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大家好,我很久沒來啦,最近的一篇開機日記,是一百多天前的了,當時寫的是開機43天後的體驗,是去年11月中旬的事了。
先做一個簡單回顧
開機43天的時候,我已經可以應付簡單的一對一交流了,劃重點——簡單——是類似於「今天天氣好嗎」這樣短小、容易猜到下文的句子,如果再長一點、複雜一點,那我就得繳「耳蝸」投降了。
那時候我聽到的聲音中「機械音效」蠻重的,這就導致我分辨不出男聲和女聲,聽歌體驗也不好。
所以整體上並不是很滿意,加上當時進步也慢,我乾脆就罷筆了。
如果要形容當時戴上耳蝸的聽力水平,我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達:
雙側耳蝸+雙側助聽器 = 雙側助聽器(發病前水平)
當時的我,大大的腦袋上一共戴上四個儀器,兩個耳蝸+兩個助聽器,才能達到發病前戴助聽器的水平。
這個結論不是我「想像」出來的。說起來也是誤打誤撞,有一天晚上我在做聽力訓練,怎麼練都不滿意,然後我突發奇想,既然說耳蝸高頻好、助聽器低頻好,那我兩種一起戴,能不能恰好補上?
說試就試,一試,我當時眼淚就湧出來了。
因為這一下,我曾經的聽覺記憶就回來了,我一下子發覺原來發病後,包括耳蝸剛開機這一個月,我的世界顏色全沒了,只剩下黑白兩色了,僅僅是因為喪失了細膩、豐富的聽覺體驗。
如果你也曾經覺得耳蝸沒達到期待,甚至不想再戴它了,千萬別,再給自己一點時間適應下,哪怕一個月,也是好的。
剛開始戴耳蝸,要經歷好幾段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要耐心,要等待。
現在的狀態,開機八個月
還是用公式來表達,我現在的水平是:
雙側耳蝸 ≈ 雙側助聽器
可以說很好、滿意,雖然不至於很滿意,但是現在的我已經開心很多,言行舉止也活潑了很多。
先用數據說話,貼一張我前幾天去醫院做的聽力測試圖:
(戴耳蝸狀態下)
之前我能聽到的是70分貝,現在看圖片,我可以聽到40分貝了,可以說是進步巨大。
我聽詞語的正確率也達到了60%,也就是說十個詞,我大約能聽清楚六個了。
至於句子正確率70%這個,不好做參考,因為聽的句子比較少,並且當時大約聽了十幾個句子,其中我能完整複述出來的只有四五句。
現在從細節和整體兩個方面,來說一下個人感受。
細節上:
1、對聲音的捕捉能力好太多!甚至比之前戴助聽器的時候還要好!
每天大約有好幾次,我能在毫無準備意識的情況下,聽清楚一個較短的句子。
比如買東西的時候,我低著頭付帳,能聽見售貨員說「要不要塑膠袋?」
還有拿外賣的時候,我隔著門縫能聽到外賣小哥說「給個好評噢!」
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可以捕捉聲音的時候,心裡還有些小激動,嘿嘿。
2、能聽清楚某個字的發音細節了。
這是前幾天去醫院測林氏六音(a、i、u、m、s、sh)時發現的。
第一次開機的時候我只能聽出來一個「a」,一個月後我能勉強分清s和sh,而現在我可以全部聽出來並且精準分辨。
比如i,我之前以為它是一段單調、平滑的聲音,但現在我聽得出來它裡面有好幾段的聲音變化。這個聽覺體驗,我暫時還沒法用文字表達出來,只能說當時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很美妙。
延伸到字詞上,我也有這樣的聽覺體驗。
比如我發現有很多字的發音,其實是我以前想像出來的,因為聽不到,所以附會了一些發音上去,但是實際上這個字的發音根本不是我以為的樣子。
這個發現很重要,給了我很大信心,它意味著我現在開始語訓的話,可以更輕鬆地建立聽覺記憶。我是語前聾,所以說「建立」;對語後聾的小夥伴來說,則是「喚起」。
整體上:
1、一對一交流順暢很多
我現在進行一對一交流還是會打岔,經常要求對方再講幾遍。但是,我對口型的依賴小了很多。
以前我聽不懂的時候,會讓對方再講一遍,同時努力看他口型;
但是現在,我讓對方再講一遍的時候,雖然也在看口型,但更多的是依賴「聽」,比如前幾天我跟一個同事說話,她說到「語言」這個詞,我聽不清,請她再重複一遍,我當時很努力地看口型,完全沒看懂,但是我的耳朵聽清楚了發音,於是我脫口而出「語言?」同事也笑著點了點頭。
看口型這事兒也得詳細說一下,最近好幾個人問我,能不能不看口型聽懂別人說話,我說不能。但實際上,我對口型的依賴性已經大幅度降低了。
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延遲」。
我之前聽人說話,都是先看口型,看懂了,再聯繫到聲音上,口型+聲音結合之後,我才能下判斷,噢,他說的是這個字。
步驟是這樣:
看口型→聽聲音→(在記憶庫裡)挑出口型與聲音匹配度最高的字→得出結論
這中間「聽」的作用不大,更依賴看口型。
所以我現在聽人說話,還是習慣先看口型,再搜索匹配。
但是有好幾次我發現這樣不適用了,就是因為「延遲」。
什麼意思?
就是我其實已經聽清楚了,但是我出於前20年的習慣,還是會命令大腦去解碼唇語,然後搜索、匹配字詞。
這會導致什麼現象?
第一反應:收到,馬上行動!
第二反應:愣住,大腦過一遍,我沒看清楚他嘴巴,要不要再看一遍?
第三反應:不對,剛剛聽清楚了,他說xxxx。
第四反應:真的是xxxx嗎?我之前老聽錯,這次對不對啊?
第五反應:對,沒錯,快去做吧!
這時候要是有個人在旁邊看到這一幕,他可能會在心裡嘀咕,「這人開始反應很快啊,怎麼現在跟智障似的?」
不過,你也懂的,這是大個好事兒。
聽力提高,對口型依賴度下降,反應速度也肯定會越來越快。
2、可以勉強應付小型會議/多人交流
其實蠻不想寫這一段,因為一想到開會,就會覺得累。開會真不是一般的累。努力跟上的話,還是能聽清楚一部分的,但是非常、非常耗費精神。累得要死,就不說了,偷個懶,這一段跳過。
3、聽歌體驗好太多,我的幸福源泉又回來了~
剛開機那陣子聽不了歌,特別難受,因為聲音很機械、很乾巴巴,一點「人」的感覺都沒有,現在則好多了。
開機八個月後的整體評價,0——10分,我給7分。
扣掉1分是因為一對一還是打岔。
再扣掉2分是因為小型會議/多人交流真的不行,太累了。
其他情況
針對一些經常看到的問題,給一個匯總回答:
1、植入體還疼不疼?
不疼了!
2、會耳鳴嗎?
不會,但是會腦鳴,一累就腦鳴,腦袋裡面嗡嗡嗡的,還有情緒起伏大,比如特別開心的時候,也會腦鳴,哈哈哈。
3、體外機能吸牢嗎?
我特地打薄了兩側頭髮,免得頭髮太多,體外機吸不住腦殼。但還是不太滿意,平時走路肯定沒問題,但是一跑起來就容易滑落。所以一定要用尼龍繩夾子夾住頭髮,加上一層保護網。
4、怎麼語訓的?
第一個,我不建議剛做完耳蝸,立馬就語訓,那個時候你大腦還沒適應耳蝸的電子聲,語訓起來可能進步會很慢,反而打擊到你。剛開始把自己放在聲音環境當中,多跟人交流比較好,等後面能聽懂耳蝸聲音、能聽出一些聲音細節的時候再語訓,事半功倍。
第二,語訓方式有很多,找自己最喜歡的,不用太刻意,有人用聽音樂的方式語訓,有人去康復學校語訓,像我自己喜歡古文,一開始就是用聲律啟蒙和唐詩宋詞來語訓的,當然並不建議大家這麼做,因為古文缺乏實用性,用日常對話、現代文來語訓是最好的。我是因為實在不喜歡語訓,才選的這個折中的法子。
第三,語訓時長也不是越長越好,千萬不要累著自己,也不用太著急,慢慢來就好了,相信耳蝸。我一開始還會練練,後面半年就沒練了,就是跟人說說話,完全野路子,也比較隨意,現在的情況我還是比較滿意的。
第四,語前聾和語後聾的康復狀況不一樣,如果你是語前,不要「只」找語後的小夥伴問經驗,容易被打擊到。我個人認為語前和語後存在著質變的差異,一個是一出生就聽不見,沒有建立過聽覺記憶,從來沒有調動過相關的神經、肌肉;另一個是聽到過幾個月或者幾年的聲音,相關的神經肌肉都用過,就算後來廢而不用,恢復起來也肯定比語前的更快。找準自己的定位、找好參考對象,這很重要。
今天就說到這裡了,如果大家有啥問題,可以留言問我,我看到就會回復。拜拜,大家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