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10年心血終回報!國產航發獲重大突破,將解決「卡脖子」問題

2021-01-09 醒獅論事

近年來,美國不斷對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實施制裁,企圖打斷我國的技術產業升級,這些制裁對我國半導體,電子通訊等行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我國也在積極地進行應對,加大對高新企業的扶持力度,增加科研投入,鼓勵自主創新。就在美國計劃對我國民用航空製造業展開新一輪制裁之際,中科院傳來了一個重大喜訊。

國產鈦鋁合金髮動機葉片獲突破

據央視新聞1月2號的消息,中科院研發的鈦鋁合金髮動機葉片已經完成了震動疲勞考核,並獲得了「理想預期」的評價,這意味著該型葉片將進入裝機考核階段。該葉片有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負責研發,將裝在中國國產客機C919使用的發動機CJ1000上。

目前C919使用的發動機為CFM國際公司研發的CFM LEAP-1C型發動機,該發動機推力高達13.6噸,可以為C919提供充沛的動力。但是CFM國際公司是由法國斯奈克瑪公司和美國GE公司聯合組建的發動機公司,其受到美國的控制,發動機技術也來源於美國,一旦美國對中國民用航空製造業發起技術制裁的話,C919就將面臨沒有發動機可用的局面。

我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上長期落後於美俄等國,因此在發動機方面長期受制於人。但是隨著鈦鋁合金髮動機葉片技術的攻克,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卡脖子」問題。

材料發展助力航發突破

近年我國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是發動機技術水平卻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不是設計問題,而是材料問題。我國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在蘇聯的幫助下掌握了噴氣式發動機的製造技術。從仿製蘇聯發動機為基礎起步,我國已經完成了三代發動機的研發,因此在航發設計領域我們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是航空材料不同,無法通過仿製來進行技術積累,只能投入資金進行一步步的研發,慢慢積累經驗,而我國航發研製,此前受制於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在資金方面長期處於缺乏狀態,因此在航空材料上落下的差距很大。

但是隨著近年來持之以恆地投入,我國已經迅速彌補了這一缺陷。此前長期受可靠性困擾的太行發動機已經批量生產並開始取代我國三代戰機使用的俄制AL31發動機,說明我國在航發材料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在加上這次鈦鋁合金髮動機葉片技術,我國的民用航空發動機也即將走向成熟,未來的C919必有一顆中國「心」。

相關焦點

  • 中科院10年心血終回報!國產航發取得大進展,C919將打破美歐壟斷
    中國大飛機發動機取得突破對於飛機來說,尤其是大飛機,高性能的發動機是關鍵。以前中國的高性能的發動機主要依賴進口和改裝,但是中國現在已經掌握了高性能大飛機的發動機設計技術,國產航發取得重大進展。據央視新聞報導,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製的鈦鋁合金髮動機葉片已經達到了理想的考核結果,下一步將進行實踐檢驗。這個葉片能夠大大提升中國國產大飛機的發動機性能,這一進展喜人。
  • 儘快解決卡脖子問題!國產航發取得突破,中俄聯手打破美國壟斷
    據環球網12月23日報導,作為繼C919中型客機後的又一款國產大飛機,中俄合作研發的CR929遠程大型寬體客機國產化步伐從未停止。作為飛機的"心臟",CR929的國產發動機研發工作有大突破。軍事專家表示,國產長江-2000是CR929的發動機的其中之一。因為是中俄聯合開發,俄羅斯專家也為CR929量身打造了一款航發,它的型號是PD-35。這樣一來,CR929將有多款發動機可選。航空發動機自主研發這件事,能最直觀表現出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
  • 國產航發的春天來了?央視曝兩大喜訊振奮國人,再也不看人臉色了
    圖為CJ1000發動機近日,央視曝光兩大喜訊振奮國人,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對外公布了在鈦鋁合金的氧化釔陶瓷材料一體澆鑄成型工藝上的重大突破,這一技術可用於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葉片的製造,性能相比傳統工藝有巨大提升,同時,南理工也在
  • 抓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 解決「卡脖子」問題 「松江智造」取得重大...
    抓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解決「卡脖子」問題,我國自主研發國產高等級通航飛行訓練器取得重要突破。日前,由松江企業中仿智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的塞斯納C172五級飛行訓練器通過中國民航局鑑定,這標誌著國內首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該類飛行訓練器可投入運營。
  • 中科院電鏡技術聯盟成立 解決「卡脖子」問題 方忠任理事長
    2018年7月18日,中國科學院電鏡技術聯盟成立大會暨電鏡技術與應用交流會議在北京召開。希望在促進電鏡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逐步解決電鏡設備方面面臨的「卡脖子」問題。  物理所李明書記在大會致辭中首先感謝了院條財局的信任和支持,讓物理所有機會與院內各兄弟院所一道共同組織聯盟的建設與發展。同時,也介紹了物理所在電鏡設備建設與自主研製、電子顯微學理論與實驗方法研究、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領域人才輸出等方面取得的成績。
  • 年度熱詞:「從0到1」的突破 解決「卡脖子」問題 評價體系「破四唯...
    ……「從0到1」,還有更多科學問題等著我們去突破。新華社發解決「卡脖子」問題2020年,國際局勢風雲變幻、錯綜複雜。這讓我們再一次清醒地認識到,事關國計民生的關鍵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否則就會被別人「卡脖子」。從國家頂層政策設計,到科技界、產業界、金融界,都在不斷做出改進和努力。
  • 解決「卡脖子」問題 北京大學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臺開工
    平臺建成後,將為中國率先突破量子材料的瓶頸和產生顛覆性的技術打下堅實基礎。北京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張平文表示,平臺的建設是北大匯聚辦學資源、發展前沿學科、優化學科結構、提升辦學水平的重大機遇。平臺的開工,標誌著「十三五」期間,北大落戶懷柔科學城的三個設施平臺全面進入建設階段,這是北大深度參與懷柔科學城建設的重要裡程碑。
  • 中望軟體:國產CAD軟體龍頭就是要解決行業「卡脖子」問題
    此外,中望軟體在第一時間整合旗下資源,陸續推出「停工不停學」、「CAD在線課堂」等系列在線免費課程,並自2月10日起中望還為疫情期間需要在家辦公的企業提供中望CAD2020、中望3D2020免費授權,持續助力企業復產復工。  在另一「戰場」上,中望軟體也躍躍欲試。4月9日,中望軟體在科創板IPO獲上交所受理。
  • 突破「卡脖子」技術,高校如何發力
    儘管近年來技術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但我國科研工作仍面臨著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暢等諸多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科技創新重要力量的廣大高校,應該如何引領關鍵技術創新,在突破「卡脖子」技術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對此,代表委員紛紛獻計獻策。
  • 臺積電:全面衝刺1nm工藝,中科院:兩大技術領域已實現突破
    5nm晶片工藝之後,他們並沒有放鬆警惕,而是計劃明年就發布出有關3nm的產品,並在2023年的時候爭取實現量產,除此之外,2nm以及1nm也都在臺積電的計劃之中。,如果他們要是將精力都放在半導體的研製方面,那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不,目前中科院已經宣布在兩大技術領域都實現了突破。
  • 航發大推報告:渦扇-15實錘,國產渦扇航發遍地開花
    而在國產航發的發展上也是如此:小涵道比中推方面我們的渦扇-13、渦扇-13E和渦扇-19是早就成熟了的,而渦扇-19更是以推重比過10,推力在9.5噸左右,基本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即便與四代中推之王EJ200(推重比10,單臺推力約6噸,加力推力9噸以上,涵道比0.4,重900千克。)、F-16的F114發動機,都相差無幾。
  • 「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實施6年——中科院科技成果「含金量」超...
    針對美國對我國高科技產業的打壓,白春禮介紹,在項目部署方面,除了承擔國家一些重大任務外,中科院設立了3類先導專項。其中,A類先導專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B類先導專項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C類先導專項是與企業合作重點解決「卡脖子」問題。
  • 航發大推報告:渦扇-15實錘,國產渦扇航發遍地開花!
    而在國產航發的發展上也是如此: 小涵道比中推方面我們的渦扇-13、渦扇-13E和渦扇-19是早就成熟了的,而渦扇-19更是以推重比過10,推力在9.5噸左右,基本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即便與四代中推之王EJ200(推重比10,單臺推力約6噸,加力推力9噸以上,涵道比0.4,重900千克。)、F-16的F114發動機,都相差無幾。只是發動機的自重多了100千克。
  • 空軍最新消息顯示,殲20已完成重大升級,國產心開始替代俄制航發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建成了一支強大的空軍。,而就在最近,空軍又有好消息傳來。據相關媒體1月7日援引空軍最新消息報導,一架殲-20隱身戰機突然現身在某空軍綜合試驗訓練基地。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普遍的關注,這不僅僅是因為,這是目前中國所研發的最強大的戰鬥機,更因為這架殲-20裝備著採用了「隱身構型」的WS-10「太行」發動機,這意味著殲-20已完成了重大升級。
  • 我國目前還有哪些卡脖子技術迫切需要突破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2021年8項重點經濟任務依序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做好「碳達峰」及「碳中和」工作。
  • 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面臨的難題與潛力分析
    在新發展階段,我國要大力開展自主創新,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把技術創新置於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當前,我國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仍面臨基礎研究薄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意願不強、教育體制還不完善等問題,但也具有新型舉國體制、人力資源和產業體系三大優勢。
  • 中科院40年40 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這是繼1997年英國克隆羊「多莉」後克隆生物技術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將有力促進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為探究眾多複雜疾病機理、建立有效診治和幹預手段及新藥創製帶來光明前景。該衛星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前沿問題的重大空間科學項目,在2017年10月16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宣布的首次發現雙中子星併合產生引力波聯合觀測成果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外,2016年12月22日,中科院還成功發射了我國首顆、世界第三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該衛星可以每季度獲取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分布圖和全球植被葉綠素螢光分布圖,其獲得的衛星數據向全球開放共享。
  • 中科院攻關數控系統:數次核心技術突破,提高中國製造話語權
    為擺脫這種狀況,「十一五」期間,國家啟動「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以下簡稱「04專項」)。中國科學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院瀋陽計算)主持承擔並完成了重點任務「數控系統」中的一系列相關課題。
  • 國產光刻機!中國雷射巨頭宣布好消息,中科院入局起作用了
    光刻機這一代表著全球頂尖技術水平的科技產品,一直以來都被國外巨頭公司所壟斷,中國公司即使花費巨資進行購買都被拒之門外,曾經國內晶片巨頭公司中芯國際拿出近10億元購買了一臺ASML的7nm光刻機,但兩年多時間過去了,這臺光刻機至今都還未運到國內。
  • 打破美國限制,國產飛機C919實現核心突破
    馬航MH370 自14年10月出事後,全球各國有關專業人士都在極力地尋求此飛機的信息,但是6年來,馬航MH370 的信息一直是一個謎,而這樣一架載著227名乘客的飛機離奇失蹤,飛機安全也一度成為最大的關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