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跡,鄉人群而祭之。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悽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並于于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此後人們於端午節紀祀伍子胥。角度很多,同學要根據自己的想法去立意,遵循一點就是不能為了寫而去寫,而要賦予一個深刻的立意。根據自己的立意來確定文體,常用文體為記敘、說明、議論。例如,要表達中華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時可以用議論文,以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韓國江陵勝出為切入點,詳細論述要重視、保護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觀點,再略寫其他論據,最後做出總結。充分的了解端午不僅可以為你開拓寫作思路還能讓你做到心中有貨,有話可寫。同學可以選取一些材料運用到寫作中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思想家和政治家。但是屈原不姓屈,他姓「羋」(mǐ)。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是當時的王室貴族。因為屈原的父親被封在「屈」這個地方,所以他的後代都已「屈」為氏了,而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除了吃粽子、賽龍舟這些耳熟能詳的全國性風俗,其實還有很多。1. 入不言兮出不辭, 乘迴風兮載雲旗。悲莫悲兮生別離, 樂莫樂兮新相知。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7.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製品和絲線繡的,包裡除了裝些雄黃、蒼朮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劃著小船把竹筒裡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裡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著在裡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裡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著槳,奮力地劃著,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著。「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後投江自盡。為了紀念屈原,人們就將他投江的那一天,也就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於是,這個節日就傳了下來,只到今天。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已漸漸淡化了這個節日,但山東這一帶的人卻還對這個節日充滿熱情,很注重這個傳統節日。早上,我一醒來,就發現自己的手腕上有一根用幾種不同顏色的線擰成的一小段繩,我問媽媽:「這種繩叫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媽媽耐心的回答了我的問題:「這叫「五彩絲「,也叫「花繩」。傳說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所以,每到端午節,只要是小孩子,不分大小,手上都會系一根這樣五彩的繩。」「哦」我答應著,但還是不想戴它,因為我是個貪玩的孩子,這東西在手上還蠻彆扭的。「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當然是吃粽子。上午,我隨爸爸媽媽來到了外婆家幫忙包粽子,而外婆呢?早就準備好了箬葉、糯米和絲線。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裡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裡面放上一個大棗,為的是讓粽子的味道更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包粽子,一邊聊天。我看著外婆那嫻熟的動作,心裡痒痒的。於是,我學著外婆的樣子,拿起一片箬葉,將它折成圓錐體,放入米,再把多出來的箬葉折過來,蓋住米粒,結果這些米粒就像是跟我過不去,不聽話地跑了出來。我連忙又拿了一片箬葉把它們裹住,可是他們「米多勢重」,我只好向「大將軍」外婆求助,外婆一來,這個」小兵」就沒招了。不一會兒,我們就包好了一盆粽子。要煮粽子了!外婆先將鍋裡倒上水,然後將粽子一個個的放進鍋中,用慢火煮一個下午。煮好後,一打開鍋蓋,香味就充滿了整個屋子。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不僅甜在口裡,還甜到了心裡!讓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中華民俗源遠流長,端午節,是多麼熱鬧,多麼快樂,我們要將這傳統習俗一直保留下去。直到永遠,永遠……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粽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粽子呢!你瞧。做粽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姐姐已準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粽葉,這樣準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我把米放在葉子裡,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姐姐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後再把米放進去啊!」於是,我按照姐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麼?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麼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並用繩子用力的紮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後把粽子放下去。過了一會兒,粽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粽子。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著了。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著吹著,把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粽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著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端午節就這麼過去了,嘴裡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裡想著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梅子熟透以後,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節的讚美。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鬱,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粽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為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為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粽子。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眾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群眾頂著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為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家鄉也要泡端午酒。再下過春天的第一場雨後,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裡面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端午酒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呢!
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公眾號:三年級語文知識
回複數字:888
免費領取小學語文考試複習資料,幫孩子提高成績,試試吧!
長按二維碼即可識別關注!
需要領取電子版資料的家長和老師們
請加我微信好友,朋友圈每天更新學習資料
(長按二維碼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