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是晚清的3位名臣,他們在晚清的舞臺上,都扮演了重要作用,他們3人在一生中,皆擔任過很多重要的官職,那麼他們3人,誰擔任過的官職最高?
一、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漢族,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是宗聖曾子的七十世孫。曾國藩出身於地主家庭,自幼聰明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曾國藩是道光十八年中的進士,入翰林院,做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從此開始了仕途之路。他做過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等。
1851年爆發的天平天國運動,給了曾國藩官場上崛起的良機。天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很快擁有數十萬人數之眾的軍隊,而清朝的八旗軍,早已腐敗墮落,失去了入關時期的雄風,擋不住太平軍。
危難關頭,曾國藩奉旨以鄉辦團練的身份組織人馬抗敵剿賊。這個時期,曾國藩組建了湘軍。在抗敵的過程中,湘軍逐漸成鎮壓天平天國運動的主力軍,人數達到了三十萬之眾。由於戰功較多,湘軍的組建者曾國藩和湘軍出身的官員,在大清官僚系統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清廷為了讓曾國藩更好地剿滅叛賊,給了他很大的實權,讓曾國藩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曾國藩還身兼欽差大臣、兩江總督等要職。1864年,曾國藩率領湘軍破了天平天國的天京後,他因功被朝廷加封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隨後,曾國藩又率兵追剿捻軍,以及主辦洋務等,被清廷授予體仁閣大學士,次年改授武英殿大學士。曾國藩和湘軍因為權勢太大,讓清廷不放心曾國藩,將他從兩江總督的位置上調任直隸總督。不過後來,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後,慈禧深感不安,又讓曾國藩回去做了兩江總督。
曾國藩最好官職是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和武英殿大學士。
二、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左宗棠雖然在20歲就中了舉人,但科舉之路頗為不順,多次會試中不第。不過後來,天平天國運動給了他出人頭地的良機。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左宗棠在郭嵩燾等人的勸說下,投入到湖南巡撫張亮基麾下,開始幫助朝廷剿滅太平軍。
左宗棠是個難得的軍事人才,在鎮壓天平軍的起義過程中,他的軍事才能很快體現了出來,並屢立戰功。1861年,太平軍攻破杭州後,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浙江巡撫,督辦軍務,剿滅叛賊。隨後兩年,左宗棠在中法混合軍"常捷軍"、中英混合軍"常安軍"、"定勝軍"的配合下,拿下了金華、紹興等地,因功升任閩浙總督。1864年,他攻陷杭州後,被清廷加太子少保銜。
1866年,左宗棠率兵進入陝甘地區,鎮壓捻軍起義等。不久後,沙俄趁我國內亂之際,侵佔了我國的伊犁等地區,左宗棠攜棺材率兵入僵,誓要收回沙俄侵佔去的國土。恰逢此時沙俄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剛結束不久,沙俄比較虛弱,他為了自身的利益,不願和清廷全面交惡,所以最終通過談判,雙方籤訂了《中俄伊犁條約》和《陸路通商章程》,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帶地方,在領事等問題上也收回一些利權,但清廷還是丟失了伊犁霍爾果斯河以西之領土。
左宗棠做過的官職,以及爵位是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二等恪靖侯。
三、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安徽省合肥人。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李鴻章曾在曾國藩門下受業,是曾國藩的門生。他是道光二十七年中的進士。中進士後,李鴻章只在翰林院做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同樣,太平天國起義的出現,給了李鴻章在仕途上快速提升的機會,讓他成長為了晚清政治舞臺上的一顆新星。
李鴻章開始以湘軍幕僚的身份,跟隨周天爵、李嘉端、呂賢基、福濟等人,和太平軍、捻軍作戰。後來為了對抗太平軍的需要,以及清廷也需要有人牽制湘軍,所以支持李鴻章組建了捻軍。平定太平軍叛亂後,曾國藩為了打消清廷的猜忌,解散了湘軍,而李鴻章將湘軍保留了下來。
李鴻章因為在剿滅叛賊中立有大功,被朝廷授予湖廣總督之職,後來又調任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也是晚清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之一,他組建了北洋水師等,但是大清的落後是全方面的,不是買些武器,組建幾支水師就能改變的,最終大清和列強的幾次交戰,全以大清慘敗而告終。李鴻章由於代表大清籤了很多的不平等條約,所以背負了惡名,遭人痛恨。
李鴻章做過的重要官職,以及爵位有東宮三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都做過總督,但清朝施行的三殿三閣制,順序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所以李鴻章的官職,高於曾國藩和左宗棠,不過曾國藩和左宗棠,生前都因為戰功被授予侯爵,李鴻章戰功少,只被授予伯爵,所以他的爵位不如曾國藩和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