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傳統大節,又名粽子節、香包節、龍舟節等。從這些眾多的端午節名稱中,我們可感受到豐富多樣的端午元素。糯米和蘆葦葉的組合,如何「粽」橫四海?絲線和香料的搭配,怎樣成為國外人民愛不釋手的「香包」?龍舟為何如此吸引人,連外國人都玩得這麼嗨?
「粽」橫四海:舌尖上的美味,指間的藝術
早在中國晉代,粽子就成為了端午節的「標配」。到了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肉、板慄、紅棗等花式粽餡。宋朝人更會玩,不僅拿果品作餡,還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造型。
作為傳統的節日性食品,粽子總是在傳承中創新。如今的粽子從糯米到餡料,花樣百出,頗具新鮮感。鹹味的有紅燒排骨餡、鮑汁牛柳餡等,甜味的有菠蘿餡、紫薯餡、枸杞餡,還有冰激凌餡等,從家常的魚香肉絲、豆腐乳,到菌菇、松茸、海參等高檔食材,都入了粽子餡。包粽子用的米還多了紫米、黑米等多種米料。
粽子在海外也深受外國人的喜愛。一些國家還在粽子中融入本國元素,使其更加多元化。譬如,日本人用磨碎的米粉為粽子原料,緬甸人用香蕉和椰蓉做粽餡,泰國人包粽子前用椰汁浸泡糯米等。各國的粽子也形態各異,藝術感十足,如日本粽子呈圓錐形,越南甜粽為菱形,菲律賓粽子是長條形,新加坡的花汁粽子只有雞蛋大小等。
曾經,對大多數外國人來說,粽子還是一種奇怪的食物;而現在,粽子已走出中國、闖蕩世界。於是,每逢端午節,一個關於「歪果仁」吃粽子的段子就會出現:一位幽默的外國人吃了粽子後表示,粽子太好吃了,就是外面的生菜有點硬,不過很貼心的地準備了牙線剔牙。雖然只是段子,但越來越多外國人包粽子、品香粽,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趨勢愈發明顯。
2017年5月26日,南開大學留學生學習包粽子。當日,天津南開大學舉行端午節民俗體驗活動,來自2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留學生與中國師生一同包粽子、做香囊、編彩帶,感受中國傳統文化。新華社發 王曉明 攝
「包」治百病:一針一線總關情,香飄海外成「香餑兒」
端午節期間,空氣潮溼,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具有驅瘟留香、消災祛病功用的香包因此成為端午節的另一「標配」。
香包又名香草包、香袋、香囊、荷包、香纓、耍貨子等,可用五色絲線纏制而成,也可用碎布片縫製而成,內裝有白芷、川穹、樟腦等多種中草藥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2018年1月17日,中國江蘇,潘安湖國家溼地公園內的香包工作室展示中藥香包。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在素有「時尚」王朝之譽的唐朝,焚香燻衣,佩戴香包,更是裝點了達觀貴人們的雅致生活。其中,楊貴妃的金屬香包更是暗藏了科技密碼,這款現珍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不但造型精巧,還運用了先進高超的技術,使香料不會撒出。
「香包中放置香料的小盂,完全符合陀螺儀原理,不論外面的球壁怎樣轉動,外部怎樣晃動,最裡面的香盂始終保持水平狀態,不會使香料撒落於外。這種技術,中國比歐洲早掌握1200多年,堪稱當時世界科技的最高水準。」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強躍說。
小小的香包不僅體現了1200多年前唐朝在科技水平上的領先地位,也見證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歷史進程。2008年,香包入選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如今,這個作為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品的香包,更是走出國門,香飄海外。尤其是一針一線手繡出來的「慶陽香包」,不僅在白俄羅斯很受歡迎,還遠銷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
香包上的「花樣」設計和寓意,讓國外民眾很感興趣。如石榴是慶陽香包上的一種典型花樣。石榴裡面有很多籽,寓意多子多福。這些「花樣」,不僅蘊含了刺繡者的手上功夫和真情實感,更傳遞了中國的民俗文化。而且,一些創意香包更具「國際範」,已成為國外一些國家表達祝福願望的禮品。
龍舟競渡:船槳翻飛、鑼鼓喧天,全球共享嘉年華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作為端午節的另一個重要習俗,龍舟競渡深受國外民眾喜愛,今已成為全球共享的「嘉年華」。
在屈原故裡湖北秭歸,龍舟競渡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消息傳到秭歸,屈原的親人們悲傷不已,便划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鄉親百姓也很感傷,紛紛操舟,一道為屈原遊江招魂……後來,划龍舟逐漸發展成為帶有娛樂性、競技性、表演性的端午節習俗。
2017年5月24日,秭歸縣居民在三峽大壩前水域開展龍舟訓練。近日,屈原故裡湖北省秭歸縣居民在三峽大壩前水域開展龍舟訓練,迎接端午佳節的到來。新華社發 鄭家裕 攝
在龍舟賽中,龍舟參賽者鬥志昂揚、齊心協力,觀賞者夾岸歡騰,船槳聲、舵手叫號聲、觀眾歡呼聲,擊浪拍岸,民族的勇武、堅韌、團結精神在端午節龍舟競渡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端午節的龍舟賽早已在不少歐美國家落地生根。在德國,端午節期間舉行龍舟賽已有20多年的歷史,俄羅斯也有自己的端午節龍舟賽。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參加過龍舟賽的美國人把這一活動帶回美國。如今美國已有數百隻龍舟隊。紐約哈德遜河上的龍舟比賽已成紐約華人社區每年最盛大的活動。來自不同大洲,擁有不同語言、文化、膚色的人們共同感受龍舟魅力,享受端午節的快樂。
(編輯:張茵、王一諾 文字來源: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來源: 新華網)
多彩民俗 節味濃濃(行走臺灣)
本報記者 馮學知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6月18日,臺北大佳河濱公園,多隻龍舟列於起點,鞭炮響起、一聲令下,龍舟如離弦之箭飛速駛出,基隆河兩岸觀眾齊聲助威,鼓聲吶喊聲陣陣。當天下午的一場場龍舟賽,在臺北形成慶端午熱潮。
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民俗活動,端午憑藉豐富的民俗內容和形式,受到臺灣民眾的喜愛。臺灣各地借端午求吉祥、祈平安,新舊民俗、大小活動密集登場,節味濃濃。
特色民俗顯活力
由於早年開發臺灣的先民所面對的是瘴癘叢生的環境,臺灣不少民俗均與驅瘟除疫有關,被認為是一年夏季之始的端午尤其如此,形成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端午習俗。
6月16日,在苗慄縣頭份市蘆竹浦小區,一群人分列兩邊,聽到哨聲,便撿起身邊沙包往對方陣營猛扔。這樣火爆熱鬧的場面,來自由苗慄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舉辦的「石戰五月節」。項目管理人羅麗萍介紹,早期這項習俗是不同村莊互擲鵝卵石對戰,藉此祈求疫病消除。如今他們希望通過舉辦「石戰五月節」,以沙包取代鵝卵石,並配以趣味闖關、端午集市等元素,讓傳統習俗煥發新的活力。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生活情境發生變化,不少傳統習俗也被賦予了新意義。在端午前後,臺北市動物園推出科普類活動「五毒特展」,讓人耳目一新。民間諺語有云:「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每年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應於此日午前將屋角及各陰暗處掃淨,灑石灰、噴雄黃酒、燃藥煙,以清房屋、滅「五毒」、驅穢氣。
今年端午期間的「五毒特展」展出了龜殼花、帝王蠍、黑眶蟾蜍、少棘蜈蚣、大壁虎和墨西哥紅膝頭捕鳥蛛等,並有保育員為遊客講解,吸引了不少民眾帶著子女前來參觀。
每年端午也恰逢學生備考時,不少學校門口均掛有布偶粽子。原來「包粽」諧音「包中」,學校和家長都希望圖個好彩頭,讓孩子考出個好成績。商家抓住商機,推出「百分粽」。「百分粽」中有兩顆蛋黃,寓意金榜題名100分。
傳統背後有深情
在臺北,提到粽子,許多民眾一定會想到位於臺北南門市場的一家老店——「南園」。每逢端午前後,必有大量民眾排隊追捧「南園」的湖州鮮肉粽。湖州鮮肉粽製作流程考究,剝開後醬香撲鼻,吃起來油潤不柴、鹹度適中。如此地道的味道,正是「南園」創辦人鍾奶奶從浙江老家帶來的。當年舉家遷臺後,鍾奶奶為補貼家用支了個名為「南園」的小攤,專做浙江小吃,沒承想歷經半個世紀成了知名老店。而今名氣大了,食客多了,品質卻不曾減,常常全家四代人一起動手。
吃的是食物,念的卻是鄉情。這些年營業成本不斷上升,鍾奶奶卻說「賠錢也得做」,就是要為老主顧留住家鄉的味道。
位於臺中大甲區的鐵砧山以一口「劍井」聞名,年年有數千民眾在端午節上山取水。
民間傳說,當年鄭成功率兵經過此地,被敵軍圍困無水可用,鄭成功將寶劍插地,地面裂開湧出泉水,遂有「劍井」。端午習俗加鄭成功的故事,使得「劍井」的午時水最受歡迎。端午當天,早上8點半就出現排隊人潮。75歲的童老先生每年都會帶孫子前來取水,今年人多,他們一直等到11點半才取到。有人問他花那麼多工夫取午時水,管用嗎?童老先生憨憨一笑:「這是先人傳下來的規矩!」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28日 20 版)(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臺灣這樣過端午:嘉年華 百分粽 午時水
6月16日,北京海澱區中關村街道科星社區與臺灣高雄旗津區共同舉辦「登高(高雄)看海(海澱)京臺社區大舞臺」活動,通過視頻連線,兩岸民眾實現「面對面」共度佳節。端午佳節是臺灣習俗三大節慶之一,民眾也有一天假期。連日來,島內各縣市推出了一系列慶端午的活動。
從6月16日開始, 「水岸臺北端午嘉年華」一連3天在大佳河濱公園舉辦。嘉年華結合臺北市城市意象、水岸發展及端午龍舟競渡民俗文化等元素,其內容包含龍舟練習、體驗活動,吸引不少島內外好手前來競渡。
臺南每年端午節也都會在安平運河舉辦「國際龍舟錦標賽」,今年賽事活動除遵循古禮舉行龍舟點睛儀式外,開幕典禮前也會辦理祭江儀式,祈祝比賽順利圓滿。
在臺中,南屯區萬和宮前廣場及南屯老街端午節當天將舉辦盛大踩街活動,將贈送完成全程踩街的參與者1000顆過爐平安香包,保庇平安、吉祥,還會有多項有趣味競賽、親子活動、美食饗宴等。
說到美食,自然不能不提端午節的粽子。
為迎合年輕人的口味,臺灣商家不斷地在粽子的寓意和配料上創新。端午時節正逢學子們進入備考期,「包粽」諧音「包中」, 所以粽子在臺灣很受歡迎,尤其對於有孩子上學的家庭,這種好彩頭是一定要經常吃一吃、沾一沾的。商家抓住商機,推出「百分粽」。「百分粽」中有兩顆蛋黃,寓意金榜題名100分。
近年臺灣最流行的應該算是冰粽,銷售量已超過傳統粽子。冰粽是西式甜點與粽子的結合,外皮為糯米粉或低熱量的葛根粉,內包當季鮮果、紅豆、芋泥甚至咖啡,體量小,需冷蔵。在夏日炎炎又注重健康飲食的臺灣大受歡迎,便利店和星巴克都會在端午節推出冰粽。隨著端午節的臨近,這幾天記者在臺北街市上看到,賣粽子店家門口排起長龍,也從側面印證臺灣人對粽子的一片衷情。
小小一顆粽子,也能寄寓深情。屏東萬巒赤山小區發展協會近日邀請50名志工媽媽,教導當地學童包粽子,並把逾2000顆愛心粽送給村內的弱勢家庭,希望他們也能在端午節品嘗粽香。
「以前只會吃粽子,現在會包粽子送人了!」志工媽媽們握著小朋友的雙手,折粽葉,把糯米、香菇、五花肉等餡料放入後,再仔細地捆綁,每個步驟都不馬虎,儘管粽子大小不一,形狀也有待改進,但每顆都是小朋友的愛心。
端午包粽因為諧音「包中」,除了升學,也被許多民眾視為增福添財的好意向,這成了商家瞄準的商機。臺灣彩券就趁著端午時節大大加碼,吸引不少彩民紛紛投注。而淘寶則瞄準島內網購族,在端午節推出「年中慶歡樂購」,除了發紅包,天貓全球官方店直寄臺灣免運,還在6月16日到18日在臺北信義、西門及臺中草悟廣場各舉辦一場實境體驗活動,參加活動就有機會把喜歡的家具帶回家,讓民眾直呼吸引力不小。
當然,端午除了包粽子、賽龍舟、立蛋等民俗,廣為人知的還包括以雄黃酒點額頭、去暑毒。這些兩岸都大同小異。在臺灣,還有個重要習俗就是取正午的「午時水」,相傳具有除穢、轉運、解暑熱去時疫等功效。全臺各地都有取午時水的知名水源聖地,比如大甲鐵砧山劍井,每年端午節,劍井都會開放民眾取水。此外,嘉義樸子市安福宮的「龍井」、臺南鹽水橋南老街、臺東鹿野玉龍泉、澎湖馬公四眼井都是知名的取水聖地。
(本報臺北6月17日電)
本報記者 任成琦(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網絡中國節・端午】端午到銷售忙 臺灣粽子拼創意
中國農曆端午節臨近,以口味豐富著稱的臺灣粽子又到了銷售旺季。端午節前後,吃貨們不僅可以品嘗到以鹼粽、素粽等為代表的傳統口味的粽子,還可以領略「百分粽」「冰粽」「雞腿粽」等創意粽子的美妙滋味。
資料圖:臺北南門市場售賣的粽子。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臺灣的粽子是分南北的。「你喜歡南部粽還是北部粽?」臺灣過端午節的時候,這是人們常聊的話題。由於所用食材與製法南轅北轍,每到端午吃粽子時節,「南部粽」和「北部粽」的支持者們都會相互比較。
北部粽會先將糯米與配料拌炒成油飯,包裝粽葉後,放入蒸籠蒸熟,吸收餡汁原味的糯米粒粒分明;南部粽則將生糯米與炒好的餡料包入粽葉中,整串放入滾水中煮熟,口感上呈現綿密、清爽,較好保持了食材的自然風味,吃粽可搭配沾醬。
無論南北粽,都是肉粽,但北部粽是把糯米炒熟後再包,南部粽是生糯米入粽煮熟。南粽北粽,各有所好。在健康飲食的風氣下,有人認為水煮的南粽比北粽熱量低一些。
6月5日拍攝的臺北南門市場「立家」粽子攤裡最大的粽子和最小的粽子。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臺灣的鹼粽、素粽是島內知名度很高的傳統特色粽子。
鹼粽是用鹼液和糯米拌勻,經過水煮得晶瑩剔透,變成吹彈可破又美又Q的鹼粽。煮熟放涼後,再放進冰箱冷藏,就是美味又可口的「冰粽」了。吃的時候沾蜂蜜或細砂糖、紅糖,也可淋上糖漿直接吃。
素粽又稱菜粽,是為了迎合現今較多的素食者或佛教人士的口味而做的,以竹筍、五香豆乾、香菇、蘿蔔乾、花生仁、花生粉等作餡,先用油爆香,再加醬油、胡椒粉等,煮到熟爛,沾醬油膏吃,美味至極。
《包中》系列作品——琉璃粽 新華社記者 何自力 攝
為迎合年輕人的口味,臺灣商家不斷地在粽子的寓意和配料上創新。
端午時節正逢學子們進入備考期,「包粽」諧音「包中」, 所以粽子在臺灣很受歡迎,尤其對於有孩子上學的家庭,這種好意頭是一定要經常吃一吃、沾一沾的。商家抓住商機,推出「百分粽」。「百分粽」中有兩顆蛋黃,寓意金榜題名100分。
近幾年臺灣最流行的應該算是冰粽,銷售量已超過傳統粽子。冰粽是西式甜點與粽子的結合,外皮為糯米粉或低熱量的葛根粉,內包當季鮮果、紅豆、芋泥甚至咖啡,體量小,需冷蔵。在夏日炎炎又注重健康飲食的臺灣大受歡迎,便利店和星巴克都會在端午節推出冰粽。
6月5日,臺北南門市場「合興」粽子攤的員工展示「雞腿棒棒粽」(左)和肉粽。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此外,臺灣美食界的創意料理從五花八門的粽子中可以窺見一斑。如「排骨酥粽」將排骨炸酥去骨入粽,「野薑花粽」以野薑花的球根做餡,「豪華海鮮粽」則是用鮑魚、蠔幹、鰻魚肝等替代傳統蛋黃,「水果麻糬甜粽」是甜品愛好者的最愛。還有「雞腿粽」「咖喱豬肉粽」「黑糖黑芝麻粽」「抹茶紅豆粽」「花汁粽」「剝皮辣椒粽」、「奶酪腊味粽」、「五穀水果粽」等。
隨著端午節的臨近,近來島內媒體上不斷報導買粽子的長隊從市場的地下排到地上的消息,傳遞「好粽子要早下手」的信息,也表現出臺灣人對粽子的一片衷情。(新華網臺灣頻道綜合整理)(來源: 新華網)
飲食習慣是一種關於家鄉的記憶
6月5日,南門市場裡的銷售人員在包粽子。
端午節臨近,臺北「高密度」的超市、便利店都貼出各類訂購粽子的廣告,但對許多人來說,南門市場裡的老牌攤子才是採買傳統粽子的最佳之選。
南門市場是臺北知名的傳統市場,這裡匯聚了大江南北的家鄉滋味。市場內有多家粽子名攤,不少都有六七十年歷史。出售的粽子品種齊全,既有大陸江南口味的湖州粽和廣式的裹蒸粽,也有臺灣風味的南部粽、北部粽、客家鹼粽等。
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新華社臺北6月6日電(記者賈釗 陳鍵興)端午節臨近,臺北「高密度」的超市、便利店都貼出各類訂購粽子的廣告,但對許多人來說,南門市場裡的老牌攤子才是採買傳統粽子的最佳之選。
南門市場是臺北知名的傳統市場,這裡匯聚了大江南北的家鄉滋味。市場內有多家粽子名攤,不少都有六七十年歷史。出售的粽子品種齊全,既有大陸江南口味的湖州粽和廣式的裹蒸粽,也有臺灣風味的南部粽、北部粽、客家鹼粽等。
6月5日,消費者在臺北市南門市場挑選粽子。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在眾多粽子中,湖州粽被不少攤商寫進字號。湖州粽源自浙江,造型是特有的長條形,形似枕頭,故有「枕頭粽」之稱,用料一般包括糯米、醬油、鮮肉、豆沙和鹹蛋黃等。臺灣北部粽多用炒制過的糯米油飯作為原料,南部粽則相當於豪華版的湖州粽,配料中加入香菇、慄子、腊味、乾貝等特色食材。
為幫助客人區分,南門市場裡的南園食品店給十幾種粽子設計了不同的打結手法,配上圖示便能輕鬆辨別,但店裡真正主打的仍是50年不曾改變味道的湖州鮮肉粽。店員蔣小姐說,傳統粽子之所以長盛不衰,因為其中有濃鬱的家鄉味。
6月5日拍攝的臺北南門市場裡的粽子攤。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上海合興糕團店老闆任臺興今年65歲,祖籍浙江寧波。據他介紹,南門市場匯集眾多傳統老店賣粽子,激烈競爭,讓大家在保存老味道的同時也推陳出新。
合興糕團店今年推出了包含整個去骨雞腿的「雞腿棒棒粽」。此外還有添加紅藜麥的粽子,為的是增加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任臺興認為,粽子的改良要保持基本的傳統工藝和元素,通過更精細的製作,才能把打動老一輩的傳統口感傳下來。
6月5日拍攝的臺北南門市場「立家」粽子攤裡最大的粽子和最小的粽子。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新渠道的應用也在擴大傳統名店的影響力。「立家湖州粽」的網絡銷售量約佔總銷量的三成,最受歡迎的還是幾種傳統口味。
南門市場自治會會長王銓國表示,集中展示大陸傳入的傳統美食是該市場的一大特色。傳統的粽子在臺灣不斷有口味上的改變,但不變的是其所蘊含的「思鄉味道」。
6月5日,臺北南門市場「合興」粽子攤的員工展示「雞腿棒棒粽」(左)和肉粽。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祖籍山西的美食家郭玉芳是南門市場的常客,曾參與多檔廚藝電視節目。她認為,臺灣北部粽和南部粽也都源自大陸,多元化的粽子反映了不同飲食習慣在臺灣融合、演進的過程。
郭玉芳表示,看似簡單的飲食體現的是深厚的文化積澱,先人背井離鄉來到臺灣,帶來的飲食習慣其實是一種對家鄉的記憶,飲食傳下去了,便不會忘記家鄉。(來源: 新華網)
端午節將至,南門市場5日邀請美食家分享粽子食材挑選的秘訣。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店家推出限量雞腿棒棒粽,大方包入整隻雞腿。(臺北市產發局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南門市場飄粽香
5月29日,市民在臺北南門市場購買粽子。
端午將至,臺北南門市場粽子飄香,店家推出鮮肉、火腿、豆沙等不同口味的粽子,受到市民歡迎。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5月29日,臺北南門市場店家推出多種口味的粽子供顧客挑選。
端午將至,臺北南門市場粽子飄香,店家推出鮮肉、火腿、豆沙等不同口味的粽子,受到市民歡迎。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5月29日,市民在臺北南門市場購買粽子。
端午將至,臺北南門市場粽子飄香,店家推出鮮肉、火腿、豆沙等不同口味的粽子,受到市民歡迎。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6月6日,市民購買粽子準備過端午節。端午節將至,名粽集散地臺北市南門市場粽子飄香,店家推出豆沙、蓮蓉、蝦米、蛋黃等不同餡料的粽子30多種。 新華社發(吳景騰 攝)
6月6日,一家粽子店的工作人員現場包粽子。端午節將至,名粽集散地臺北市南門市場粽子飄香,店家推出豆沙、蓮蓉、蝦米、蛋黃等不同餡料的粽子30多種。 新華社發(吳景騰 攝)(來源:新華社)臺北南門市場的「粽子故事」
圖為臺北南門市場售賣的粽子。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端午節臨近,臺北「高密度」的超市、便利店都貼出各類訂購粽子的廣告,但對許多人來說,南門市場裡的老牌攤子才是採買傳統粽子的最佳之選。
南門市場是臺北知名的傳統市場,這裡匯聚了大江南北的家鄉滋味。市場內有多家粽子名攤,不少都有六七十年歷史。出售的粽子品種齊全,既有大陸江南口味的湖州粽和廣式的裹蒸粽,也有臺灣風味的南部粽、北部粽、客家鹼粽等。
在眾多粽子中,湖州粽被不少攤商寫進字號。湖州粽源自浙江,造型是特有的長條形,形似枕頭,故有「枕頭粽」之稱,用料一般包括糯米、醬油、鮮肉、豆沙和鹹蛋黃等。臺灣北部粽多用炒制過的糯米油飯作為原料,南部粽則相當於豪華版的湖州粽,配料中加入香菇、慄子、腊味、乾貝等特色食材。
為幫助客人區分,南門市場裡的南園食品店給十幾種粽子設計了不同的打結手法,配上圖示便能輕鬆辨別,但店裡真正主打的仍是50年不曾改變味道的湖州鮮肉粽。店員蔣小姐說,傳統粽子之所以長盛不衰,因為其中有濃鬱的家鄉味。
上海合興糕團店老闆任臺興今年65歲,祖籍浙江寧波。據他介紹,南門市場匯集眾多傳統老店賣粽子,激烈競爭,讓大家在保存老味道的同時也推陳出新。
合興糕團店今年推出了包含整個去骨雞腿的「雞腿棒棒粽」。此外還有添加紅藜麥的粽子,為的是增加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任臺興認為,粽子的改良要保持基本的傳統工藝和元素,通過更精細的製作,才能把打動老一輩的傳統口感傳下來。
新渠道的應用也在擴大傳統名店的影響力。「立家湖州粽」的網絡銷售量約佔總銷量的三成,最受歡迎的還是幾種傳統口味。
南門市場自治會會長王銓國表示,集中展示大陸傳入的傳統美食是該市場的一大特色。傳統的粽子在臺灣不斷有口味上的改變,但不變的是其所蘊含的「思鄉味道」。
祖籍山西的美食家郭玉芳是南門市場的常客,曾參與多檔廚藝電視節目。她認為,臺灣北部粽和南部粽也都源自大陸,多元化的粽子反映了不同飲食習慣在臺灣融合、演進的過程。
郭玉芳表示,看似簡單的飲食體現的是深厚的文化積澱,先人背井離鄉來到臺灣,帶來的飲食習慣其實是一種對家鄉的記憶,飲食傳下去了,便不會忘記家鄉。
新華社記者 賈 釗 陳鍵興(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粽香裡的臺灣端午
臺北南門市場「粽子霸主」擂臺賽參賽作品 新華社記者 何自力 攝
臺北南門市場「粽子霸主」擂臺賽參賽作品 新華社記者 何自力 攝
工作人員現場製作粽子 新華社記者 何自力 攝
新華網臺北6月19日電(記者何自力 李慧穎)臺灣南北傳統口味粽子云集地——臺北南門市場,各粽子業者早就摩拳擦掌等待端午節的到來。早在6月9日,記者就前往南門市場一睹粽香四溢的「粽子霸主」擂臺賽。
「湖州粽來自浙江湖州,是許多外省人家鄉的味道。」南門市場自治會會長王銓國告訴記者:「過去臺北南門市場售賣的粽子以湖州粽為多,後來也出現富地方特色的臺灣南北粽、客家粽、廣東粽、素粽等,迎合不同消費者的口味。」
「湖州粽是長形粽,直接以粽葉包裹泡過的生糯米及火腿鮮肉後,以水煮的方式煮熟。」立家湖州粽老闆朱石成表示,「湖州粽口感綿密軟爛,內容除了火腿與鮮肉外,不會多加其他料,讓糯米充分吸收肉香與粽葉清香,味道很是實在。」
包括億長御坊、南園、萬有全、老林記、上海合興等知名老店,也都紛紛拿出自家絕活,一比高下。
臺灣粽子大致可分為「南北兩派」:北部粽會先將糯米與配料拌炒成油飯,包裝粽葉後,放入蒸籠蒸熟,吸收餡汁原味的糯米粒粒分明;南部粽則將生糯米與炒好的餡料包入粽葉中,整串放入滾水中煮熟,口感上呈現綿密、清爽,較好保持了食材的自然風味,吃粽可搭配沾醬。
由於評選結果各家粽子分數相近,王銓國最後宣布,為了讓南門市場粽子滿足不同顧客的味蕾,決定參加擂臺的粽子都是「粽子霸主」。
為迎合年輕世代的口味,在粽子的主料上大膽創新也成為臺灣商家的潮流:米豆的,綠豆仁的,薏仁的,紫米的,五穀的可謂別出心裁;除了添加傳統的蛋黃,鮑魚、蠔幹、鰻魚肝的加入,更是實現了粽子的豪華轉身;多彩水果麻糬甜粽,更是甜品愛好者的最愛。會吃粽子不會包粽子,是越來越多臺灣家庭的端午節選擇。
「今天早上出門剛好看見鄰居在包粽子。默默覺得超強!好想走過去問他能不能教我,只是好害羞還是沒去。現在想起來好懊惱啊啊啊!」一位網友在臉書上說。
在臺灣美食作家焦桐眼裡,包粽子是「經驗與巧手」的活兒。「水煮粽子時需預留膨脹的空間,因為繩子不能綁太緊,也不能太松,像初戀時握著對方的手,柔軟而堅定。」
在感嘆粽子的裹法多已失傳,只剩下三角形、包袱形、駝形幾種外,焦桐感嘆:「如果沒有粽子,還剩下多少人知道屈原?詩與粽子的關連如此緊密,詩人節改成粽子節料想不太有人反對。一粒粽子,包藏了世世代代華人的血盟記憶和文化想像。」
《包中》系列作品——琉璃粽 新華社記者 何自力 攝
《包中》系列作品——黃金粽 新華社記者 何自力 攝
端午節前,在宜蘭,呂美麗精雕藝術館,記者見到粽子像那些日常的物件和食物一樣,是精雕大師呂美麗的創作靈感。或是金雕,或是琉璃,粽子這一和端午節緊密相連的食物,在逼真中脫俗,有了格外的神採。
50歲的呂美麗說:「我只是想表現鄉土風情、生活氣息和個人對生命的感悟。」她給琉璃粽命名為《包中》,她解釋道:「把最好的果實包在一起,種下無窮智慧與力量,必能盛出結果」。(完)(來源:新華臺灣)
「兩岸一家親」 福州舉辦「我們的節日·端午」活動
6月13日,「兩岸一家親,共築端午情」2018年「我們的節日·端午」福州市主場馬尾區專場活動在馬尾臺灣創新創意創客基地舉行。 陳曉靜 攝
中新網福州6月13日電 (王曉霞)「兩岸一家親,共築端午情」2018年「我們的節日·端午」福州市主場馬尾區專場活動,13日在馬尾臺灣創新創意創客基地舉行。
活動現場熱鬧非凡,極富創意的沙畫一亮相便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從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等節日習俗到兩岸兄弟情的畫面,讓活動一開場便洋溢著節日的喜慶趣味。
活動中,契合廉政素材的詩朗誦《屈原頌》、少兒歌唱《橘頌》、舞蹈《小雅採薇》等節目的精彩演繹,一次次把活動推向了高潮。
來自寶島臺灣的羅宇傑與馬尾區實驗小學教師邵婷婷合作表演了詩朗誦《屈原頌》,在古琴的樂聲中,他們娓娓道來。「今天能藉助這樣一個活動,與大陸青年合作表演,能有這種更深層的交流,很開心。」羅宇傑說,「我來福州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能夠在生活上感受的一些習俗的差異,但是兩岸血脈同源,過的節日也是相同的,通過這種傳統文化的交流,我覺得對我們兩岸在情感交流、業務合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益處。」
兩岸鄉親齊聚一堂觀看演出、答題等環節,一次次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精彩的演出結束之後,來自馬尾區馬尾鎮的社區志願者和臺胞擺開長桌,大陸的包粽子手法、臺胞的香包DIY秀,兩岸鄉親你學我做,我學你做,現場和諧有趣。
有著十幾年經驗的包粽子能手翁珠仙在現場手把手教臺灣鄉親馬尾粽子的包法。「今天現場有很多臺灣同胞參與到這個交流活動當中,我希望能把我包粽子的經驗分享給他們,共同交流兩岸的民間風情和習俗。」
臺灣青年楊雅伊在翁珠仙的幫助下完成了一個「尖角粽」,她表示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飲食文化的邊界越來越淡化,天南地北的美食臺灣也都有,但臺灣與福建的口味更接近,生活在福州覺得很親切。(完)(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