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島城高層建築2200餘棟
根據有關統計,2011年,青島共有各類高層建築2200餘棟,全市1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築已達48棟。目前,島城第一高樓的紀錄保持者為中鐵·青島中心項目,該項目去年7月份封頂,建築主體高度為237.7米。
今年2月,市南香港路原審計局、市南法院地塊規劃建築方案進行公示,根據公示,「綠城」將在這裡建一座高達327米以上的綜合大樓,這一高度也將刷新目前本市高樓的高度,建成後將成為本市第一高樓,這裡將打造成一個集商業、辦公、酒店、住宅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
隨著沿海一帶「高度」步步刷新,建築施工中,造成的「裂痕」也牽動著市民的神經。2010年12月,就有市民反映,香港中路遠洋大廈東側地面出現塌陷,地基懸空十多釐米。大廈物業人員當時答覆,塌陷是因為大廈剛建成不久,周邊需要回填,可能是回填的材料縮水,才導致地面塌陷。
青島市建築工程施工圖審查中心張總工說:「青島不會出現地面沉降的問題,這與青島的地質條件有很大關係。」張總工表示,青島地下以巖石(花崗巖)為主,地上的鬆散土層很薄,一般只有10~20米厚,而上海的鬆散土層可達到100多米厚,土層強度不夠。
■分析
青島地面整體沉降機率小
據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呂副院長介紹,上海屬於長江三角洲巖土沉積地區,在上海地區建高層建築,一般必須打樁,有的必須打到100多米,才能打到巖石,所以軟土地質使得地面沉陷在上海地區相對嚴重。「而青島要幸運得多,青島東部有嶗山山脈,屬於巖漿衝上來形成的穩定的巖基,而在市內四區丘陵地帶,也屬於山脈邊緣形成的第四系地層。這些地質都是相對堅硬的,具備優越的建築地質條件。」呂副院長告訴記者,現在,有些市民可能對市南沿海一帶的高層建築密集有所憂慮,其實,對整體環境來說,市民不必過分憂慮,因為雖然沿海一帶也有些軟土層,但十分薄,而且,根據相關規範,高層建築埋在地下的高度必須在整體高度的1/10以上,有了這個高度,整個樓體都是能落在巖石上的,是比較穩固的。
「青島地區可能局部位置會有所沉降,但不會影響整體環境安全,而且隨著建築技術的提高,這個問題現在已基本能提前預估及防範」。呂副院長介紹,就山東而言,可能濱州、東營兩個城市位於黃河三角洲上,面臨此問題的機率較大,但目前開發力度小,還不足以構成威脅,濟南屬於石灰巖地貌,發生的可能性也較小。目前青島正在擁灣發展,在環膠州灣地區,軟土層相對要厚些,還是對高層建築有影響的,現在青島市有監測局部沉降數據的機構,但整個青島市的宏觀數據,還沒有相關的監測機構,建議政府能立項,及早掌握和防範。
■連結
我國將實施四大防治工程
記者21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為應對我國長江三角洲、華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日趨嚴重的地面沉降災害,我國將實施地面沉降調查、地面沉降監測、地下水控採與超採區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術創新等四大工程。
據國土資源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國務院日前審批同意的《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2011~2020年),我國將以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地區、汾渭盆地為主要目標區,用十年時間,查明全國地面沉降災害現狀、發展趨勢、形成原因及分布規律,建立重點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絡;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區域聯動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體系;形成適合國情的地面沉降防治與地下水控採技術方法體系。
根據規劃,到2015年,完成主要地面沉降區和高速及重載鐵路沿線等重大工程區的地面沉降調查,初步建立覆蓋上述重點地區的地面沉降監測網絡;完成地面沉降區的地下水超採覆核,控制並逐漸壓縮地下水超採規模;建立區域地面沉降防治與地下水管理技術支撐體系,地面沉降繼續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到2020年,完成全國地面沉降調查,建立全國地面沉降監測網絡;進一步完善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技術體系、管理體系;實施重點地區水資源配置與地下水禁採限採、含水層恢復修復工程,地面沉降惡化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齊魯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儘快處理。齊魯網所轉載的內容,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