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第一次見馬克沁機槍,沒問價格卻先問這句話,實在讓人心酸

2020-12-23 子夜說史

談到李鴻章這個人,可能有人會對他讚賞有加,覺得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家和外交家,也可能有人會對他破口大罵,認為他是一個賣國求榮的人,是近代那段屈辱歷史中的一個代表人物。

李鴻章生於1823年,他從小聰慧過人,在24歲時就高中進士,隨後入京當官。他的一生在整個清朝歷史上都是不可複製的,其成就主要在於領導了洋務運動,率領國人向西方學習技術,而後又組建了北洋水師,致力於推動清朝的崛起。

可惜李鴻章生不逢時,清朝自詡天朝大國,封閉而不思進取,到了晚清時期朝政更是腐敗不堪。當權者的不作為,是沒辦法通過一個大臣的努力就能改變的。在慈禧太后的旨意下,他奉命與列強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背上喪權辱國的千古罵名。

但其實李鴻章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在軍事上的能力也是一時無人能與之匹敵。在19世紀90年代,李鴻章曾經為了給清朝軍隊加強武器和裝備,親自前往德國進行實地考察,在這裡他第一次見到了威名遠揚的馬克沁機槍。它和一般的槍枝造型不同,不僅體積較大,而且是支架在地上進行射擊的,這馬上引起了李鴻章的注意。

這款機槍由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83年製造。他是一名槍械類設計師,為了立足於發明設計界,他一直想設計出一款實用而威猛的新式武器。這款馬克沁機槍就是這樣一種產物,它不僅射速快,更是能一次性裝滿333發子彈。因投入到一戰中使用,威力巨大而被全世界熟知。

在索姆河戰役中,德軍使用馬克沁機槍作戰,曾經創造出一天擊殺6萬名英軍的記錄,這讓它被稱之為「黑寡婦製造者」。李鴻章考察時,這把槍剛問世不到十年,能夠使用它的國家軍隊並不多,如果能率先為清軍配備上這樣的威猛槍枝,對於清朝加強軍事作戰實力是大有裨益的。

李鴻章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他要求德方用這把槍進行實地演示,對方一聽聞覺得他可能會代表清朝進行大批購入,於是馬上給一把槍上膛了子彈,對著前方的木靶進行射擊。李鴻章只見這把槍的射速很快,在十幾秒之內一塊完好的木靶被打成稀爛,身後同行的幾位清朝大臣紛紛拍手叫好,李鴻章卻陷入了沉思。

隨後,他向德方代表問道:「這種槍一分鐘能打出多少枚子彈?」對方驕傲地回答:「它的射速非常快,平均每分鐘打出500-600發子彈。」聞言李鴻章嘆了口氣,低聲說道:「這個射速的確厲害,但是子彈消耗量太大了,大清國無力承擔。」

說完這句話,原本歡呼雀躍的那幾位大臣也紛紛啞口無言。最終李鴻章還是沒有購入馬克沁機槍,他戀戀不捨地看了它幾眼,帶著隨行的人離開了。泱泱大國,一邊是為軍隊配備新式武器的彈藥錢都拿不出,另一邊是皇宮內奢侈成風,歌舞昇平,實在是讓人唏噓。

相關焦點

  • 1888年清朝就能仿造馬克沁機槍,前景無限,為何沒有大批量製造?
    我們先看看看馬克沁重機槍是什麼梗?一、什麼是馬克沁機槍?首先我們要明白馬克沁機槍是人類劃時代的發明,意義不亞於火藥和步槍的發明。他是英籍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在1883年發明,1884年獲得專利的產品。它的射速簡直是神速度,每分鐘射速500發左右。
  • 馬克沁機槍的誕生,竟與發明者遭人排擠有關,千萬不能欺負老實人
    很多人都知道馬克沁機槍是由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爵士所發明的,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種超級大殺器的出現,居然跟愛迪生還有一定的關聯。先說件有趣的事情,馬可沁爵士除了發明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馬克沁機槍之外,還打造出跟機槍風馬牛不相及的兩樣產物——自動滅火器,兒童遊樂場。要知道超級大殺器馬克沁機槍的出現並非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馬克沁爵士當時根本沒有想過製造殺人武器,他一心一意研究可以幫助人類的工具——照明燈和滅火器。
  • 馬克沁機槍為何被稱為「寡婦製造者」? 幾乎殺盡整整歐洲一代人
    發明於1884年的馬克沁機槍,有很多著名的外號。其中一個外號叫「寡婦製造者」。這是因為,在馬克沁機槍成為戰場霸主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克沁機槍以其巨大的殺傷能力,讓成千上萬士兵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從而產生了大量寡婦。
  • 機槍種類全科普,從馬克沁到IAR,各類機槍的名稱定義
    首先來說,機槍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在特定環境下起到自己應有的作用,而不是一定把自己去套死某個名稱。而且各個國家或對機槍的應用理解方式也不同,我們只能最大客觀的去看待機槍們。我們從機槍之初的重機槍開始說起,真正意義上第一挺機槍就是用火藥燃氣動力完成自動裝填的馬克沁。
  • 24式重機槍:令日軍聞風喪膽的死神鐮刀,馬克沁最優秀型號之一!
    1934年正值中德合作期,金陵兵工廠意外得到了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的圖紙,這讓設計師興奮不已,隨即就開始以這支機槍為藍本,於次年設計出了自己的重機槍,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24式重機槍。24式重機槍,該槍是水冷式槍型,是仿照德國馬克沁80事而來的,但是卻是所有馬克沁重機槍裡面性能最好的一款,這樣足以見國人的匠心之力,二戰時期該款重機槍也是讓日本鬼子聞風喪膽,日軍稱之為「死神鐮刀」!那麼日本92式重機槍和中國民24式重機槍,割草機對死神鐮刀!到底誰更強大?
  • 曾國藩問李鴻章:你怎麼同洋人打交道 李鴻章如何回答
    二接替曾國藩繼續處理「天津教案」的人,正是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曾國藩在與李鴻章辦理交接時,問:「你準備如何與洋人交涉?」李鴻章回答:「我與洋人打交道,不管什麼只同他打『痞子腔』。」「痞子腔」是李鴻章的家鄉話,意思是流氓腔。李鴻章想通過耍流氓無賴的方式來跟洋人打交道。
  • 李鴻章第一次看到外國摩天大樓,誇讚完後說了一句話,讓人心酸
    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晚清時期,就算官宦貴族也只能住在「庭院深深深幾許」的低層院落裡,大家沒有機會看到高聳入雲的摩天樓。不過李鴻章是個例外。李鴻章是一個談到近代史就繞不開的名字,我們從歷史教科書上了解得最多的關於他的內容,就是李鴻章如何代表清廷去籤訂各式條約。客觀來說,李鴻章一生算得上有過也有功,19世紀70年代時,李鴻章出任了直隸總督。
  • 李鴻章訪問美國,在紐約首次看到高樓大廈,說了一番令人心酸的話
    1896年2月,李鴻章借參加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順道訪問了歐美等國。這是李鴻章生平最後一次出國訪問,歷時6個多月,橫跨三個月,行程9萬多裡。當年8月28日,李鴻章乘船抵達紐約港,紐約萬人空巷。為了迎接李鴻章一行,總統克利夫蘭直接取消了度假,而紐約各地更是懸掛大清黃龍旗。
  • 李鴻章初次訪美,看到高樓大廈沒有驚訝,而是說了句話,讓人心酸
    但到了美國後,李鴻章卻深感自己就像莊子口中的「朝菌」、「蟪蛄」。早晨生長的菌不到晚上便死去,所以它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黑夜、黎明;寒蟬只活短短兩個季節,所以不知道這世上還有春天和秋天;而他李鴻章在清朝當了大半輩子的裱糊匠,遊歷歐美之後,才明白清朝到底已經落後到了什麼地步!
  • 它是日本最有名重機槍勝過馬克沁?盟軍給起了個外號叫啄木鳥
    92式重機槍在中日戰爭第一次投入戰鬥,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日本陸軍的制式機槍活躍在各條戰線上。其優點是命中率高。在中日戰爭中,中國繳獲了大量的92式重機槍,並反過來用來打擊日本鬼子。92式重機槍優點是採用光學瞄準,命中率高;握把摺疊,容易機動;使用槍口消焰器。
  • 100年前,李鴻章第一次在美國看到高樓大廈後,說的話讓人心酸
    清末期,中國面臨著「三千年一大變」,如果把清政府比作一艘大船,那時候的士已經處於海上風暴的中心,急需有能力的人出來改變困境。在此背景下,李鴻章、曾國藩等眾多名臣紛紛出謀劃策,為帝國出謀劃策,同時也在思考國家的未來。
  • 戰神馬克沁重機槍五大著名型號,中國仿製的型號質量極其精湛!
    自1884年第一挺馬克沁機槍問世以後,出現了許多不同類型的馬克沁機槍,大的小的都有,大的是需要兩馬克沁機槍個人抬著行軍的重機槍,小的有一隻手就能拎起來的輕型機槍。馬克沁重機槍如此多的改進和仿製型號,其使用國家之多,服役時間之長,在現代槍械歷史上也是比較罕見的。
  • 大師故事 | 小馬克沁與他發明的消音器
    每天一篇戰術&槍械知識乾貨7*24小時,不間斷的戰術大圖右側的希蘭姆·珀西·馬克沁(Hiram Percy Maxim)用他的M15消音器射擊春田步槍機槍發明者海勒姆·馬克沁的兒子——希蘭姆·珀西·馬克沁,是以他的消音器而聞名的。
  • 武器進化知識科普:最早的機槍
    (排放槍)而不是Machine Gun,這也是關於「機槍」這一概念一部分爭議起源的原因。這一部分可能來自當時人們觀念的落後,另一方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種武器實在太笨重了,據說重達2000英鎊(900多公斤,一個短噸),相當於加特林機槍、馬克沁機槍的5到10倍,可想而知這樣的武器如果拿到軍隊去使用,是多麼大的負擔。
  • 二戰時英國的主力機槍:維克斯機槍加9碼彈鏈,所向無敵
    「劉易斯」機槍劉易斯機槍,是由美國陸軍上校劉易斯完成研發,由英國伯明罕武器公司生產的機槍。該槍在1914年開始裝備英軍,不過最初是搭載在飛機上使用的。1915年起,英國軍隊將「劉易斯」作為制式輕機槍,它以較輕的重量、較高的射速、低廉的價格、可靠的動作被很多國家認同,成為軍隊的制式武器。 劉易斯機槍外形非常獨特,首先槍身上有一個大的彈盤,通常有47發或者97發兩種;其次槍管外有又粗又大的圓柱形散熱套管,初看之下以為是炮管呢。
  • 被遺忘的捷克重機槍,比馬克沁還好用,卻被MG42無情擠兌
    但除了ZB-26輕機槍,很多人卻已經記不起了另外一款捷克生產的重機槍,這就是:ZB-37型氣冷重機槍,這在二戰時期也是一件經典武器。 並採用金屬彈鏈供彈,彈鏈直接由槍機連杆帶動,這比其他機槍的進彈系統可靠,其附送的上彈器祇要轉一圈扳手可同時上兩發子彈,射速可調為450發/分鐘、550發/分鐘和700發/分鐘,這種設計也是非常人性化的。
  • 李鴻章訪美時,第一次乘坐電梯鬧笑話,怪不得梁啓超說他沒見識
    比如在論述李鴻章一生最大的失敗——經營半生的北洋水師在甲午大戰全軍覆沒時,梁啓超這樣說:西方報紙評論說:「日本並不是和中國戰鬥,實際上是和李鴻章一個人在戰鬥。」這種言語雖然說得有些過分,而實際情況差不多也就是這樣。沒看見各個省份的那些封疆大臣,只知道固守著自己的範圍,好像這些事就只是直隸、滿洲的私事而已,這裡面有出一分錢,派一個兵進行援助的嗎?
  • 16歲小德軍成俘虜,被問想怎麼死,他滿臉淚水說4個字,無比心酸
    戰爭就是一臺巨大的絞肉機,無數的生靈被它攪得粉碎,血肉磨糊,這也是戰爭帶給人類最直觀,也是最純粹的感受了!但是作為戰爭當中的參戰軍人,有人認為他們是沒有錯的,他們只是國家錯誤的承擔者,這樣來看這句話其實也是正確的,他們也不想打仗,更不想死,尤其是對於那些十多歲就被迫上戰場的孩子而言,他們又做錯了什麼呢?所以,這裡我們來講一位年僅16歲的德國軍人被美國所俘獲了,當問到他想要怎麼死的時候,結果他卻說了4個字,讓人感到無比心酸的故事。
  • 雷頤:北洋大臣李鴻章答外國記者問
    然而由於組織不周,在莫斯科霍登廣場舉行的群眾遊藝會由於來人過多,混亂不堪,發生嚴重擁擠,造成近二千人死亡,史稱「霍登慘案」。當時的俄國總理大臣維特伯爵回憶說,李鴻章見到他後,仔細向他打聽有關消息,並問維特:「是否準備把這一不幸事件的全部詳情稟奏皇上?」維特回答說:「當然要稟奏,而且我相信在這一慘禍發生後已經立即稟奏了。」哪知李鴻章聽後竟連連搖頭對維特說:「唉,你們這些當大臣的沒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