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問李鴻章:你怎麼同洋人打交道 李鴻章如何回答

2021-01-08 百家號

如果問:晚清官員,最怕的一件事是什麼?答案一定是:與洋人打交道。

絕大多數晚清官員不懂外語,不諳國際形勢,不知道國際公法,在和洋人打交道時難免左支右絀、進退失據。長期以往,便形成了「畏洋如虎」的心態。

就連大家熟知的晚清重臣曾國藩,也極度缺乏與洋人打交道的經驗。1870年,曾國藩奉命處理「天津教案」時,在洋人面前過於軟弱,一味追求息事寧人,甚至不惜犧牲國人利益,導致朝廷人士和民眾輿論都很不滿。

於是,在一片「賣國賊」罵聲中,曾國藩黯然離任直隸總督,回任兩江總督。

接替曾國藩繼續處理「天津教案」的人,正是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

曾國藩在與李鴻章辦理交接時,問:「你準備如何與洋人交涉?」

李鴻章回答:「我與洋人打交道,不管什麼只同他打『痞子腔』。」「痞子腔」是李鴻章的家鄉話,意思是流氓腔。李鴻章想通過耍流氓無賴的方式來跟洋人打交道。

曾國藩是熟讀聖賢書的士大夫,他聽了此言,很長時間才說:「痞子腔,痞子腔,我不知道怎麼打法,你給我詳細講講。」

李鴻章何等聰明的人,他立即看出老師不高興了,便連忙說:「學生信口胡說,錯了,還請老師指教。」

曾國藩看著李鴻章,認真地說:「依我來看,跟洋人打交道還得用一個『誠』字。與其虛強造作,不如老老實實,推誠相見,想來比『痞子腔』總靠得住一些,」

李鴻章還能說啥,只能是唯唯諾諾,點頭稱是。

當然,曾國藩對自己學生的為人處世,知道得一清二楚。自己這番話,算是白說了。李鴻章壓根聽不到心裡去。

李鴻章從來就不是一個講究「誠信」的人。

1860年秋天,曾國藩決定將湘軍大本營駐紮在安徽祁門。李鴻章認為此舉不妥,與曾國藩發生嚴重分歧。再加上曾國藩彈劾守城不力、推卸責任的部將李元度,引起了李鴻章的不滿。李鴻章對曾國藩很失望,竟然憤而離營。直到曾國藩屈尊再三召請,李鴻章才於次年歸隊。

李鴻章連自己的恩師都說翻臉就翻臉,遑論洋人?

對于洋人,李鴻章還真是有一套「妙計」。

1860年,美國人華爾受清朝官員委派,組成一支洋槍隊,幫助清軍圍剿太平軍。華爾戰死後,另一個美國人白齊文成為這支洋槍隊的新首領。白齊文的軍事指揮能力不比華爾差。在白齊文的帶領下,洋槍隊佔領了嘉定,並在青浦白鶴港、三江口一帶大敗太平軍。

不過,白齊文有一個缺點:脾氣暴躁。

那時候,由於清朝財政很困難,經常拖欠軍餉,洋槍隊也被拖欠了一筆軍餉。拖欠軍餉對於清朝軍隊來說,是家常便飯,但白齊文認為不可接受。他不停向松江道臺楊坊索要拖欠的軍餉,還打了楊坊一頓。後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唆使手下公開搶掠庫銀,席捲走了4萬兩白銀。

李鴻章時任江蘇巡撫,白齊文在他的地盤上胡作非為,他是怎麼做的呢?李鴻章沒有一味容忍白齊文,而是果斷奏請朝廷,撤掉了白齊文的職務,還懸賞五萬兩白銀通緝他。隨後,李鴻章又與英國方面多次進行交涉,商定改由英國人戈登統帶洋槍隊。

事實證明,李鴻章的選擇是正確的。戈登治軍嚴厲,作戰勇猛,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這是李鴻章第一次與洋人正式打交道。

李鴻章與戈登關係很不錯,他們配合作戰,聯繫很多。戈登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向李鴻章介紹了許多西方的情況,讓李鴻章這個從來沒有去過西方的人,開了一回眼界。戈登還在軍事、政治等方面給李鴻章提了許多建議。

不過,在需要的時候,李鴻章不怕得罪戈登,甚至敢戲耍他。

那是1863年的事情了。當年,李鴻章率領淮軍,在戈登洋槍隊的配合下,接連攻克了太倉、崑山、江陰、無錫等城池,直逼太平軍堅守的蘇州。太平軍在蘇州苦心經營了3年之久,防守極為嚴密。淮軍和洋槍隊兵臨城下,猛攻了許久,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依然沒能拿下蘇州。

這時,蘇州守軍郜永寬等人透露出投降的想法。戈登建議李鴻章採取招降的辦法,以便兵不血刃地拿下蘇州。李鴻章同意了,並派太平天國降將程學啟前往談判。可是,郜永寬等人信不過李鴻章,非得要戈登作為擔保人,確保他們的安全。於是,在戈登的作保下,郜永寬等人殺掉慕王譚紹光,向李鴻章獻城投降。

然而,李鴻章對於郜永寬等人投降的誠意一直將信將疑,為防止發生變故,李鴻章設計殺掉了以郜永寬為首的八降將,並殺掉了已經放下武器的太平軍降軍。

這就是著名的李鴻章蘇州殺降事件。戈登聞訊後,大發雷霆。李鴻章此舉不但背信棄義,還將他置於違背誠信的地步,相當不厚道。戈登怒氣衝衝地提槍去找李鴻章,要一個「說法」。李鴻章自知理虧,不敢見他,躲了起來。

後來,李鴻章找到英國人赫德,由他出面斡旋,才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

囉囉嗦嗦這麼多,那麼李鴻章又是如何解決「天津教案」的呢?

其實,李鴻章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好辦法。他接手此案後,並沒有按照法國人的要求,把精力花在追查真兇上,而是靜觀其變。當他得知法國在普法戰爭中遭到慘敗後,心裡有了底。接著,李鴻章請俄國人參與斡旋,與法國人進行談判,將原來判處死刑的20人改為16人,其餘4 人改為死刑改為緩刑,其餘不變。

難道真的殺掉那些與法國人抗爭的民眾嗎?並沒有。李鴻章花了一大筆錢,動員監獄裡16名死囚主動站出來冒名頂替,「為國殉難」。法國人不知內情,被這些「小動作」唬住了。此事就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李鴻章用曾國藩看不起的「痞子腔」,贏得一個朝廷、民眾、列強皆大歡喜結局。高,實在是高!

【參考資料:《清史稿》《燃燒的黃龍旗》《曾國藩與天津教案:謠言導致的大災難》等】

相關焦點

  • 李鴻章喜歡睡懶覺,曾國藩說了一句話,嚇得李鴻章再也不敢睡懶覺
    李鴻章喜歡睡懶覺,曾國藩說了一句話,嚇得李鴻章再也不敢睡懶覺一提到李鴻章,除了他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領導洋務運動之外,你對他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小編講一個李鴻章年輕時候的故事。李鴻章喜歡睡懶覺,曾國藩說了一句話,嚇得李鴻章再也不敢睡懶覺。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當年和曾國藩一起參加鄉試,後來他們兩個又一起從江南考中進士,他們兩個同時考中進士就意味著要同朝為官,有著共同的聯繫和參照。相比較曾國藩的十年七遷,李文安還是望塵莫及。
  • 李鴻章因貪睡遲到,曾國藩說一字,嚇出李鴻章一身冷汗,再不貪睡
    他在考中舉人以後,就住進了曾國藩在北京的住所,由曾國藩教授學習,並且在次年正式拜曾國藩為師。 曾國藩在當時是朝廷有名的大紅人,李鴻章是怎麼跟他攀上關係的呢?因為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讀書很晚,以至於到37歲才考中進士,同年考中進士的人中就有27歲的曾國藩。古時候一起考中進士,是一種很大的「天然感情」,相當於現代人所說的「一起同過窗」,古人稱之為「同年」。
  •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論貢獻,誰排第一位?
    一是曾,左,李,張,即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二是曾,左,胡,彭,即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我們以第一種說法為準。那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論貢獻,究竟誰該排名第一?如果讓清廷官方排,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是漢人,但都忠於清廷,忠誠度而言,四人沒有差別。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是大學士,正一品高官。但如果讓清廷官方排名,曾國藩肯定位列第一。
  • 當曾國藩的門徒,又當李鴻章的心腹,吳汝綸為何惹得日本人大笑?
    在他過往寫給程曦之的信中,曾以「往時居曾相幕中,最折磨人」一句,感懷過往師從曾國藩治學做事的情景,並以「渠在曾幕可雲沉埋,若李幕則名利皆有獲矣」之言,簡短概括曾國藩、李鴻章幕內風氣之不同。「沉埋」於曾幕的吳汝綸,除了在文才、學識方面備受曾國藩賞識外,也奠定了其日後於仕途、學界間主要的人脈基礎。
  • 曾國藩的兩江總督與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哪個權力更大?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李鴻章的直隸總督與曾國藩的兩江總督,誰更勝一籌。鹹豐十年,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除了管轄地方,還兼任了都察院左都御史銜,以及監理兩淮鹽政還要掌管通商事務,一切如常。但慈禧太后上臺就給他升了職,讓他擔任欽差大臣,這可謂是有了朝廷賦予的全權。
  • 李鴻章的成長軌跡,離不開導師曾國藩的敦敦教誨
    導讀:李鴻章的成長軌跡,離不開導師曾國藩的敦敦教誨李鴻章的成長軌跡中,離不開一個人,就是他的導師曾國藩。曾國藩看人看的很準,他知道李鴻章是會為了目標奮鬥的人,於是有意的提攜教導他。李鴻章的特點是「才大心細」,才華出眾,所以當他在鹹豐八年(1858)來到曾國藩的幕府,曾國藩就讓他負責起草奏摺和批牘。有了他,曾國藩就輕鬆多了,甚至已經離不開他了。後來李鴻章因為妻子去世暫時離開,曾國藩長達一個月沒有給朝廷上奏摺,用他自己的話說,「公事廢革」,連著寫了很多封信,督促李鴻章返回。
  • 李鴻章和曾國藩誰對中國的影響更大一些
    李鴻章和曾國藩相比,到底誰對中國的影響更大一些呢?很顯然,李鴻章更勝一籌,只是這種影響負面因素比較大。很多人都覺得曾國藩和李鴻章相比,是一個完全沒有懸念的比較。即便不是天壤之間的差別,也是判若雲泥,曾國藩完勝。從歷史來看,兩人分別是忠臣和姦臣的模樣。
  • 李鴻章調任上海,如何降服地頭蛇?曾國藩教他的這招堪稱官場典範
    因此,也有人將曾國藩推崇為「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的家書,以及相人之術《冰鑑》,至今仍有人在研讀。而作為曾國藩的「弟子」,李鴻章也從曾國藩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李鴻章調任上海,擺平上海地頭蛇的故事。
  • 曾國藩給弟弟曾國荃一個肥差,弟弟不幹,李鴻章替補,成就了晚清中興...
    眾所周知,晚清有四大中興名臣,分別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我們不難發現,曾、左、李三位都是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中立下不世之功的,只有張之洞後來居上,以清議和辦洋務出名。曾國荃畫像。九弟鬼迷心竅,曾國藩也沒辦法,又找湘軍宿將陳士傑出山,但是陳也脫不開身。這時,曾國藩才想到自己手下鬱郁不得志的李鴻章,雖然二人關係有點冷淡,也只好讓他擔此大任。
  • 李鴻章麾下最強猛將,曾被曾國藩稱讚,成為臺灣省第一任巡撫
    這兩支新成立的軍隊,一個出自曾國藩,一個出自李鴻章,二人都是當時的重臣,國之棟梁。而李鴻章的淮軍在各種裝備上更勝老師的湘軍。淮軍發展到鼎盛時期,軍中底層軍官逐漸得到高升。有個悍將,給李鴻章送禮才送二斤掛麵和方糕,但卻被李鴻章和曾國藩料定:準能成大事。這個摳門的武將就是劉銘傳,他還有個綽號叫劉麻子。
  • 年輕時的李鴻章桀驁不馴,譏諷恩師曾國藩,後來才想明白
    在很多人的眼中,李鴻章和曾國藩應該是非常和諧的師生關係,這兩人不僅在事業上有所羈絆,同時李鴻章還繼承了曾國藩的遺產,而就是這樣一對看似親密無間的師徒,其實在年輕的時候,李鴻章也曾對曾國藩出言不遜。在曾國藩家人的回憶當中,李鴻章晚年的時候會經常提起曾國藩,而且非常的尊敬他稱為我的老師,眼睛裡也是充滿了崇拜的目光。但是在李鴻章年輕的時候,對於曾國藩卻顯得有些不屑一顧。雖然是他門下的門徒,但是對於李鴻章來說,他自詡才華橫溢,因此也有些許的目無尊長。
  •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四人,誰的官職最高,諡號最尊?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這四位漢族大臣都是清末「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股肱之臣。可以這麼說,若沒有他們的存在,清朝定然會提前亡國。論爵位,以生前爵位而定,曾國藩當為第一。若要以死後追封而定,曾國藩、李鴻章同為第一。清代,賜給異姓功臣最高爵位就是公爵,其次是侯爵,再次是伯爵,而後公侯伯爵又分三等,一等最高,二等次之,三等最次。
  • 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這3位晚清名臣,誰的官職最高
    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是晚清的3位名臣,他們在晚清的舞臺上,都扮演了重要作用,他們3人在一生中,皆擔任過很多重要的官職,那麼他們3人,誰擔任過的官職最高?
  • 李鴻章初到上海,如何打壓地頭蛇?曾國藩教他一招,堪稱官場經典
    李鴻章毛遂自薦,在眾人中喊了一聲「我來!」,倘若沒有膽量,不冒風險又怎能有封侯拜相的機會呢?事不宜遲,確定人選以後必須整頓出發。李鴻章是曾國藩一手栽培的學生,臨走時,曾國潘給了李鴻章一招謀略:先團結吳煦共同擊退太平軍,接著藉助擊退太平軍的餘威和自己未來江蘇巡撫的身份剷除地頭蛇吳煦,來個一箭雙鵰,永絕後患。
  • 為何李鴻章發誓永不去日本?李鴻章:不僅受辱還差點送命
    李鴻章算得上是清末第一名臣了,他出生於官宦之家,後又拜入曾國藩門下,可以說是前途一片光明;後來因太平天國起義,朝廷無力鎮壓,無奈之下,只得組織地方鄉勇,讓其自行抵抗太平軍的入侵,有沒有覺得這形式和東漢末年極為類似?而李鴻章的恩師曾國藩就是其中一支鄉勇的創建者。
  • 湘軍創立者曾國藩和淮軍創立者李鴻章,誰對晚清的功勞更大?
    曾國藩照片二、淮軍創立者李鴻章功勞李鴻章的淮軍創立,其實也離不開曾國藩,當時就是太平軍攻打上海,向曾國藩求救,而後曾國藩讓李鴻章去上海支援。李鴻章是安徽人,所以很快就召集了安徽的一些團練組成了淮軍,當時曾國藩擔心新建立的淮軍太弱小,戰鬥力怕不足,還劃撥了很多好幾個營的湘軍給李鴻章。其中還有曾國藩送給李鴻章的「贈嫁之資」兩個親兵營,一下子淮軍就有了14個營。
  • 雷頤:北洋大臣李鴻章答外國記者問
    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李鴻章向俾斯麥表示,他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是向其徵詢清朝如何改革、如何使清朝強大的意見。他甚至還說,自己的改革總是遇到來自朝廷的阻力,特向俾斯麥請教如何化解朝廷的阻力。俾斯麥回答說,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絕對不能反對朝廷,只有得到皇帝的支持,改革才能一馬平川,否則就寸步難行。皇帝擁有最高權力,臣子只能向皇帝傳達意見和建議,違背皇帝的意志就意味著給自己設置最高障礙。
  • 李鴻章出訪美國時,第一次看到高樓大廈,說的話令中國人感到心酸
    他們努力挽留處在風雨飄搖中晚清,李鴻章於1840年,17歲的他考上秀才,那一年他的父親對他寄予非常高的厚望,但那年的會試,李鴻章卻落榜了,父親便想到將他送到曾國藩門下。讓李鴻章向曾國藩學習許多實用的知識,在曾國藩的教導下,李鴻章慢慢地掌握了很多方面優秀的知識,當時,太平天國運動再次爆發,李鴻章投筆從戎,為了改變清朝的貧困狀況,他被迫與外國籤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因為國家太弱。
  • 李鴻章調任上海,如何鎮壓地頭蛇?曾國藩教高招,這才是為官之道
    在面對內部憂患時,李鴻章所處的官僚階級也就決定了他要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與利益,對內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從曾國藩手下一個小小的「年家子」,到影響一個時代的朝堂重臣,李鴻章的人生轉折在他受任江蘇巡撫平定上海就來臨了。恩師曾國藩所教給他的一招,有效打擊了上海當地的「地頭蛇」,堪稱為官典範,為李鴻章的官場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 大家丨公平地評價李鴻章,實非易事
    所以,當上海受到太平軍的威脅,需要派兵援助時,曾國藩就想到了李鴻章,稱他「才大心細,可獨當一面」。最初是讓他作為曾國荃的副手,以其所募淮軍補湘軍兵員之不足。然而,曾國荃卻另有打算。他一心要爭攻克「天京」的頭功,絕不肯帶兵到上海去。無論曾國藩怎麼催促,他都不為所動。萬般無奈的曾國藩,只好改變初衷,將李鴻章由「輔」變「主」,由「副」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