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第三方支付公司各施拳腳,奮戰於線下收單、網際網路支付等領域。隨著支付方式的不斷增多與創新,行動支付正在成為支付公司的重要戰場。
突破8萬億
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經從單純的支付工具發展為融支付、理財等為一體的綜合化服務平臺。這得益於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及政策的逐步完善,尤其是2010年央行發文將支付公司納入持牌經營管理以來,使支付行業的發展更為有序、規範。
作為提供資金轉移的中介機構,不同背景的支付公司各有所長,並藉此佔據市場高位。一方面,支付企業以在線支付出彩,背靠大型電商平臺迅速發展起來;另一方面是以擅長捕捉行業需求及開發行業應用的公司。基於不同的細分領域,支付公司的競爭壓力略有不同。比如在傳統的線下收單市場,市場相對飽和,而網際網路支付卻隨著電商繁榮、支付場景增多等利好因素迎來更加強勁的增長。
艾瑞諮詢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網際網路經濟核心數據(下稱: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第三方網際網路支付交易規模突破8萬億元,同比增長50.3%。
從應用場景來看,網際網路支付主要應用於網絡購物、航空旅遊、電信繳費、基金申購等,其中前三者相對來說模式已經比較成熟,近年來規模增長也趨於穩定。基金申購是2013年伴隨著餘額寶的出現新興的業務類型,其支付規模增長十分驚人,僅僅半年時間交易額就達到5500億元。艾瑞諮詢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我國第三方網際網路支付交易規模結構中,網絡購物佔比31.5%,基金佔比14.7%,航空旅行佔比10.4%,電商B2B佔比7.4%,電信繳費佔比4.3%,網路遊戲佔比2.4%。
發力行動支付
為持續發展,無論是網際網路支付巨頭還是線下支付大佬,都無法忽視行動支付市場。可以說,行動支付打破了線上、線下市場的固有格局,成為各支付公司爭奪的焦點。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第三方行動支付交易規模近6萬億元,同比增長391.3%。
一般而言,行動支付主要有三種支付方式:移動網際網路支付、近端支付和簡訊支付。具體來看,移動網際網路支付是最為主要的方式,近端支付則礙於近場支付的基礎設施限制及二維碼支付並未放開等因素,短期內難以出現大幅增長;簡訊支付亦取決於人們的消費習慣及支付安全技術的改進程度。
行動支付的主要載體是用戶的手機、iPad等行動裝置,從而實現對所消費的商品或服務的帳務支付。藉助智能行動裝置和移動網際網路,行動支付打破了線上支付與線下支付的界限,成為重塑支付格局的重要抓手。
另據國際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預計,2009年至2012年全球行動支付用戶複合增長率達到44.73%,而到2015年,全球行動支付用戶總數將達到3.84億戶;亞太地區行動支付滲透率位居世界前列。
艾瑞諮詢高級分析師王維東在接受新金融記者採訪時表示,眼下,支付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利潤被一再擠壓,做行動支付是順應網際網路發展大勢的必然之舉,也可幫助支付公司擺脫線下支付業務擴展的困局。同時行動支付的費率水平比純粹的網際網路支付更高,一般處在千分之六到百分之一區間。
兼併期到來
支付公司各有各的活法。除了發力行動支付,整合、併購重組、「抱大腿」引入知名戰略投資者等現象逐漸多了起來。事實上,早在2011年首批支付牌照發放之際,第三方支付行業已經走過一段併購密集期。與以往不同的是,新一輪的整合兼併現象更多的是支付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轉型,這些被併購的支付公司本身發展並不差,只是利用新的戰略投資者,「強強聯合」後力求彎道超車,提高自身的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
緊隨支付行業快速發展的步伐,第三方支付公司已成為國內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一員,除了與傳統企業的合作,支付機構陸續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建立合作,形成新的業務格局。比如第三方支付公司與銀行合作,憑藉長期積累的用戶數據,開展流量貸業務;還有通過疊加各類金融理財服務,第三方支付公司開發出更多的增值服務模式。由此看來,隨著國內智慧型手機的大規模應用、支付寶等行動支付工具的推廣及創新業務模式的開發,第三方支付行業不只是進入一段充滿懸念的整合兼併期,更有望迎來一個行業變革與爆發式增長的新階段。【來源新金融觀察 文/寧廣靖,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