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於1884年的馬克沁機槍,有很多著名的外號。
其中一個外號叫「寡婦製造者」。
這是因為,在馬克沁機槍成為戰場霸主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克沁機槍以其巨大的殺傷能力,讓成千上萬士兵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從而產生了大量寡婦。
在馬克沁機槍出現在戰場之前,大家使用的是非自動槍械。打一槍,換一顆子彈。我們在很多老電影中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
非自動槍械的缺點顯而易見。由於換子彈的速度,總是慢於子彈在空中飛行的速度。所以,不少士兵打完一顆子彈,還沒來得及換上另一顆子彈時,就莫名其妙地被擊斃了。
當然,這種非自動槍械恰好因此具備一個優點。畢竟,大伙兒都一顆一顆擊發子彈,就使得戰場的整體殺傷能力不太大,減少了戰場的血腥程度。
這一切,在美國工程師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的一次英國之行後得到了改變。1882年,馬克沁來到英國後,發現老式步槍在射擊時產生的後坐力將士兵肩膀撞得青一塊紫一塊,產生了一個構想:何不利用這種後坐力,來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了單管槍的自動連續射擊?
經過反覆試驗,1884年,馬克沁終於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射速達每分鐘600發以上的機槍。
人們稱之為馬克沁機槍。
毫無疑問,馬克沁機槍是一支革命性的槍枝。它不但改變了槍枝的射速,還根本上改變了戰爭形態。英文版《武器裝備百科全書》說:「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自從拿破崙時代起曾經使用過的戰術完全沒用了。」
因為,拿破崙時代非常流行的步兵線形衝擊,面對馬克沁機槍組成的火力網,無疑是送死——步兵的衝擊等於是送死。而且步兵越多,隊形越密集,越能體現馬克沁機槍的威力。
很快,馬克沁機槍就顯示出它巨大的威力。1884年,英國軍隊在南中非洲羅得西亞的一次戰鬥中,首次使用了馬克沁機槍。在這次戰鬥中,一支50餘人的英國部隊僅憑4挺馬克沁重機槍打退了5000多敵人的幾十次衝鋒,打死了3000多人。
馬克沁機槍一戰成名。
馬克沁機槍真正大顯身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馬克沁機槍成為交戰各國的主流配置。這極大地加大了戰爭的慘烈程度。在著名的索姆河戰役中,裝備了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的德軍,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軍,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
而在整個索姆河戰役141天時間裡,英法聯軍陣亡61.5萬人,德軍陣亡65萬人,這100多萬人大都是馬克沁機槍的冤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歐洲幾乎整整一代人喪命於馬克沁機關槍下。
由此,馬克沁機槍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殺人最多的槍械。
由於馬克沁機槍具備的巨大威力,人們逐步研發克制它的新型武器。在一戰後期和二戰時,坦克、飛機陸續出現在戰場。這些殺人利器的出現,加大了戰爭的殘酷與複雜性,使得更多人寶貴的生命消失於戰場。
地獄之門,就是因馬克沁機槍而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