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到了
不過今年的端午節,顯得有些「與粽不同」
因為今年的端午節和高考「撞車」了
其實,高考和端午節很久之前就有淵源
相傳,從明清的時候開始
家中只要有人趕考,定會準備糕點和粽子
考生將其帶在身邊當作趕考的乾糧
食「糕粽」,必高中!
除了和今年高考的碰撞,你對端午節真的了解麼?跟著環環來科普下吧。
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後世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端午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
端午到了,有關粽子的「鹹黨」與「甜黨」之爭又拉開了帷幕!北方群眾大多喜甜粽,而南方人則更鍾愛鹹粽……但當端午偶遇高考,誰才是鹹甜之爭中的勝者!
南方的肉粽不單單
只是五花肉而已
綠豆、鹹蛋黃、冬菇、蝦米
慄子、花生等等
滿滿地都是真材實料!
端午入口「真材實料」的鹹粽
考生們肚子裡藏得都是「真才實學」!
紅棗是北方甜粽裡的主要餡料
輔以豆沙、果脯為餡
成品的粽子保留了糯米的晶瑩剔透
咬一口便甜進了心裡!
高考日,吃一口棗粽
祝願考生們「棗」日高「粽」!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徵,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
《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採雜藥。」
「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
你們知道嗎?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清朝,蘇州端午龍舟競渡也曾盛極一時。
如今,古城蘇州還保持著舉辦各類端午龍舟競渡的活動傳統。大家可以去現場感受一下賽龍舟的氣氛哦。
願高考考生也能夠像賽龍舟的賽手,在六月的考場上,獨佔鰲頭!
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民諺說:「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
回憶起兒時,父母在你的額頭上用雄黃酒畫上一個「王」字。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一起嬉笑談天。
高考結束後,除了和同學們出去聚會玩耍,也要多陪陪自己的父母,多為他們做一些事情。比如,倒一杯雄黃酒,斟滿自己的孝心。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古人在考試的時候經常「一言不合就焚香」。宋朝歐陽修曾作一首七言律詩《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來描寫古代科舉考試時考場中焚香案,考生們奮筆疾書的情形。
雖然,現在高考考場是不能焚香了,但是身上帶著艾草的香味,也算是效仿古人的焚香文化。在考試的時候也能避免蚊蟲的叮咬,靜心考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