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核心素養與地理學四個傳統的關係和價值[1]
[摘要] 該文簡單介紹了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出、基本內容和影響,以及地理學四個傳統的內容和後來的討論和發展,最後歸納了地理核心素養和地理學四個傳統的關係,強調了這種認識在高中教學,特別是高三備考複習過程的實際指導意義。
[關鍵詞] 地理,核心素養,傳統,備考
一、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出和對教學影響
我國普通高中的教育改革與時俱進,理念不斷調整和深化。2014年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明確提出來並逐步得到實施。在意見中有個詞特別被強調:核心素養體系,明確不同階段的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的能力。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1][2]
教育部據此意見修訂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了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並將其與學科學業質量標準等結合起來。地理課程標準修訂組特別強調了從地理學科維度、中國地理課程百年發展維度,以及國際地理教育比較等維度,對學術領域的地理學科和課程領域的地理學科進行了深入研究,進一步明確了地理學科的使命、目標、思想方法和手段,並結合高中地理課程的特點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要求,將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確立為地理核心素養。[3][4]全國各地多個版本的課程標準《地理》教科書得以再一次修訂。
「地理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無疑成為了當下地理教育界中最為熱門的話題之一,教學、學業評價和考試都以體現核心素養為依歸。
二、地理學四個傳統的提出和發展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研究的對象複雜多樣,如何使用有限的詞語在各種不同領域的地理工作之間架起橋梁,體現必要的一致性,美國帕蒂森最早做出了努力(1964年),把自古以來的地理學工作劃分為四個傳統:1、空間傳統;2、區域研究傳統;3、人 - 地關係傳統和4、地球科學傳統。這四個傳統極大地保證了地理學研究與地理教學之間的聯合,同時促進了地理學從業者與非專業人士的交流。[7]地理學是一門多元化的學科,此後有關地理學四個傳統的觀點被廣泛引用,有效地回答了用一兩句話來定義地理學廣泛範圍的問題,並被公眾、教師以及職業地理學者所接受和理解。帕蒂森並不試圖建立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定義,而是建議將地理學的觀念與主題集中於四個觀念中。也許許多人都可以羅列出各種不同的地理學主要觀念與原則,每一個地理學者或者地理教師都有自己的關於地理學科的觀念和原則,但是在整理一份十幾或數十個地理學「主要觀念」的名單與記憶令人頭痛的長長的定義之間,帕蒂森的四個傳統是一個巧妙的折中方案。[8][11]在後來的幾十年裡,包括中國學者在內,不斷有學者根據地理學的新發展,在帕蒂森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探討,得到一些新的認識。比如有的學者認為地理學發展的存在三大趨勢:1、多學科、綜合研究的趨勢得以加強;2、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綜合正在加強;3、新技術和新理論的運用,將給地理學研究帶來新的飛躍。[10]
後來學者討論有關地理學的四個傳統的最有影響的結果,當然還是美國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 等人編著的《地理學與生活》(第11版)。這本書借鑑了帕蒂森的一些觀點,結合地理學的最新發展,把地理學分成了1、地球科學傳統;2、文化-環境傳統;3、區位傳統;4、區域分析等四個傳統,它們並且是通過地圖等地理學研究和學習技術把四個傳統聯繫起來,然後以此為根據,身體力行地把本書分成四個部分來編寫。這本書已經是一版再版,是美國大學有關地理學的通識性的綜合教科書,是大學一年級地理學知識的概覽,對於社會公眾了解地理學也有重要的幫助。[9]
三、地理核心素養和地理學四個傳統的關係及其對教學的價值
地理核心素養的論述是我國新課改的最新的寶貴成果之一,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地理學的四個傳統是對千百年來人類地理工作一種概括,有其巧妙的地方,對於把握高三備考時的知識主幹有十分明顯的優勢。它們兩者並不矛盾衝突,而是相互依存。
通過一些地理核心素養在高中課程中的應用案例,以及對地理核心素養在高考試題中的體現和要求進行討論,有利於教學一線的中學地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當中借鑑應用,有利於高三地理教師和學生的備考工作,明確努力的方向。
作為教學一線的地理教師,及時關注到高考試題命題立意的微妙變化,調整教學思路,緊扣地理學四個傳統所體現出來的地理主幹知識,圍繞地理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將高三備考的策略更好地貫徹到地理教學實際中,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當中特別強調高考命題將越來越以能力立意向以核心素養立意的轉變,這對於破解知識本位、教材本位、教師本位的玩疾是有很大幫助的。這要求我們需要增強適應能力,活學活用,時刻準備迎接時代給予的新挑戰。[5][6]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015年6月.
[2]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年.
[3]朱翔.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整體結構解讀(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修訂組). https://wenku.baidu.com/view/448606a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2.html. 2018年2月.
[4]朱翔. 四大素養展示高中地理課程核心價值. http://www.uniedu99.com/front/xikechengguancha/article/146. 2018年2月.
[5]高俊昌. 我們的目標——培養地理素養. 百度文庫. 2019年
[6]龍泉. 我們該怎麼辦——從地理高考試題看課堂教學. 百度文庫. 2020年
[7]Pattison, William D. 「The Four Traditions of Geography」 Journal of Geography, 63, 1964.
(美)帕蒂森. 地理學的四個傳統[J]. 湯茂林譯. 百度文庫. 1998年8月
[8]J. Lewis Robinson. A New Look at the Four Traditions of Geography. Journal of Geohraphy. 75(9), 1976.
[9]Arthur Getis, Judith Getis, Jerome D.Fellmann.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11e. The McGraw-Hill Cmpanies, Inc. 2008.
(美)阿瑟·格蒂斯, 朱迪絲·格蒂斯, 傑爾姆D.費爾曼. 地理學與生活[M]. 黃潤華, 韓慕康, 孫穎譯. 北京: 後浪出版諮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3年8月.
[10]甘萌雨. 再論地理學的四大傳統[J]. 經濟地理. 2000年2月. 第19卷增刊.
[11]蔡運龍, [美]Bill Wyckoff. 地理學思想經典解讀[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