同學在上完見習之後還一直保持著探望,聽他講故事、陪他玩遊戲,最後一次去的時候聽說他家人付不起手術費離開了,我室友還難過了好多天。

但我們都不知道這種共情能力是否還能維持下去。如果能,又能維持多久?後來我們再走進病房時,看到一個燒傷的病人,最先想到的事不是害怕也不是可憐,而是燒傷面積和燒傷分級。看著實習病歷,由於學藝不精,腦海中浮現出的知識都纏成了一個大疙瘩,怎麼解開都毫無頭緒,誰有功夫去想這單薄的幾行字背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一個不幸的人,是他或她,一個普通如你我的生命凋落的過程。甚至是一個家庭,一個曾經幸福,現在卻被幾頁紙、幾行字下了判決的家庭。

在通向專業者的路上,磨練像是荊棘叢林,它割傷你的手心和腳底,一開始你有些痛,流了血,甚至也流了淚,但重複的次數多了,會變得冷靜甚至木然。

在這種磨練中被磨鈍了感覺是不是正確?我不知道,但這磨練卻是必然的,理性使人沉靜、專注。許多出色的外科醫生關注的都是技術本身,許多醫學統計學者也不會去花很多時間同情每份數據後的病人。即使我們深知,醫學來源於自然科學,但其本身卻是特殊的,它以人為載體,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就有淚水,就有悲劇。而我們本身也不是知識實現的手段,而是普通人,與那些躺在床上哀哀嚎哭的病人毫無二致的人。

理性與感性結合著,才能叫作人性。沒有人知道這個比例是多少,我們都在摸索。生與死的問題沒有降臨到自己頭上時,保持著熱淚盈眶的雙眼又實在太難。

持續著付出努力和心血,也許有一天,我們會成為自己夢想中的那個人,但在那之前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找到那個總是被遺忘的「成熟冷靜」和「熱淚盈眶」之間的平衡感。

晚安❤️願你成為一個溫柔而堅強的人

相關焦點

  • 感性和理性相互依存
    之前說到人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更可以是兩者共存的,我們也應該明白一點,既然感性和理性本身不存在衝突,那就必然存在和他們有衝突的東西。是什麼跟感性對立,又是什麼跟理性衝突呢?跟感性不對付的,其實是我們心中或許終將存在的麻木。不管一個人如何感性,就像大家都說的那樣,假如遇見的事情多了,看得多了,又或者是發生在自己身上了很多巨大的變故,於是人就會變得麻木,甚至變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
  • 在理性權威中訴諸感性表達*
    由此,報導和解讀好中共中央關於疫情防控的相關決策部署成為了《人民日報》疫情期間輿論引導的主要內容和主流輿論傳播的首要任務。  具體來看,疫情防控期,《人民日報》推出了「做好當前最重要的工作」系列評論員觀察,從提振信心、團結力量、強調科學、聚焦群體等角度切入,既有「匯聚疫情防控強大合力」「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等理性權威類陳詞,也有「信心」「同舟共濟」「初心」等情感化表述。
  • 感性和理性,完美的哲學定義
    我們總是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其實這只是一個階段,同理,理性也可以上升到感性,這就好比先是有雞,還是有蛋,只能說感性弱於理性,因為作為生命體其感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先是有雞,才後來有蛋,因為從繁殖行為來看分為胎生和卵生,而胎生的前提是受精卵的細胞分裂,所以胎生是經過卵生階段的,而胎生是由於體內存在子宮繁孕的條件
  • 外語學習的感性和理性
    從標題不難看出,我要說的是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從感性和理性的角度來劃分許多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是可以的,但不管感性還是理性,能做得好,關鍵還是一個字:做。 做了,做多了,自己自然知道怎麼做了。 在語言學習裡的感性就是「語感」,如果學習音樂的話就叫「樂感」,創作時就是「靈感」,想想還有什麼「感」。總之,「感」是極為重要的,雖然上天賜予的「感」是居多的,即便如此,我們也會通過訓練來提高她。 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語感呢?和我們交朋友一樣:經常在一起,多交流,你了解他(她)的想法,她(他)也了解你的想法。
  • 韓紅:在感性和理性之間
    01「憨的自在」感性戰勝理性在韓紅身上,我們經常能看到[感性戰勝理性]的一面。人紅是非多,登上明星勢力榜首的韓紅,最近面對的非議也不少。說她「作秀」、扒她黑料、潑她基金會髒水…甚至有人專門錄製視頻指責韓紅,因為天天刷屏都能看到她,希望韓紅可以低調一點,「做好事不留名」。
  • 「感性」和「理性」思維的區別在哪裡?
    「感性思維」,是中國「感性文化」影響下的典型思維方式。其實,感性是所有人的初級認識手段,所以,它的存在絕不只限於中國人才有。感性的特點,就是易變,無原則,走極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等表現。總之,一切憑自己的感覺辦事。
  • 高考美文——齊桓公的「理性」與「感性」
    全國Ⅰ卷作文老師、同學們:大家好,很高興能在班級的讀書會上和大家分享我對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三人的看法。要麼感性過度,容易被身邊人所左右,而失去了獨立判斷的能力和意願。齊桓公能重用管仲,一方面是感性的表現,因為他相信鮑叔牙的判斷,相信鮑叔牙的無私舉薦必然是國家社稷之福。
  • 理性和感性對我們的選擇到底有多大影響
    現如今的社會,人們每天奔波於生活,疲於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那些感情逐漸淡化,僅限於見面的一句招呼和手機裡那一聲問候,都讓人覺得倍感親切,導致這樣一個現狀的恰恰就是因為我們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選擇偏向於前者。
  • 理性·感性·美好 ——科學共文學一體
    理性·感性·美好——科學共文學一體福州延安中學高三(2)金晶 萊斯特大學的學生對灰姑娘得到王子景慕的水晶鞋提出質疑——「出淤泥而不染」的水晶鞋的承重性和建議——不穿高跟的正確性,誠如斯言!現實中,感性文學的美好若能與理性科學的實用相得益彰,那人生的美好就會撲面而來!
  • 心理解讀:理性和感性的區別都有哪些?三大區別完全相反
    在當下的社會中,一些觀點認為男性偏理性,而女性偏感性。如此定義理性和感性的性別區分,過於主觀了一些。實際上,理性和感性只是對於兩種思維方式的解釋。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面對事物的態度各有不同,這也側面的解釋了用性別去定義思維方式的不妥。那麼,理性和感性的區別都有哪些呢?
  • 感性的、理性的,英文怎麼說?
    作者:小雅和英美友人感性的、理性的-美國朋友語音示範00:30來自你和寶寶說英語(1) Emotional感性的;使人感動的She's a very emotional person.她是個非常感性的人。She always lets her emotions dictate her decisions.她的決定總是被感情所左右。
  • 感性和理性,終究是感性勝了
    一個事業有成的男人,和一個默默無聞的女人。他們是情侶,一直在一起很多年,可能除了很親近的人,大家都不知道他們的關係。有一天,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們的關係。女人不再是那樣默默無聞,她勇敢地訴說自己經歷地一切。男人出軌了,多次出軌。
  • 名師論壇|語文的感性學習和理性學習
    語文的感性學習和理性學習華東師範大學 巢宗祺在我們的語文教育中一度盛行偏於「理性」特點的學習方式,從兩個方面可以看出這種特點,一是在關於語文教育的文件和文章中,描述語文學習行為的,主要是一些表達理性含義的詞,如「理解」「分析」等;另一方面是語文學習的具體行為,例如,小學生學習新詞,要求記住它的釋義,考試就要考詞語解釋;要求記住它的語法規則和語用規則
  • 「理性」和「感性」,並非是兩種「對立」的思維
    我們平時習慣把人的「思維」二分為「理性」與「感性」。同時認為「理性」的人「不浪漫」;「浪漫」的人「非理性」。或許也可以這麼說,一般人通常是把「感性」、「浪漫」、「非理性」這三樣東西劃上等號的;同樣地,「理性」也絕對和「浪漫」、「感性」拉不上邊。
  • 也許你還在犯迷糊,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區別在哪?我給你解答!
    怎樣看待感性與理性這個問題呢?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將處理問題的出發點歸結為「太感性或太理性」。到底理性一點好,還是感性一點好。這又沒有一個固定的一成不變的答案。感性和理性都是人生存於世的必備的兩種思維模式,我們需要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的問題時採取不同的方式。對於感性和理性的理解,其實我的觀點和大多數人都類似。感性,就是「感情用事」;理性,就是「就事論事」,不意氣用事。那麼既然我和大多數人的理解都一樣,為何還要浪費口舌在此徒勞的贅述一番?
  • 理性與感性的對決(2018年高考作文預測及佳作點評)
    理性與感性的對決   ①從古至今,世間從沒有停止過理性與感性的碰撞。我認為,《論語》中「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感性的代表,《孟子》中「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是理性的代表。感性與理性碰撞,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在我看來,理性戰勝感性,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 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學會提問》與《故事思維》
    總體來說,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理性與感性並存的,但缺乏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以至於做出各種非理性的、情緒化的行為!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理性思維,什麼是感性思維,如何學會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又如何駕馭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時機呢?讓我們來看看《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與《故事思維》這兩本書,或許裡面有我們要的答案。介紹這兩本書之前,我們先更清楚幾個概念,那就是思維、理性和感性。
  • 赤裸裸的理性和感性
    希望大家都不要有這種感覺,要和自己相愛的人,平平穩穩,甜甜蜜蜜過一生!在現實中被衝打的各奔東西,愛了一生,也恨了一生,恨中又有愛!江雪瑛最後沒有爭取成功了,說了句:我明白了,人在世上,萬萬不能缺錢,什麼都可以缺。我也想通了,去給我提親,馬上去提,三天後就嫁(嫁給了自己不願意,丈夫又是病秧子,但家境也是大戶人家)。 喬致庸和江雪瑛都無可奈何的選擇了不願意的伴侶。現實嗎?很理性的。
  • 你的內在想法中,理性和感性各佔多少分?
    在讀書時期,你會暗自和朋友攀比裝扮與成績嗎?會——轉第2題不會——轉第3題偶爾——轉第4題2. 對於一些不想做的事情,你會想藉口拒絕嗎?會——轉第3題不會——轉第4題會說明不想做的理由——轉第5題3. 你從小到大常被親戚誇讚嗎?
  • 男人是偏理性的,女人是偏感性的,是這樣嗎?
    男人是偏理性的,女人是偏感性的,是這樣嗎?回歸情感,我覺得現在的女人越來越多的更加自主獨立,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女漢子,而越來越多的男人活的更加細膩有生,故被我們所所成娘。我個人覺得大多數女人的性格是偏感性的,大多數男人是偏理性的,事實情況是什麼呢?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