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不斷對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實施制裁,企圖打斷我國的技術產業升級,這些制裁對我國半導體,電子通訊等行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我國也在積極地進行應對,加大對高新企業的扶持力度,增加科研投入,鼓勵自主創新。就在美國計劃對我國民用航空製造業展開新一輪制裁之際,中科院傳來了一個重大喜訊。
國產鈦鋁合金髮動機葉片獲突破
據央視新聞1月2號的消息,中科院研發的鈦鋁合金髮動機葉片已經完成了震動疲勞考核,並獲得了「理想預期」的評價,這意味著該型葉片將進入裝機考核階段。該葉片有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負責研發,將裝在中國國產客機C919使用的發動機CJ1000上。
目前C919使用的發動機為CFM國際公司研發的CFM LEAP-1C型發動機,該發動機推力高達13.6噸,可以為C919提供充沛的動力。但是CFM國際公司是由法國斯奈克瑪公司和美國GE公司聯合組建的發動機公司,其受到美國的控制,發動機技術也來源於美國,一旦美國對中國民用航空製造業發起技術制裁的話,C919就將面臨沒有發動機可用的局面。
我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上長期落後於美俄等國,因此在發動機方面長期受制於人。但是隨著鈦鋁合金髮動機葉片技術的攻克,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卡脖子」問題。
材料發展助力航發突破
近年我國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是發動機技術水平卻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不是設計問題,而是材料問題。我國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在蘇聯的幫助下掌握了噴氣式發動機的製造技術。從仿製蘇聯發動機為基礎起步,我國已經完成了三代發動機的研發,因此在航發設計領域我們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是航空材料不同,無法通過仿製來進行技術積累,只能投入資金進行一步步的研發,慢慢積累經驗,而我國航發研製,此前受制於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在資金方面長期處於缺乏狀態,因此在航空材料上落下的差距很大。
但是隨著近年來持之以恆地投入,我國已經迅速彌補了這一缺陷。此前長期受可靠性困擾的太行發動機已經批量生產並開始取代我國三代戰機使用的俄制AL31發動機,說明我國在航發材料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在加上這次鈦鋁合金髮動機葉片技術,我國的民用航空發動機也即將走向成熟,未來的C919必有一顆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