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綱2018年高考語文分類練習專輯徵訂:語文月刊2017年12月,只是1本書,96頁,12元,12月1日出版。包括:一、論述類文本閱讀二、實用類文本閱讀三、文學類文本閱讀四、古詩文閱讀五、語言知識與運用六、作文七、模擬試題八、參考答案及解析 諮詢微信13602424805(手機)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60分)【2018年作文預測:傳統文化】
①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鹽鐵論》
②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
③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
④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孟子》
對於以上言論,你一有怎樣的感想、請選擇兩句立意,體現彼此的某種關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要求: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理性與感性的對決
①從古至今,世間從沒有停止過理性與感性的碰撞。我認為,《論語》中「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感性的代表,《孟子》中「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是理性的代表。感性與理性碰撞,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在我看來,理性戰勝感性,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②「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屈從命運擺布,是順從內心真實想法的決然和勇氣。晚清康梁為首的六君子,發動戊戌變法」,失敗後他們被迫逃離,只有譚嗣同不肯離去,決心以死殉變法事業,用生命向封建頑固勢力做最後鬥爭,譚嗣同慷慨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以死者,無以召後起。」他選擇毅然決然留下來殉法,這種感性的犧牲精神固然可嘉,但從理性看是愚蠢的,因為只有活著才能圖將來。譚嗣同用鮮血喚醒民眾的做法,或許能匯聚推動歷史進步的力量,但從大局看,活下來才能「將以有為也」。
③「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是權衡得失後做出的明智決定,是理性與智慧的行為。劉邦稱帝後,對群臣論功行封,張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克服謀求功利的想法,理智的辭封歸隱。因此,「漢初三傑」中唯獨張良全身而退,得以善終。正因張良沒有迷失功利,保持理性的思考而及時行動,在歷史畫卷上留下濃墨一筆。這樣看,這樣的理性戰勝感性,值得稱讚與效仿。
④現實生活中,感性與理性的對決從未停止。不同的人在對決中勝負不同。但極端的理性讓人裹足不前,極端的感性讓人感情用事,魯莽草率導致錯誤不斷。那麼,如何才能把理性與感性協調起來,互為補充呢?我認為,遇事首先要做到冷靜,正確研判。熱血男兒捍衛尊嚴,若為國為民,在法律框架下可以「衝冠一怒」;若為私慾與面子,則大可不必。保持理性冷靜,運用智慧化解危機,不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這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逆襲是感性充滿理性的行為。而審時度勢,知道「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是正確的態度。
⑤所以,當可為與不可為矛盾時,當理性與感性碰撞時,理性選擇是解決難題最好的態度,也是最佳的辦法。有所敬畏是面對衝動的一種理性;自強不息,是好男兒不服輸的一種感性,非理勿躁,非感勿強。在辱母案中於歡表現雖可圈可點,但衝動也陷入了牢獄之災。
⑥康德說:世界有兩樣東西令我敬畏。一是頭頂上的星空;二是心中高尚的道德律。讓感性與理性中和為一體,敬畏與噴張,恰當表達,因時而化。
遼寧省實驗中學北校2018屆9班錢容澤 指導教師:孫延堂
【佳作點評】(976——935字)本文亮點有:
一是題目《理性與感性的對決》較為精準概括材料的含意,提出觀點但結果不夠明確。
二是能夠提煉概括兩句話的各自精華,最後綜合為一體,這種選擇符合儒家中庸之道。
三是開篇合理(簡潔)引述材料,明確提出觀點;主體部分,分別從所選擇的兩句話辯證的論述。列舉古代與近代典型事例,恰當地證明什麼是「可為」與「不可為」;然後回到現實,依據法律與特殊情況,尋找條件,辨析二者是與非,最後中庸調和一體,有所升華。
四是審題立意比較準確、思路層次清晰;引用事例古今結合,觀點與材料水乳交融。
本文由語文月刊公眾號ID:yuwenyuekan 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