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一個求助電話,說是初中的兒子說不上學就不上學了,天天在家玩手機,家長把手機搶了回來,兒子開始絕食鬧自殺……
看新聞看視頻,多少孩子因為手機和父母鬧騰,更有說手機害了一代人。手機怎麼就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呢?我以電子遊戲為例,告訴你為何你對孩子嚴守死防、打罵斥責、好言相勸,還是會輸給電子產品(電子遊戲)。
我們先來看這張圖,這是我看過一本電子遊戲設計書之後的總結:
遊戲設計涉及的學科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設計遊戲的人都研究心理學了?!人家從遊戲畫面、聲音、音樂、立體設計、人物形象、遊戲環節、升級策略等等,每個細節有考量,不抓住你的心理,怎麼吸引你呢?怪不得不管什麼樣的人,不管什麼年齡,總能遇到一款吸引你的遊戲……
這本書讓我對電子遊戲有了新的認識,說給我一個震撼都不為過——人家做遊戲的都研究心理學了,做父母的,還沿用傳統一套的教育方法,不學習不改變,你怎麼贏過遊戲?
我和一些父母眼中「有網癮」的孩子聊天,結合一些收集的資料,總結了一下孩子們在遊戲中的5點體驗,同時,和對應孩子在學習在這方面的體驗做了對比,看看圖a和b,一起來看看為何孩子喜歡遊戲。
圖a 孩子們在遊戲中的體驗
圖b 孩子們在學習中的體驗
圖裡是大概的一個總結,細細說來會很長,但這幾點,就很鮮明地比較出了孩子為何更偏愛遊戲。作為家長,如果以上5點你參與的越多,孩子對你的反抗也會越大,越容易去遊戲裡找尋自己想要的感覺。
不光如此,腦科學的研究也顯示,越小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越久,長大越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上課坐不住的現象。很簡單,書本、教室、黑板,這些差不多都是靜態畫面,相比遊戲變化少又無趣,大腦習慣了被動接收電子產品快速多變、色彩斑斕的畫面,轉換到課本、黑板這樣的需要主動注意的學習,就會變得困難。
所以,想要讓孩子能夠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想讓孩子不對遊戲上癮,簡單的呵斥打罵、嚴防死守式的緊盯,都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哪怕一時有效,也會留下隱患。
如果你讓孩子在生活裡,能夠體驗到自主、樂趣、成就感以及自由,你就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讓孩子的學習變得自願,而不是為你而學。怎麼做到這點,怎麼掌握好這個「度」,背後需要家長的學習、實踐、總結、反思再學習,如此循環,找到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沒有捷徑,沒有一招制勝的手段……
想想遊戲設計都如此用心,作為父母,我們再不學習,如何更好滴幫助孩子?你的訓斥和打罵,不過是將孩子越推越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