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美鎮:整合資源 打造「慈善文化」景點

2020-12-16 騰訊大閩網

原標題:角美鎮:整合埔尾、楊厝兩村資源 打造「慈善文化」景點

今年以來,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政府按照福建省紀委建委開展「一地一品牌」廉政文化宣傳活動的部署要求,以「一鎮一孝廉」創建為抓手,通過挖掘孝廉人物典型事跡,打造孝廉文化產品,整合埔尾、楊厝兩個行政村,打造「慈善」文化景點,弘揚慈善文化。

目前,兩個村均在搜集祖先遺留的產物,彙編成冊,以傳後世。

打好慈善文化「組合拳」

懷揣著敢想、敢闖、敢拼的精神,漂洋過海,異國創業,在歷盡滄桑開創起一片海外新天地後,許多華僑仍然會選擇回到自己魂牽夢繞的故鄉,尋找自己的「根」。回鄉創辦慈善事業、修繕或是新建祖屋,便是落葉歸根的第一步。

「林氏義莊」「碧山樓」「新厝、舊厝古民居」「林氏家廟」「本源界」「節孝牌坊」等一大批至今保存完好的兼具閩南傳統特色和西式洋樓特點的古厝、古建築,不僅讓華僑們在故鄉有了落腳之處,也向後人述說著他們的精彩人生。

這些古厝不僅見證了前輩們勤勞而又智慧的傳奇一生,也在閩南文化與南洋文化匯融過程中,顯示出其獨特的多樣性,寫下了閩南地區海外交流與早期參與全球化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

據了解,角美鎮政府在開展「一鎮一孝廉」創建活動中,以挖掘、培育和弘揚孝廉文化為主題,結合移風易俗工作,以埔尾村和楊厝村為基地,充分利用兩村現有的宗祠家廟、古厝等場所作為載體,因地制宜,將收集到的本地古今孝廉人物事跡、家風家訓等進行整體設計,打造鄉村「慈善文化」景點,傳承慈善文化。

走在楊厝村村口,一個巨大的牌坊豎立在眼前,牌坊上書「吉德路」。牌坊下,便是一條寬闊的水泥村道。據楊厝村村委楊智輝介紹,這條村道之所以取名「吉德路」,是為了紀念華僑楊吉德先生,「楊吉德是南洋華僑,他在外經商賺了錢後,就回來給村子裡修路、修學校,幫村子裡做了很多善事,村裡人為了感謝他,所以將這條主村道命名為『吉德路』」。

楊吉德,僅僅是代表人物之一。楊厝村、埔尾村,無數在外經商的華僑,富裕之後沒有忘記自己的故鄉,回鄉大力發展慈善事業,他們也成為後輩們的「慈善典範」。楊厝村現任村支書楊偉強,每年都自掏腰包,幫助那些貧困的學生,資助他們上學。

角美鎮的各中小學校,也多次開展校外活動,以現有的「林氏義莊」等古厝為基地,大力弘揚慈善精神,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記者帶你逛古村︱︱這些古建築、古厝一道別樣的風景

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的埔尾村和楊厝村,都是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這兩個相鄰的村莊裡,文物古蹟遍布,人文景觀薈萃。除了媽祖廟、林氏祖祠、林魁水利功德碑等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更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林氏義莊。

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和古厝,在閩南實屬罕見,這些古文物,也吸引了不少專家學者前往考察,同時這些古文物也成了景點,吸引了各地遊客慕名前往探秘。

埔尾村文物點

林魁進士坊漳州現存最早的牌坊

埔尾村的「林魁進士坊」,位於埔尾村南大道上,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建,為進士林魁立。此坊比漳州市區臺灣路的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建造的「尚書探花坊」(為漳浦人林士章立)早百餘年,為目前發現的漳州保存年代最久遠的牌坊之一。牌坊為石仿木結構,坐東向西,四柱三間三樓,面闊7.3米,高4.5米。鬥拱橫梁,梁上疊屋頂,主間正中牌匾鐫刻「進士」兩字,橫梁鐫刻「大明弘治十五年壬戊科林魁」字,右側橫梁鐫刻「知府羅列、知縣姚鵬同立」字。該坊古樸典雅、造型簡潔,是典型的明中期牌坊。

白石林先生祠據傳為進士林魁故居

白石林先生祠,據傳為進士林魁故居,位於端本堂右前側,始建於明代,2001年重建,坐南向北,懸山頂磚木結構,前庭中院後堂、單進三開間,佔地17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平方米,祀明進士廣東參政白石先生林魁坐像。

據地方史料記載,林魁(公元1476~1544年),字廷元,號白石山人,龍溪縣二十九都白石社(埔尾村)人。林魁幼年家貧,然聰慧好學。明弘治十五年,27歲的林魁登進士第,歷官戶部主事、郎中,後任江蘇鎮江知府、山西按察司提學副使、雲南兵備道、廣東參政等官職,為官清廉,頗有政聲。致仕回鄉後,參與編纂嘉靖《龍溪縣誌》,著作有《白石稿》《歸田錄》等傳世。

古厝群清末華僑建的古民居群

十八堵埕林氏古民居群,位於埔尾村東南面,由清末林氏華僑建置,坐北向南,由四座二進三開間古大厝、帶東二座抱同字形護厝、西座配右護厝一列和厝前十八堵埕組成,共有房廳90多間,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村中還有林家順古大厝,位於埔尾村西部,由清末糖商林家順建置,坐西向東,懸山頂磚木結構,二進三開間古大厝抱同字形護厝,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850平方米。現無人居住,部分倒塌。

古廟媽祖廟為省級文保單位

村裡的崇德廟堂,村民都叫媽祖廟,坐北朝南,由前埕、前殿、過水廊道及主殿等組成,佔地面積1370平方米,建築面積412平方米,為省級文保單位。廟除供奉媽祖外,還供奉玉皇大帝、天上聖母、觀世音、如來佛等。廟裡保存古蟠龍石柱、石獅各一對,「日監在慈」「廣大圓滿」木匾二個,門牆石構件、石柱和石門聯三對、石柱聯四對、清光緒九年(1883)《重修崇德堂碑記》一通,堂前有鯉魚石勝景,廟前保存宋井一口。每年正月初八「佛公誕辰」,三月廿三「媽祖誕辰」,均舉行盛大慶祝活動。

鯉魚石在媽祖廟前河東端,有一群長10多米的天然巖石,呈兩條頭朝東鯉魚狀,故名「鯉魚石」,岸上3米處一粒直徑1米多圓石,俗謂「鯉魚吐珠」。兩條石鯉魚中間有一條橫向白色條紋,俗傳這是媽祖從海上抓來的兩條鯉魚精,這白線就像鐵鏈把鯉魚鎖在廟前河,只許向東吐珠,不讓它們作亂。能福蔭向東方討活的人,因而當地眾多海外宗親回鄉謁祖,都要去抱抱「寶珠」,沾得福氣。

古碑水利功德碑為市級文保單位

據記載,嘉靖年間,白石「官港」年久失修,港道淤滯,經常出現水災。告老還鄉的林魁,率鄉人向代巡稟報此事,由知縣鳩工重修。水利修繕後,「民感其德,為立功德碑」。該碑與「進士坊」相距50米,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立,被確定為市級文保單位。碑高3.5米,寬1.2米,碑鐫楷書「明大參白石林公重興官港水利功德碑」二行十六大字,碑石風化,碑文模糊難認。

碑文大概記述致仕的廣東參政林魁,率鄉人請準於省、縣後,主持修建官港的經過,其中碑文有「鑿石二十餘所,改橋二十餘座,潮行無阻,溉田二十餘裡,變鹽滷為膏腴,功德在於梓裡焉。各鄉士人因立此碑,以紀其事」的文字。

本源界有一段「不忘贈金之恩」的故事

現保留著「本源界」的界址碑刻,此宅是林平侯的出生地。

據了解,林平侯名安邦,號石譚。清乾隆四十七年 (1782年),林平侯16歲時,在淡水廳的新莊(今臺北縣的新莊市)米商鄭谷的店號做幫工。由於林平侯純樸、謹慎,又肯吃苦耐勞,鄭谷對他非常信任。過了數年,林平侯省吃儉用儲蓄了數百兩銀子,鄭谷又主動送他一千兩銀子,讓他自立門戶開店。

因為林平侯嫻熟書算,又諳生意門道,很快就賺了大錢。在鄭谷年老要返歸家鄉時,林平侯連本帶利要送還鄭谷當年贈金之恩,鄭谷堅持不接受。林平侯沒有辦法,就在芎蕉腳莊的地方買田地,以每年的歲收租息送給鄭谷。

楊厝村文物點

林氏義莊當時著名的慈善機構之一

林氏義莊位於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楊厝村過井社內,佔地面積4500多平方米,房屋99間,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頂,四合院構造,為當時著名的慈善機構之一。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白石保吉尚村居民林平侯在臺灣墾殖致富之後,關心家鄉宗人的疾苦,擇定吉尚村潭頭地方籌建林氏義莊。經過近二年營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成。義莊的整體結構系三座並排的具有閩南風格的兩進大厝,前面一片磚,後面建二層長樓一座,配合東西對向護厝,圍拱全莊。

這一所慈善事業建築物,在當時堪稱大規模的公益事業機構。抗日戰爭以前,逐年由臺灣運來大量稻穀和棉布,在這裡資助石美地區林姓宗族的貧乏族人,解除其生活上的困難。

「新厝、舊厝」華僑打拼的見證

楊在田(1848-1930)乳名知母,碧湖社(楊厝村)人。因家境清貧,幼年隻身渡洋,初在菲律賓當童工,後來創建「瑞隆興鐵業公司」,經苦心經營,業務興隆,他成為菲律賓巨富。

楊在田發跡後,除在僑居地捐資舉辦慈善事業外,他心懷祖國,熱愛家鄉,在漳州、龍海、南靖和鼓浪嶼等地創辦公益事業。1908年楊在田捐資在家鄉創辦私塾碧湖小學、龍虎堂。1912年,楊在田捐獻巨資在家鄉碧湖建「恩推以局」,在漳州市區設「大願堂」,在廈門鼓浪嶼辦醫館,在石角東(今角美)扶濟孤貧寡婦不計其數。

楊在田新厝位於碧湖小學東側,坐北朝南,硬山頂磚木結構。為一座二進三開古大厝,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後建花園約600平方米,是典型閩南風格古民居。建築有其單獨特色「一盤棋」造型,所以命名為棋盤大厝。

楊在田舊厝並列在「新厝」之東,棋盤大厝東側。硬山頂磚木結構,建造於清末期間,為一座二進大厝,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後建果樹花園面積約400平方米。

楊在田回鄉建造新厝舊厝二座大厝,具有閩南建築特色,見證了清末民國時期出洋打拼的愛國華僑回鄉遺留文化結晶的歷史,應得到保護。

碧湖小學旅菲宗親創辦

碧湖小學創辦於1908年,由旅菲宗親楊在田先生獨資設立,校址在楊厝社龍虎祠(今已拆除),校名定為碧湖小學,學生二十餘人。次年學生增加到六十人,兼收女生,増建校樓一座。1921年再辦女校一所,名白石女校,即現在楊厝基督教堂。

1924年,楊在田先生給兒子分家時提出將全部財產的十分之一作為學校基金,折合菲幣二萬元,將此基金存入瑞隆興鐵業公司。每年只許提取利息作碧湖小學經費,不足部分另籌並遺囑子孫各房人等不得動用。

養真樓有著一段革命印記

養真樓,當地人稱「番仔樓」,即是印尼華僑楊養成先生在南洋打拼十餘年後,積累了一筆財富,於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返鄉建造。

養真樓樓體為巴洛克式建築風格,二層磚木結構洋樓,坐南朝北,建築面積三百多平方米。

養真樓不僅述說著僑客的故事,也有著革命的印記。據老人講,養真樓剛建成不久,紅軍就借用來休整軍隊,進駐過一段時間,還在牆上留下了「工農紅軍萬歲!」等字樣。

碧山樓兼具閩南與西洋風情

碧山樓俗稱「烏樓」,仿巴洛克式建築,為旅菲華僑楊賀龍(字賀廩)於民國十年(1921)所建。

楊賀龍10歲時就出洋打拼,青壯年時就在菲律賓的楊厝社知名人士楊在田創辦的「瑞隆興鐵業公司」任職經理。為了返鄉之後有個落腳去處,僱人建了碧山樓,其使用鐵件、水泥等建築物均由海外營運回來承建。

碧山樓結構美觀大方,兼具閩南與西洋結合之特色,在古典樓群中格外顯眼。

紅樓人稱「小鼓浪嶼」

與碧山樓(烏樓)百米之遙坐落的是餘慶園(紅樓),1921年建造,仿羅馬券廊式,紅磚砌成,未抹灰,直接以磚體示人的清水外牆。

餘慶園由菲律賓華僑楊清月所建,因楊賀龍與楊清月是叔侄關係,當地人稱這兩座烏、紅樓建築為「叔侄樓」。

餘慶園總佔地面積約5畝,花園美觀大方,有一座六角涼亭、二個金魚池,並種上各種果樹和花草,人稱有小鼓浪嶼之美。(海峽導報)

相關焦點

  • 漳州臺商區角美鎮:建文化一條街 打造美麗埔尾
    埔尾村,位於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南部,它南隔九龍江北港,與紫泥鎮新洋等村相望,北靠龍爪、文峰山,是一座有著1500年歷史的古村。  據了解,埔尾村將修建進士文化一條街,將林魁進士牌坊、水利功德碑、孝節牌坊(以上三點均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等景點串聯起來。  「漳州第一牌坊」  28日上午,導報記者在埔尾村村支委林春興和村老年協會秘書長林長合的帶領下,走進了埔尾村。
  • 金山區人民政府印發《關於整合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若干...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委、辦、局,各區屬公司:  現將《關於整合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若干意見》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政府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金山區人民政府關於整合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若干意見     為進一步整合本區的文化資源,加快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充分體現金山的生機和活力,提高金山的綜合競爭力,特制定本意見。
  • 開發九峰文化資源 打造婺城旅遊精品
    開發九峰文化資源 打造婺城旅遊精品  ——以九峰文化助推婺城旅遊發展的思考  九峰山景區坐落在湯溪鎮境內,是國家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多年來,九峰山景區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如今,九峰山景區經營權已由金西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接管。
  • 大化整合區域景點 巧打特色品牌
    大化整合區域景點 巧打特色品牌     大化訊 大化瑤族自治縣樹立「大旅遊」觀念,對區域內景點進行重新規劃、改造、維修、整合,以文化為主線,以景點為載體,巧打特色品牌,形成了文化遊
  • 永春橫口鄉、一都鎮整合紅色文化資源 打造旅遊品牌
    如今,位置相鄰的橫口鄉、一都鎮積極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山鄉裡的紅色教育基地、紅色旅遊品牌,不僅傳承紅色精神,也推動當地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現狀 紅色資源推動旅遊發展紅色文化資源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為了更好地保存這段歷史、提高民生福祉,不讓紅色文化僅停留在口口相傳狀態,橫口鄉、一都鎮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針對轄區內的革命遺址進行保護開發,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業,探尋鄉村振興新路。
  • 陝西:旅遊攜手慈善打造陝西兒童探索博物館
    央廣網西安1月23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旅遊集團有限公司、陝西省慈善協會合作項目籤約儀式今天(1月23日)舉行,籤署了《絲綢之路風情城「陝西慈善醫院」項目合作協議書》和《陝西兒童探索博物館項目合作協議書》,標誌著雙方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共同推進陝西慈善醫療事業和兒童公益事業發展的宏願與決心
  • 著力打造湖南旅遊板塊新的增長極——推進梅山文化與湘中旅遊資源...
    為整合大梅山地區文化旅遊資源、凝心聚力打造湘中地區文化旅遊生態圈,推進梅山文化與湘中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經省委領導批准同意,省文化改革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於2017年8月8日至10日組織婁底、益陽、邵陽三市及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旅發委、省社科院等相關單位領導與專家,在婁底新化舉辦了「協力推進大梅山地區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專題研討會」,就大梅山地區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形成了廣泛共識。
  • 缺少文化主題整合 陝西佛文化旅遊資源亟待開發(圖)
    陝西有著悠久的佛教文化和濃厚的佛學氛圍,素有佛教的「第二故鄉」之稱。陝西豐富的佛文化資源是陝西文化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適當開發利用,進一步整合全省佛教文化旅遊資源,體現佛教文化旅遊資源大省的特色和魅力,是擺在文物、旅遊、宗教各部門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 青州:挖掘整合歷史文化資源 提升古城遊整體形象
    原標題:青州:挖掘整合歷史文化資源 提升古城遊整體形象齊魯網9月16日訊(記者 蘇文亮)青州歷史悠久,遺存豐富,名勝古蹟眾多,街區特色鮮明,自古為山東東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13年11月18日,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沙洲甘蔗節節高 首屆角美鎮豐收節暨沙洲甘蔗文化節開幕
    角美鎮沙洲島上甘蔗豐收,村民正在忙著收穫甘蔗。(本組圖/本報特派記者林森泉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特派記者林森泉黃樹金)新年已過,春節將至,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沙洲島的甘蔗豐收了!在這瀰漫著甘蔗甜味的季節,1月5日,沙洲村迎來歷史性的時刻——首屆角美鎮豐收節暨沙洲甘蔗文化節開幕。
  • 以多方文化資源整合為突破口提升文化創新能力
    以多方文化資源整合為突破口提升文化創新能力——麗寶樂園周年慶之際的新「鯨」喜虹橋麗寶樂園自2019年9月開業至今,潛心鑽研如何更好為消費者群體提供高品質且有獨特性的活動體驗,近期麗寶樂園開展以上海博物館學院+大夏書店×麗寶樂園「博物館奇妙之旅親子主題課程」以及麗寶廣場與上海科技館聯合舉辦
  • 整合資源分類指導 促進少數民族社區文化建設
    東北網8月21日訊 8月20日,市政協副主席趙中三帶領視察組深入西安區,對少數民族社區文化建設情況進行視察。視察組一行先後深入西安區牡丹街道東丹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西牡丹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及阿里郎文旅街區進行視察,詳細了解少數民族社區文化建設基本情況、存在問題及下步規劃。
  • 從古典樂、民謠到音樂劇 即墨整合音樂產業資源打造青島音樂文化新...
    小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次即墨之行,既是推廣音樂劇文化,也是出於對即墨建設者的敬意。2020年,即墨繼續鞏固全區音樂產業的優勢;在相繼孵化出樂都音樂谷、即墨古城民謠季之後,今年繼續加深與國內著名文化企業和音樂名家合作,打造青島音樂文化新地標。小柯音樂劇與即墨的對接,也極大增加了市民在文化演出領域的獲得感,成為年末演出市場的一大亮點。
  • 溧水晶橋鎮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紅色旅遊名片
    芮家村史館 張福敏攝「我們村綜合社將把我村抗日軍政大學第九分校等革命歷史遺址,進行深入挖掘和傳承,打造紅色旅遊名片。」南京市溧水區晶橋鎮芝山村黨總支書記李其軍說。芝山村是一個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的美麗村落,村內有抗日軍政大學第九分校、蘇南反頑銅山戰鬥等革命歷史遺址。該村綜合社結合全鎮健康產業發展和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現代休閒觀光農業園區和紅色旅遊線路,助推鄉村振興發展。晶橋鎮作為革命老區,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歷史遺蹟。
  • 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紅色文化館開館
    文化館大門口烈士英名錄館內一角由三個舊糧倉改造成的文化館臺海網10月1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王龍祥文/圖)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17日上午,在嘹亮的歌聲中,漳州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紅色文化館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角美鎮黨委、政府在廈鼓戰役英雄家鄉——南門村規劃建設「角美紅色文化館」,展示以張水錦為代表的角美廣大漁民踴躍支前、搖船參戰的紅色故事,不斷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從歷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時刻牢記黨的宗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加快建設「富美臺商區、幸福新角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鬥。
  • 廖建湘委員:整合各類能源資源 打造湖南能源保障主平臺
    紅網時刻1月26日訊(記者 彭雙林)「湖南省能源資源匱乏,能源企業分散,自主供給和安全保障能力偏弱,已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發展。」今日,省政協委員廖建湘接受紅網時刻記者採訪表示,他已提交提案,建議湖南省整合各類能源資源,打造能源保障主平臺。
  • 汕頭:整合各式美食打造潮汕美食文化
    在汕頭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汕頭市政協委員徐俊雄就向大會提交了《關於推廣美食文化,打造美食城市名片》的提案,近日,相關單位就此進行了回應,將在重點發展區域規劃建設美食集市或美食廣場。在《關於推廣美食文化,打造美食城市名片》的提案中就提到,要利用西堤水產批發市場優勢,借鑑珠海灣仔海鮮街模式形成前店後市的特色海鮮大排檔為主,牛肉火鍋、潮汕小食為輔的綜合美食街,與小公園景區形成聯動,形成美食帶動旅遊,旅遊宣傳美食的互動效應。
  • 閩漳州政協委員提案籲深挖僑批資源加快徵集歸檔
    它屬於民間文獻,常以家庭為單位連續書寫,真實記錄了19世紀中期以來中國移民向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的遷移歷程,反映出外來文化在中國華南鄉村引發的碰撞與融合及僑居國的歷史文化變遷,在近代國際移民文獻中具有突出意義。目前,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僑批已成文物,能保存有僑批的華僑、僑眷大都成古稀老人。漳州僑批資源豐富,卻尚未見到有做好僑批的收集及整理歸檔工作。
  • 整合文化資源、創新活動方式,安徽省當塗縣五星村—— 鄉親們有了...
    核心閱讀近年來,安徽省當塗縣五星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不斷整合當地文化資源,創新文體活動,打造家門口「文化圈」。辦起廣場舞隊,開好農家書屋,成立文化志願服務隊……公共文化服務不斷下沉,暢通了文化惠民的「最後一公裡」,鄉親們的文化生活越過越美。「姐妹們,跳舞咯!」午飯剛過,安徽省當塗縣五星村廣場舞隊隊長陶小香,就在微信群裡吆喝起來,「大家抓緊,老地方見。」不到半小時,隊員們就陸續趕來。
  • 裡水整合資源串珠成鏈 爭當生態休閒遊新星
    整合資源串珠成鏈 爭當生態休閒遊新星裡水精細謀劃促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為綠色健康小鎮「強內涵」近年來,裡水把握珠三角、廣佛都市圈旅遊業加速發展的機遇,不斷深耕旅遊資源和區位優勢。隨著賢魯島、萬頃洋、夢裡水鄉百花園等景點加速建設,裡水逐漸成為廣佛乃至珠三角市民青睞的休閒遊勝地。據悉,未來裡水將把鎮內各景點資源串珠成鏈,進一步推動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為綠色健康小鎮建設強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