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談一下【武器進化知識科普:最早的機槍】這個話題,接下來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好了,進入正題:
按照百度百科給出的廣義定義,「機槍」可以用來泛指可連發槍械。
但問題在於,中國古代的迅雷、西方的管風琴槍,也可以視為連發武器,但其裝填非常麻煩,每次發射完畢後都需要一根一根的裝填,費時費力。在此,我們暫時將這兩種槍從「機槍」的概念中切除出去。
迅雷銃是明代火器專家趙士楨1598年發明的多管火繩槍,吸收了鳥銃和三眼銃的優勢,身上裝五個銃管,每發一槍後轉動72度發射另一管,五管均射畢後銃身前端可發射火球焚燒敵兵。銃管上配有圓牌作護盾用,射擊時支撐銃身的斧子也可在射完後用來防衛。 1602年他發明的改進型「迅雷銃」,最大可達18管 ,再次改進後可以連發28-30多彈,甚至40多彈。
迅雷銃是一種單兵多管火器,又稱多管轉膛炮,參考了土耳其的類似火器,最大的可以達到18管,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加上外罩後狀如琵琶。發射完畢後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長187釐米,重2.5公斤,易於攜帶使用。
管風琴槍,又稱排放槍(Volley Gun),顧名思義就是一排槍管連著發射,據說最早出現於1339年
我認為,機槍的歷史最早應該從蒙蒂尼機槍(Montigny Mitrailleuse)開始計算。蒙蒂尼機槍的外形如下:
蒙蒂尼機槍(Montigny Mitrailleuse)
蒙蒂尼機槍是排放槍的超升級版。1851年,比利時軍官Fafschamps首先通過改進創造出了50管排放槍,這可以視為蒙蒂尼機槍的誕生標誌。之後在1859年,比利時槍械師約瑟夫·蒙蒂尼通過改進,形成了11mm口徑、37管的蒙蒂尼式機槍。從1859年到1870年,蒙蒂尼一直致力於該款槍的改造。
那麼,蒙蒂尼機槍與管風琴槍有啥不同呢?首先,蒙蒂尼機槍毫無疑問是後膛槍,它裝有一個彈匣塊,裡面裝有37發子彈,每發子彈的位置恰好和前方的槍管對牢,其裝彈方法是把彈匣拆下來,再裝上另外一個彈匣,然後把槍機合上就可以發射了,這與前膛槍從裝填效率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而且,蒙蒂尼機槍是通過搖動手柄實現自動發射的,在手柄轉動過程中,每一個槍機自動擊發前方的子彈,直到37發子彈逐一發射完畢,這就不需要像管風琴槍那樣一根一根點火發射。蒙蒂尼機槍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200發以上,這已經和早期的加特林式機槍差不多了。
在蒙蒂尼機槍之後不久,英國人就製造出了范登堡機槍(Vandenburg Volley Gun),槍管數量增加到85根,且通過螺紋密封槍膛。范登堡機槍的外形如下:
范登堡機槍
需要說明的是,這時在外文中,機槍的主要詞彙仍然是用Volley Gun(排放槍)而不是Machine Gun,這也是關於「機槍」這一概念一部分爭議起源的原因。但僅僅糾結於這個外文詞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加特林機槍也不叫Machine Gun而就叫Gatling Gun,如果只有Machine Gun才叫機槍的話,那加特林也不叫機槍了,豈不荒謬。更重要的是,蒙蒂尼機槍的稱呼已經不僅僅是Volley Gun了,一部分外文文獻中已經將蒙蒂尼機槍稱為Montigny Mitrailleuse,Mitrailleuse(相當於英文中的Grapeshot,即連珠射擊)在很多翻譯中就翻譯為「老式機槍」,可見從語義的角度,將蒙蒂尼機槍稱為「機槍」,是完全說得通。
范登堡機槍(Vandenburg Volley Gun)發明於19世紀中期的英國,是一種早期機槍,屬於手動機槍。屬於手動機槍。其實,它可以看作是一種改良的排放槍;它的結構、原理、外形都很像蒙蒂尼機槍。范登堡機槍由85支槍管組成,槍管被安裝在一個大圓桶內;子彈置於彈筒上。
這種機槍外形類似一臺小型後裝火炮,但它是種步兵武器,不是炮兵武器。其射程與普通槍枝並沒什麼區別,所以無法作為火炮來使用。但又因為它的重量而需要特殊的運送方式。有人認為這種武器不如榴彈炮,其實這兩種武器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榴彈炮的炮彈內有散彈,炮彈被火藥的能量發射到敵營裡,隨後爆炸。爆炸後,散彈向四面八方飛去,殺傷敵軍。而范登堡機槍的子彈基本處於一個平面上,可以更有效地在較近的距離內大肆殺敵,擊潰敵軍的衝鋒。
總的來說,這是提高槍械射速、以機械之力代替人力、更有效率殺敵的一種嘗試,為未來的現代機槍鋪平道路。
最後需要說明一點,蒙蒂尼機槍雖然誕生年代比加特林機槍(1862年)要早,但在早期機槍歷史上,蒙蒂尼機槍確實影響力不夠大。這一部分可能來自當時人們觀念的落後,另一方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種武器實在太笨重了,據說重達2000英鎊(900多公斤,一個短噸),相當於加特林機槍、馬克沁機槍的5到10倍,可想而知這樣的武器如果拿到軍隊去使用,是多麼大的負擔。
在介紹完蒙蒂尼機槍之後,我們再簡要看一下與加特林機槍同時期的兩款機槍:
阿吉爾機槍(「咖啡磨」槍)
咖啡磨槍(Coffee Mill Gun),原名阿吉爾機槍(Ager machine gun),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機槍,誕生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由於林肯總統給他起了個綽號叫「Coffee Mill Gun」,於是這種機槍的正式名字居然就叫咖啡磨槍。
咖啡磨槍的原理非常簡單,它採用擊發點火,採用紙包子彈,子彈尾部有底火。把紙包子彈裝在若干小鐵管裡,再把小鐵管放在槍膛上方的供彈漏鬥裡,發射時只要搖動手柄,裝有子彈的小鐵管就會以此掉到槍膛裡,在鐵管對準槍管擊發點火發射子彈,然後空鐵管從槍膛下方掉出來,收集起來就可以重新裝彈了。咖啡磨槍的原理很有可能對後來馬克沁機槍的發明提供了靈感,但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就無法考證了。
咖啡磨槍跟管風琴槍(幾隻槍管並排的槍械)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只有一根槍管,而且也不像管風琴槍在發射後需要一段時間來裝填。只要彈藥不停地從上方漏鬥放入,理論上它就可以持續射擊。其彈藥為當時的紙包彈藥,在使用前先裝在一個類似彈殼的小鐵管中,底部裝上雷管帽,放在上方的供彈漏鬥裡。因為地球重力,裝有子彈的「小鐵管」會一個個落下到槍機裡,槍手轉動搖杆,子彈會在「鐵管」對正槍管時發射出去,然後空鐵管會從底部掉出。此時彈藥手的責任就是將鐵管撿起,重新裝填子彈,放到上方的漏鬥裡,持續供應彈藥。
咖啡的性能遜於加特林機槍。其射速大約為每分鐘150-200發,而當時的手搖式加特林機槍可達250-300發;咖啡磨槍還存在槍管發熱、射擊時鐵管和槍管對不準導致損壞槍膛等問題,使得這種機槍沒能成為槍械中的主流。
諾登菲爾德機槍
加特林機槍最主要的競爭者來自瑞典,赫爾格·帕姆克蘭茲(Helge Palmcrantz) 發明了諾登菲爾德機槍,並且在1876 年獲英國海軍採用。
它有兩大特色:一是它的閉鎖系統,採用的是往復式的槍機和轉動式槍機頭來閉鎖。二是它首先提供了鐵芯的穿甲彈,一英寸口徑的諾登菲爾德機槍可以在300 碼外貫穿一英寸厚的鐵板。這些在當時來說都是非常先進的技術。由於有這些先進技術,再加上市場行銷作得不錯,有不少國家的陸軍和海軍都採用。美西戰爭時西班牙艦隊的軍艦上幾乎都配有諾登菲爾德機槍。
總而言之,在機槍剛剛誕生的時代,機槍的品種其實非常多,遠遠不止我們眾所周知的加特林、馬克沁這麼簡單。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加特林機槍和馬克沁機槍逐漸成為了極強的主流,直到今天,它們依然是槍械射擊的基本原理。關於馬克沁機槍、加特林機槍的具體功能,我們接下來簡單進行介紹。
好了,今天的【武器進化知識科普:最早的機槍】這個話題就討論學習到這裡了!本文由【粒粒皆大米】原創,編輯不易,歡迎點讚+關注,【粒粒皆大米】帶您漲知識!內容不足之處,請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