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熱愛跑步的跑者都曾經出現ITBS髂脛束摩擦症候群,這幾乎是跑者們難以避免的問題,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ITBS髂脛束摩擦症候群的病發原因。髂脛束是一條厚且長的筋膜帶,包覆從膝蓋外側到骨盆外側肌肉、骨骼與神經。簡單地說,當跑步動作導致膝蓋反覆彎曲與伸直、外側並與髂脛束多次且長時間摩擦而導致這樣的發炎問題。
對熱愛跑步的人而言,ITBS髂脛束摩擦症候群是常發的問題
膝蓋與腿部的伸直與彎曲,會導致髂脛束往返移動,而開始出現摩擦症候群時,筋膜與誘發點接觸而產生疼痛。如果你懷疑自身出現ITBS疼痛感時,別擔心,依舊可以走路行動,但跑步或是走下樓梯、下坡路段就可能會觸發。通常急性誘發只需要休息個兩三天就會復原。但慢性發炎的狀況可能會讓整體治療期從六週到六個月。
如果你懷疑自身出現ITBS疼痛感時,別擔心,依舊可以走路行動,但跑步或是走下樓梯、下坡路段就可能會觸發。
正如前面所說,ITBS髂脛束摩擦症候群對跑者而言一點也不陌生。較為普遍的原因來自於:
1、短期內跑量陡升
2、臀部、股四頭肌未作放鬆
3、對稱肌力不平衡
跑動中每一步離心收縮,隨著訓練強度或是跑量的上升,將會使得臀部肌、股四頭肌更顯緊繃,過度緊繃的肌肉致使筋膜在膝關節外踝產生摩擦。在1993年針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研究中指出,透過大量跑步讓隊員們產生急性ITB症狀,接續透過三天休息停止跑步而消除急性疼痛問題。
跑步運動強化股四頭外側,所以必須額外強化股四頭內側頭
所有治療師都會在ITBS初期告訴你:「停止跑步並嘗試使用泡棉滾筒按摩。」儘管許多運動員表示,透過使用網球按摩臀部肌肉群、以及使用滾筒按摩股四頭外側肌可稍微緩解痛苦,卻無法消除摩擦問題。
透過運動科學家的生物力學研究指出,除了跑量與強度陡升外,另一個造成ITBS的原因來自於對稱肌肉平衡不足。簡單地說分為:臀部肌肉過於虛弱,以及股四頭內側頭肌肉弱化。跑步時跑者大量使用到股四頭肌外側,但臀部肌肉與內側頭並沒有均衡地同時發達。
髂脛束症候群的鍛鍊
1、 牽拉鍛鍊
⑴站立位,雙腳前後交叉,彎腰儘量去接觸踝關節。堅持2分鐘後恢復原位(為了安全考慮可以一手扶牆)。
⑵站立位,一手扶牆,雙腳交叉,牽拉側的骨盆向牆面方向靠近,堅持10秒後恢復原位。
2、 力量鍛鍊
下肢肌力變強以後對膝關節的保護作用就會更強,所以鍛鍊下肢肌力也很有必要。
⑴股四頭肌的鍛鍊:抗阻伸膝,可以在腳踝處綁上沙袋,沙袋的重量根據自己的耐受量決定。
⑵股三頭肌訓練:俯臥位,腳踝處用彈力帶固定,彈力帶的另一端固定在床腳或者椅子腿上,做抗阻屈曲膝關節動作。(膝關節屈曲後在屈曲位保持20秒後恢復原位)。
⑶內收肌訓練:仰臥位,腳踝處用彈力繃帶固定,繃帶的另一端固定,做下肢的抗阻內收動作。
⑷外展肌群的訓練:側臥位,用彈力繃帶分別固定兩腳踝,上側下肢做腿外展的動作,外展時下方的腿不要離地,上方腿儘量外展。
訓練的注意事項:
1、 強度適中
2、 骨質疏鬆患者在訓練過程中要注意運動的方式及強度。
3、 心肺功能不全者禁止劇烈運動。
4、 訓練時間不要太久,每次在30分鐘左右就好,上下午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