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種類全科普,從馬克沁到IAR,各類機槍的名稱定義

2020-12-13 瘋狗的輕武

我們對於輕機槍、班用機槍、通用機槍乃至重機槍這些名稱並不陌生。而且也能從它們的名字中找到它們大致的定位,不過往細了說,可能就對這些機槍最根本的定義有些模糊了。所以今兒就盤一下機槍家族的名分和分類。

首先來說,機槍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在特定環境下起到自己應有的作用,而不是一定把自己去套死某個名稱。而且各個國家或對機槍的應用理解方式也不同,我們只能最大客觀的去看待機槍們。

我們從機槍之初的重機槍開始說起,真正意義上第一挺機槍就是用火藥燃氣動力完成自動裝填的馬克沁。特徵為死沉,包括後來M1910,維克斯,MG08這類馬克沁變體機槍加上支架後重量幾乎都在50公斤以上。這重量約等於沒有機動性,基本都是部署於陣地,作為防禦使用。典型例子就是一戰當中的塹壕,衝鋒的一方總會丟下數倍於守方的屍體,其中收人頭最多的就是重機槍。由於當時重機槍是最為固定火力點的形式,因此相當強調火力持續性,所以彈鏈式供彈、水冷槍管很普遍(也有哈奇開斯這種用重管子+大散熱片+彈板供彈的奇葩)。

而上面所說的重機槍又和我們現代的重機槍概念不同,不管那種馬克沁還是哈奇開斯。他們發射的都是與當時步槍通用的全威力步槍彈,比如MG08發射7.92mm毛瑟彈,M1910發射7.62x54R步槍彈。但當坦克和各種裝甲車輛,甚至空軍出現在一戰戰場之後。普通的步槍彈對這些載具沒辦法形成有效打擊,因此在戰爭後期乃至戰後,開發了使用大口徑子彈的重機槍,用以反裝甲、防空、破壞輕型掩體或者設備,代表作如M2白朗寧、DshK這種12.7mm甚至14.5mm口徑的重機槍。馬克沁這類重的要死的水冷早就死在歷史長河裡,而之大口徑重機槍則因為出色的彈道和破壞力沿用至今。

重機槍雖然活力持續性良好,但是畢竟太沉。對於發動進攻一方來說,如果沒有一定自動火力支援的話會很吃虧。所以一種應用性更廣,更輕便的輕機槍開始出現,代表如麥德森、劉易斯。為了讓單兵能夠持用,它們把三腳架改成輕便的兩腳架,去掉了重的要死的水冷套件,彈鏈供彈改為彈匣/彈盤。在犧牲火力持續性的基礎上增加了機動性,方便跟隨步兵一起行動。包括後來的一水ZB26、DP28等都是輕機槍理念。

因為沒有水冷,所以大多輕機槍可以快速更換槍管或者時候厚重槍管來增加持續性。輕機槍射擊最好得架著雙腳架,畢竟全威力步槍彈的自動武器並不適合你直接扛著打。後坐力能上天,雖然我們常在一些電視劇中看到壯漢舉著ZB26就一邊衝鋒一邊突突突,這個操作不是說不能,但是效果很差。

說到輕機槍不得不提一下自動步槍,不過這裡的自動步槍戰後那些FAL、G3那些自動步槍。而是指BAR這種,可能是語境理解的問題。你看美國人到現在都還把班組機槍手叫做Automatic rifle而不是Machine gunner。一戰時期兩把比較有名的自動步槍,一把是後來廣為人知的BAR,另一把是同樣是廣為人知(臭名昭著)的紹沙。 沒錯,紹沙雖然也被稱之為輕機槍,但從應用場景來說,它更像自動步槍。強調行進間射擊能力(雖然後來被證實這種打法並沒什麼卵用),240發/分的射速讓人真的很難把它和機槍掛鈎,這還不說極高的故障率讓他實際射速可能還比不上半自動。

自動步槍相比輕機槍更注重機動性,而且一般槍管也不厚,也無法快速更換槍管,火力持續能力更弱,但也更加輕便。本意是讓步兵們在行進途中能進行一定的火力壓制,但在重機槍陣地面前,這完全是找死的行為。所以這類自動步槍在一戰之後就淘汰了,二戰時期雖然用BAR,但只是因為美軍缺乏專業輕機槍而做的替補手段。

還有一種中型機槍不常被人提到,代表是美軍的M1919,他算是水冷M1917的減重型。去掉了水套換了風冷套,把重型三腳架換成了輕型三腳架,依舊保留彈鏈供彈,使用更厚重的槍管來保證火力持續。雖然說中型機槍遠不如輕機槍那麼可以單兵持用,但是至少讓他不至於像重機槍一樣幾乎沒法動。它的作用目的是在儘可能保持一定火力持續的同時,可以隨著戰線推進而隨時伴隨步兵進行火力壓制部署。然並卵的是這種機槍也沒啥下文,二戰時候蘇聯的郭劉諾夫SG43也算是中型。但他們都是被通用機槍淘汰的貨。

接下來是重頭戲,通用機槍。前邊無論是重機槍、輕機槍、自動步槍還是中型機槍都有他們的固有劣勢。但是二戰時德國人用MG34/42給全世界步兵上了一堂生動的通用機槍教學課。通用機槍顧名思義,可以安裝在三腳架上安上彈鏈作為重機槍使,也可以用彈鼓,使用兩腳架作為輕機槍使,裝在車上當車載機槍使,也可以裝在高射槍架上當防空機槍使。為了保證火力持續性,除了用彈鏈供彈之外,換槍管也非常方便。MG42一個彈藥箱250發的彈鏈打完,也差不多是換根管子的時候。

出於通用機槍在二戰的成功,戰後諸如M60,PK,FN MAG甚至MG42的直系後代MG3紛紛服役。到現在為止,通用機槍依舊是連排一級重要的支援火力。

而最後得說的就是班用機槍,實際上現代我們把它叫做輕機槍也沒啥不妥的。但傳統意義上那些26什麼的輕機槍畢竟是用全威力步槍彈的,而現代班用機槍都是中間威力步槍彈,為的就是班組能夠通用彈藥。比如M249,95班,RPK,MG36都算,它往往會和制式步槍形成一個槍族,但是往往會用上更大容量的彈鼓、更厚的槍管以及加裝兩腳架以和制式步槍加以區分。

但隨著現代戰爭輕武器真特麼越來越沒地位,尤其是爆炸物當道的現下。機槍本來引以為豪的持續火力在隨時可能被炸的威脅下也變得不是那麼緊要,本來已經退出江湖的自動步槍也以IAR(Infantry Automatic rifle)的形式重現江湖。不禁讓人覺得,隨著戰爭模式的變化和材料學的不斷完善。機槍可能也會像傳統衝鋒鎗那樣,和這個時代漸行漸遠。

相關焦點

  • 武器進化知識科普:最早的機槍
    今天跟大家談一下【武器進化知識科普:最早的機槍】這個話題,接下來咱們就探討一下。沒有看過前期精彩文章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內容不容錯過!好了,進入正題:按照百度百科給出的廣義定義,「機槍」可以用來泛指可連發槍械。
  • 馬克沁機槍的誕生,竟與發明者遭人排擠有關,千萬不能欺負老實人
    先說件有趣的事情,馬可沁爵士除了發明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克沁機槍之外,還打造出跟機槍風馬牛不相及的兩樣產物——自動滅火器,兒童遊樂場。要知道超級大殺器馬克沁機槍的出現並非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馬克沁爵士當時根本沒有想過製造殺人武器,他一心一意研究可以幫助人類的工具——照明燈和滅火器。
  • 馬克沁機槍為何被稱為「寡婦製造者」? 幾乎殺盡整整歐洲一代人
    發明於1884年的馬克沁機槍,有很多著名的外號。其中一個外號叫「寡婦製造者」。這是因為,在馬克沁機槍成為戰場霸主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克沁機槍以其巨大的殺傷能力,讓成千上萬士兵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從而產生了大量寡婦。
  • 24式重機槍: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死神鐮刀,馬克沁最優秀型號之一!
    1934年正值中德合作期,金陵兵工廠意外得到了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的圖紙,這讓設計師興奮不已,隨即就開始以這支機槍為藍本,於次年設計出了自己的重機槍,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24式重機槍。24式重機槍,該槍是水冷式槍型,是仿照德國馬克沁80事而來的,但是卻是所有馬克沁重機槍裡面性能最好的一款,這樣足以見國人的匠心之力,二戰時期該款重機槍也是讓日本鬼子聞風喪膽,日軍稱之為「死神鐮刀」!那麼日本92式重機槍和中國民24式重機槍,割草機對死神鐮刀!到底誰更強大?
  • 1888年清朝就能仿造馬克沁機槍,前景無限,為何沒有大批量製造?
    我們先看看看馬克沁重機槍是什麼梗?一、什麼是馬克沁機槍?首先我們要明白馬克沁機槍是人類劃時代的發明,意義不亞於火藥和步槍的發明。他是英籍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在1883年發明,1884年獲得專利的產品。它的射速簡直是神速度,每分鐘射速500發左右。
  • 二戰時英國的主力機槍:維克斯機槍加9碼彈鏈,所向無敵
    「劉易斯」機槍劉易斯機槍,是由美國陸軍上校劉易斯完成研發,由英國伯明罕武器公司生產的機槍。該槍在1914年開始裝備英軍,不過最初是搭載在飛機上使用的。劉易斯機槍,口徑為7.7毫米,射速為550-750發/分,全槍長1283毫米,空槍重11.8公斤。在上世紀20年代,曾經大量進入中國,並在之後多場戰爭中均有使用。二戰前,這種機槍已經退出英國現役,但是由於形勢所迫又被重新啟用。
  • 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格卻先問這句話,實在讓人心酸
    可惜李鴻章生不逢時,清朝自詡天朝大國,封閉而不思進取,到了晚清時期朝政更是腐敗不堪。當權者的不作為,是沒辦法通過一個大臣的努力就能改變的。在慈禧太后的旨意下,他奉命與列強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背上喪權辱國的千古罵名。但其實李鴻章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在軍事上的能力也是一時無人能與之匹敵。
  • 怒火噴射:蘇聯「德什卡」高射機槍小傳
    《蘇聯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技術》一書中對 高射機槍的定義是:「毀傷低空目標的自動速射武器,亦可以用來對地面目標和水上目標射擊」。 隨著飛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量運用,地面部隊的防空壓力陡增,需要專門的高射武器對抗敵人的空中打擊。
  • 比利時響尾蛇-劉易斯輕機槍
    ,但以馬克沁為例,它的重量接近30千克,再加上支架和水冷裝置,要把這個龐然大物裝在飛機上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飛機安裝劉易斯 德國空軍立刻開始對此事進行調查,經過一番周折,他們終於發現英國人使用的是一種全新的武器,劉易斯機槍,如同馬克沁重機槍一樣,劉易斯機槍的發明者也是一位美國人薩克·牛頓
  • 盤點那些好萊塢電影裡經常出現的大殺器:速射機槍
    電影《兵臨城下》「以一抵十」的馬克沁機槍《兵臨城下》電影裡看到的馬克沁機槍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做「以一抵十」,它以速射和連發的火力密集的優勢把這一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讓自動射擊的技術在它的基礎上得到了一個很好的體現。
  • 發射10萬發子彈沒有出現1次卡殼,它的可靠性讓許多機槍望塵莫及
    一戰時期,機槍的使用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索姆河戰役中,面對採用冷兵器打法、排著整齊隊列衝鋒的英法聯軍,德軍的馬克沁重機在戰壕上瘋狂咆哮,這種吐彈如雨的大威力武器,成了生命的收割機,第一天就消滅掉對方6萬多人。
  • 重機槍與通用機槍最大的區別有哪些?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國人海勒姆.馬克沁設計的馬克沁機槍,參戰國中德國的MG08,英國維克斯和俄國1910重機槍。其實這些是概念性的內容,有些混淆。最早的時候只有輕重機槍而沒有通用機槍,通用機槍的概念是在二戰中才出現的。而到了現在,各國的軍隊中是廣泛存在著通用機槍,輕機槍和重機槍的。
  • 英國三款風靡一時的經典機槍對比欣賞,維克斯不愧為人肉收割機
    布倫機槍布倫式輕機槍也稱布朗式輕機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英國協國家軍隊的支柱。到1953年北約歐洲各國統一步槍制式口徑,英國將布倫式輕機槍重新設計改進成L4系列輕機槍,以適應北約制式7.62×51毫米NATO無底緣步槍彈。參與戰役:二戰、中國抗日戰爭、國共內戰、韓戰、越南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馬島戰爭、波斯灣戰爭等。
  • 愛迪生真實的一面,殘忍而且自負,曾逼的機槍發明者跑到了歐洲
    要是在如今美國,可能他這種虐待動物的行為,可能要去蹲大牢,在中國要被網民譴責到無地自容。還有一個人也是被他逼的轉換到另一個領域,馬克沁本來不是搞機槍研究的,他和愛迪生一樣主要在民用領域搞發明,但是兩個人一次對上了。於是馬克沁轉行了,為了求生存,跑到了歐洲然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馬克沁機槍。
  • 現實戰爭中,一挺機槍打1000發子彈要多久?老兵:別被抗日劇騙了
    火器就成為了世界戰場上的主角,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火器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樣化。到了二戰時期,全自動又快速多發的機關槍,就成為了戰場上的神器。 實際上若是對機關槍稍微有些了解的軍事迷大多都會知道,二戰時出現在戰場的機關槍原理大多都是仿製馬克沁機槍的原理。 1884年的時候世界上第一挺機關槍「馬克沁機槍」被發明出來,根據當時準備將這臺機槍賣給清政府的美國軍火商介紹,這臺機槍每分鐘射速是600顆子彈,可以單發,也可以連發射擊。
  • 民24式重機槍,中國抗戰四大法寶之一,成日軍進攻前必須打掉目標
    而抗戰中,我軍在武器方面有四大法寶,就是捷克式機槍、民24式機槍、駁殼槍以及漢陽造步槍。而民24式重機槍一度壓制了日軍的重機槍。其實國軍精銳部隊的輕武器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是要超過日軍的。(重武器就不要說了,這我國根本就生產不了。)在輕武器方面,重機槍和步槍其實並不弱於日軍。弱就弱在,我國部隊派系眾多,並不是所有部隊都有老蔣的中央軍精銳那麼豪華。
  • 戰神馬克沁重機槍五大著名型號,中國仿製的型號質量極其精湛!
    自1884年第一挺馬克沁機槍問世以後,出現了許多不同類型的馬克沁機槍,大的小的都有,大的是需要兩馬克沁機槍個人抬著行軍的重機槍,小的有一隻手就能拎起來的輕型機槍。馬克沁重機槍如此多的改進和仿製型號,其使用國家之多,服役時間之長,在現代槍械歷史上也是比較罕見的。
  • 全球最兇悍機槍:威力不輸赫赫有名的巴雷特,2500米幹翻坦克
    說到重機槍,相信夥伴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體積較大、殺傷威力大,持續火力旺盛,在戰場上具有強大的壓制能力。日本侵華時期,八路軍配置的馬克沁重機槍和日軍裝備的92式重機槍就充分體現了這些特點,不過目前隨著軍工業的大力發展,馬克沁這種落後的水冷式機槍和92式這種質量過大的槍械早早的就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目前已經被更先進的重機槍所代替了。
  • 南京挖出數百發重機槍子彈 離「萬人坑」僅數百米
    紀念館朱成山館長稱,經過測量比對,這些子彈為二戰時期中國守軍使用的7.5釐米長的機槍子彈,疑為當時進口瑞士或者法國的類似五三式重型機槍,可能是當時中國守軍在阻擊日軍後,撤退至原江東門橋東岸遺留下來的。專家初步考證認為,這批遺物對研究南京保衛戰歷史有著重要價值。
  • 完美輕機槍——FN米尼米機槍
    我給圖片配上了這樣的文字——「正在射擊的FN米尼米輕機槍」,然後就心滿意足地睡覺去了。直到幾天之後,我才突然意識到了哪裡不對:使用三腳架射擊的……輕機槍?  很久之前,確實有一些輕機槍可以使用三腳架射擊,比如丹麥的麥德森、英國的布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