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李鴻章這個人,可能有人會對他讚賞有加,覺得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家和外交家,也可能有人會對他破口大罵,認為他是一個賣國求榮的人,是近代那段屈辱歷史中的一個代表人物。
李鴻章生於1823年,他從小聰慧過人,在24歲時就高中進士,隨後入京當官。他的一生在整個清朝歷史上都是不可複製的,其成就主要在於領導了洋務運動,率領國人向西方學習技術,而後又組建了北洋水師,致力於推動清朝的崛起。
可惜李鴻章生不逢時,清朝自詡天朝大國,封閉而不思進取,到了晚清時期朝政更是腐敗不堪。當權者的不作為,是沒辦法通過一個大臣的努力就能改變的。在慈禧太后的旨意下,他奉命與列強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背上喪權辱國的千古罵名。
但其實李鴻章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他在軍事上的能力也是一時無人能與之匹敵。在19世紀90年代,李鴻章曾經為了給清朝軍隊加強武器和裝備,親自前往德國進行實地考察,在這裡他第一次見到了威名遠揚的馬克沁機槍。它和一般的槍枝造型不同,不僅體積較大,而且是支架在地上進行射擊的,這馬上引起了李鴻章的注意。
這款機槍由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83年製造。他是一名槍械類設計師,為了立足於發明設計界,他一直想設計出一款實用而威猛的新式武器。這款馬克沁機槍就是這樣一種產物,它不僅射速快,更是能一次性裝滿333發子彈。因投入到一戰中使用,威力巨大而被全世界熟知。
在索姆河戰役中,德軍使用馬克沁機槍作戰,曾經創造出一天擊殺6萬名英軍的記錄,這讓它被稱之為「黑寡婦製造者」。李鴻章考察時,這把槍剛問世不到十年,能夠使用它的國家軍隊並不多,如果能率先為清軍配備上這樣的威猛槍枝,對於清朝加強軍事作戰實力是大有裨益的。
李鴻章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他要求德方用這把槍進行實地演示,對方一聽聞覺得他可能會代表清朝進行大批購入,於是馬上給一把槍上膛了子彈,對著前方的木靶進行射擊。李鴻章只見這把槍的射速很快,在十幾秒之內一塊完好的木靶被打成稀爛,身後同行的幾位清朝大臣紛紛拍手叫好,李鴻章卻陷入了沉思。
隨後,他向德方代表問道:「這種槍一分鐘能打出多少枚子彈?」對方驕傲地回答:「它的射速非常快,平均每分鐘打出500-600發子彈。」聞言李鴻章嘆了口氣,低聲說道:「這個射速的確厲害,但是子彈消耗量太大了,大清國無力承擔。」
說完這句話,原本歡呼雀躍的那幾位大臣也紛紛啞口無言。最終李鴻章還是沒有購入馬克沁機槍,他戀戀不捨地看了它幾眼,帶著隨行的人離開了。泱泱大國,一邊是為軍隊配備新式武器的彈藥錢都拿不出,另一邊是皇宮內奢侈成風,歌舞昇平,實在是讓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