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學校一封信不會讓父母更關注電子遊戲

2021-01-11 網易娛樂

最近英國學校寫信給家長讓他們管管孩子玩遊戲一事,在網上鬧的沸沸揚揚。這難道又是遊戲的鍋?

幾天之前,我們在網際網路上讀到了這樣一則消息:英國已經有幾位班主任「威脅」那些縱容小孩玩成人暴力遊戲的父母。

根據歐洲遊戲媒體Eurogamer的原文,信上寫到「如果您繼續縱容孩子使用那些不當的遊戲內容,或那些評級為18歲以上的產品,我們將會通知警方和兒童社會保護部門。」幾天之後,其中一名老師解釋了這封信的意思,並指明了他們的觀點和原因,同時還附帶了一些值得我們討論的內容。

實際上是,如果家長們縱容孩子們玩那些遊戲並不會有什麼大麻煩。對於英國的這名老師來說,更大的問題是如何讓家長孩子的問題。根據Eurogamer的報導,這名老師並不是想要「威脅」。這只是第一次嘗試溝通,更像是一種無奈之舉。這並非是遊戲文化首次在老師和家長之間引發的互動。


即便有著分級制度,仍然無法阻止孩子們去接觸這些遊戲

雖然有些人認為老師們的做法有些誇大其詞和過分了,老師們希望孩子們「好好做人,不要玩遊戲」並寫信給學生父母。然而讓遊戲業內外的人都感到沮喪的是,事實就是如此。有很多父母並不在意,也很難讓他們在意。但這顯然並非是遊戲的過錯。

其實一封信改變不了什麼

對於國內,家長們得到老師的類似通知之後,更多的是選擇強制禁止孩子接觸遊戲。玩成人級遊戲(當然我們其實說的不是那種「成人級」,呃……)或者類似的娛樂內容本身並沒有害處。只要父母知道孩子們在玩什麼以及為什麼玩的話,這就不是個問題。如果家長們並不在乎孩子們在玩什麼,或者並不在意遊戲的內容時那才是大問題。這方面,我國的部分家長和國外的部分家長們做法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關鍵點都是忽視了孩子在做什麼以及玩了什麼和為什麼。

是的,國外放羊式養孩子的熊爸媽也不是少數派,對孩子的忽視這一點上和遊戲毫無關聯。就和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天天吃快餐又不運動,孩子們開始泡夜店喝酒抽菸,甚至兒童介入犯罪等問題一樣。關鍵並不是孩子做了什麼和做過什麼,而是家長們做了什麼和做過什麼。於是乎,這就並非隻言片語可以解決的問題了,不是麼?

事件的本質和遊戲無關

家長們忽視孩子在做什麼,國內外都是大同小異。在國內如果你的同學吃的又好、能準時完成作業還是學霸、並且有大量時間休息和玩遊戲的話,都會被人譽為是開明家長和教導有方。實際上,如果孩子在得到家長的指引和教導之下,多數遊戲並不會對他們造成什麼負面的影響。如果孩子玩了太多的遊戲、玩了錯誤的遊戲,同時又沒有得到一定指引時,那樣才會出問題。

90後還在上學的孩子們,多數都會出現家教嚴格禁止玩遊戲的情況。甚至還會出現一些家長將孩子送去網癮學校等機構「戒除」玩遊戲的行為,這些都看以看做是因為家長們不了解電子遊戲,也沒有時間去了解遊戲,於是採取了他們認為最快捷和省事的方法 —— 雖然最後釀造出的悲劇居多。或許這和如今社會壓力有關,不過為人父母不能因此就捨棄正確教育和引導孩子是他們的義務。


網癮學校的出現也是因為家長們不知如何去引導孩子,他們不懂也沒有精力去理解電子遊戲,從而導致了不斷發生的悲劇

英國這些教師寫信其實也是想指出這一點:問題的本質並不是遊戲對孩子有影響,而是家長缺乏對孩子的關心。雖然可能語氣上並不太妥,而且在很多國內外媒體的誇大之下,加入了許多「威脅」之意。然而如果你有機會和那些國外的家長們聊聊關於遊戲分級的話題就會發現,這其實真的是一場艱難的戰爭。許多父母並不在意遊戲裡的內容,而有一些(或許國內見到的這種父母較多)則是完全的牴觸。孩子玩了什麼做了什麼,要麼不聞不問要麼完全禁止。

另外,國內已經不再有正規的實體遊戲零售店了,而孩子們通過網際網路和其他手段獲得的很多遊戲時,父母也並不知道。國內那些電腦城的夥計們在賣遊戲時,更不會因為看到一名孩子要購買GTA或「一擼神」遊戲時,認真地和他說「你玩這個,家長知道嗎?找他來和我談談吧」這樣的情況。所以,罵名最終落到了電子遊戲身上。

學校和父母都需要努力

當然你也很難責備父母之過。現在社會壓力使得許多父母不得不加班,甚至做兩份工作。因此對於這些徹夜亮燈長工的父母們來說,孩子玩遊戲是他們需要最少考慮的生活問題之一。因為關注孩子們在玩是什麼遊戲,這需要一些時間、金錢還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了解,同時還得看著他們玩和和觀察玩時的反應。但是,作為父母一定程度上這種投入卻是必要的。這不光光是對孩子們付出「關心」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如果利用妥當,則可以成為一種親子手段,增加家庭的和睦。

所以說回來,無論是學校的老師們,還是我在這裡所說的話題都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家長對孩子教育的介入,這是一個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為家長你得考慮最低工資,你也要考慮工作時長,你要考慮懷孕和產假等等。你們所討論的這些社會問題都不會改變遊戲分級制度的利弊和漏洞,而且所討論的這些話題也無法阻止學校寫信給家長。這並不是國內或者國外才會出現的問題,而是人類社會中所有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


孩子玩遊戲不是問題,家長陪伴和引導之下,遊戲可以給他們帶來快樂和家庭融洽

我深刻理解這一點,當我在國外上學的時候,不懂英文的母親並不能幫助我在學習上的問題,更不能幫助我在學校中遇到的問題。她能做到的就是提供給我上下學的開銷和回家的飲食,以及詢問是否有好好完成作業。她經常早出晚歸,希望我少玩遊戲多學習。這並不是她不想管,而是她沒辦法管和不知如何去管。

我也知道不少同輩份當了家長的朋友,在處理孩子和遊戲方面的手法就要高明的多,甚至一家人其樂融融玩遊戲的情況也不在少數。所以你看,遊戲本身並沒有帶來任何問題。

學校的這封信可能讓很多家長感到蒙羞和尷尬,然而同樣如果家長們回信給學校反映孩子的體重和飲食問題,校方也會十分尷尬。垃圾食品又便宜又快捷,有些時候問題並不只是做出一個更好選擇就能得到解決的。

所以,如果父母們不能找出更好的方法介入對孩子的指導和關心的話,那麼電子遊戲就依然會成為他們的問題,電子遊戲也會繼續遭受到這種待遇。

本文來源:網易遊戲頻道 作者:超昂草莓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電子遊戲:洪水猛獸還是良師益友?關鍵還是看父母怎麼做
    孩子會在大人無法顧及或陪伴他們的時候要求玩電子遊戲,比如當大人在面談聊天的時候,孩子提出要玩父母的手機,否則就會打擾大人聊天;又比如,當媽媽忙於家務,無法陪伴孩子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安靜,也會讓孩子玩電子遊戲。這些時候,有時是父母妥協於孩子的要求,有時是父母主動給孩子玩,我覺得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 孩子們在學校表現不佳,患肥胖症,電子遊戲成癮的風險更大
    當臥室裡有電視或電子遊戲時,孩子們花更少的時間閱讀、睡覺或參加其他活動,這對一些結果產生了連鎖反應。詹蒂爾說,結果,這些孩子在學校表現不佳,患肥胖症和電子遊戲成癮的風險更大。研究人員能夠在六個月到兩年的時間內跟蹤這些影響。這項研究發表在雜誌上。發展心理學,還發現有臥室媒體的孩子觀看節目和玩更暴力的電子遊戲,這增加了身體攻擊的程度。
  • 專家解釋:電子遊戲並不是禍害孩子的罪魁禍首,無知的父母才是
    一提起電子遊戲,無論是網遊還是手遊,無數家長都恨得牙根癢,經常聽到許多父母抱怨:原本好好的一個孩子,乖巧懂事,成績也不錯,自從接觸了電子遊戲,書不好好讀了,成績直線下降,孩子只有在家庭關係中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關注,得不到肯定和認可,才會轉而在虛擬世界尋求這些欠缺的東西。正常的心理需求沒有回應,小時候的嬰兒會哭,長大的少年會逃避,是父母的冰冷,把孩子推進了遊戲的懷抱。而90%的父母都意識不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他們習慣性地甩鍋給遊戲,認定是遊戲禍害了孩子。
  • 「電子遊戲就該封禁」:來看無知的父母,是怎樣毀掉孩子未來的
    但就是有家長把電子遊戲視為「洪水猛獸」、「毒藥」,唯恐自己家的孩子沾染,不讓孩子與電子遊戲的接觸。有的父母,甚至連電子產品都不讓孩子碰。可惜,你自以為是的保護,可能對孩子來說只是傷害。在智能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不讓90後、00後孩子接觸電子遊戲,甚至不讓他們接觸電子產品,無異於人為地斬斷了他們和未來接軌的可能性。
  • 電子遊戲對孩子到底有好處,還是有壞處?很多父母未弄懂
    美國利哈伊大學教育學院學者喬治.杜樸在研究中發現,電子遊戲對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尤其有好處,並且能預防孩子在學習上的注意力問題。這是因為電子遊戲裡快速變換的圖像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專注程度。喬治.杜樸同時指出,特別是那些對兒童有教育功能的電子遊戲,父母可以嘗試讓孩子接觸。
  • 中小學生與電子遊戲的調查
    自編問卷中有17個題,1、2、3、6題調查了玩電子遊戲的時間頻率、最初時間、地點、種類;4、5題調查了被試對電子遊戲的看法;7~14題調查了被試對電子遊戲的迷戀程度;第15題調查的是父母間的關係。   把自編問卷的題目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測驗》量表題目設計在一起,自編問卷的答題卡附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測驗》量表答題卡的後面,讓被試以無記名方式回答。
  • 電子遊戲該不該讓孩子玩?父母的無知,最終傷害的是孩子
    朋友歐陽家的孩子就是一個典型的遊戲迷,只要休息絕對不會邁出家門一步,睡醒了就開始玩電腦,不管歐陽怎麼說,他就是不出門,就連給他買玩具,帶他吃好吃的,都無法勾起他的興趣。歐陽經常跟我吐槽,說孩子再這樣玩下去就廢了,可是又不知道怎麼去管他,每次說他的時候,孩子總會有非常強烈的牴觸情緒,現在這種情況已經衍變成說也說不得,打還不捨得。
  • 玩電子遊戲對孩子有好處嗎?
    愛玩電子遊戲的孩子更有創造力?電視劇《穿越火線》最近大火了一把,勾起了多少人青春的回憶,但這些「我們的青春」,卻是很多孩子父母的噩夢。在中國,大多父母認為遊戲佔據孩子大量時間,侵佔孩子注意力,讓孩子分心不能專注於學習,玩遊戲就是不務正業,是不對的,不值得提倡的。但是對此也有不同說法,也有人認為玩遊戲可以鍛鍊反應能力,一些帶有策略性的遊戲還能鍛鍊孩子的統籌能力和管理能力。
  • 創新課 | 電子遊戲也需要學?把遊戲當作一門藝術
    在先鋒教育學校,玩遊戲不僅不受到限制,學校還專門設置了「遊戲學院」、開設「遊戲藝術」課程,由老師帶著同學們玩遊戲。課程主講布彥老師除去本職的歷史學研究之外,生活中最大的愛好是電子遊戲,有著30年「玩齡」的他本身就可以說是一部電子遊戲發展史。但先鋒教育的遊戲課不是教學生打遊戲的,甚至和怎麼打遊戲基本無關,那麼主要學什麼?
  • 電子遊戲可長期提高兒童記憶和認知能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學術頭條說起電子遊戲,在絕大多數父母眼中,它是一個堪比「毒品」的存在。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被父母從網吧或遊戲廳拎出來並狠狠教育的經歷,畢竟,我們父母這一代人很少接觸電子遊戲。父母們的「無知」,加上媒體大肆宣傳遊戲害人,影響學習等,一度導致「網癮」論甚囂塵上。一些所謂的戒網癮學校也藉此大肆斂財,甚至不惜迫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雷電法王楊永信也因此得名。
  • 「電子遊戲就該禁了」:家長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可能只有傷害
    而許多的家長也是談電子產品就色變,特別擔心自己的孩子沉迷於電子產品而耽誤學業,更有家長直言&34;。因為學校離得遠,小謝就選擇了住宿,一周回家一次。初一的時候,小謝的成績還算不錯,後來,父母發現小謝的成績不是很好。開始以為是因為住宿所以父母無法監督和照看孩子,加上新環境的影響,是正常的。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小謝在學校交了朋友,還和朋友去了網吧,之後更是買了個二手手機在寢室玩。
  • 也許終結在前方——淺談電子遊戲與遊戲批評
    電子遊戲猶如當年的電影一般,逐漸站穩了腳跟,甚至展現出了比起其他娛樂方式更加廣闊的前景。電子遊戲充滿了無數的可能性,創作過程更可謂是人類至今的藝術之合集的展現。因此,電子遊戲也被許多人冠上了「第九藝術」的美譽。
  • 為什麼你的孩子會沉迷於電子遊戲?
    多數家長還是要上班的,也沒有多少時間陪伴孩子,所以,這種情況就更加嚴重了,甚至會有部分孩子因此而沉迷於電子遊戲。為什麼,家長提到電子遊戲,就如同猛獸般的感覺呢?確實是因為電子遊戲帶來的負面影響太大了。新聞和各種資訊裡經常報導出,很多孩子沉迷於電子遊戲,如果家長強制性阻止他們。個別孩子甚至直接就走向極端,直接以自殺的方式對抗家長的管教,搞得家長很是被動。
  • 電子遊戲
    ——邱吉爾也許,這就是熱衷於電子遊戲的人們希望體會到的感受,在虛擬的世界裡化身為勇士,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對於電子遊戲的是與非,對與錯,你怎麼看……?
  • 和一個沉迷於電子遊戲的男朋友打交道
    隨著更先進的「下一代」電子遊戲的發布,電子遊戲成癮率正大幅上升。但是,讓我們努力做到公平,這是一個娛樂的時代,不要立即對電子遊戲和遊戲行業橫加指責。有效地處理電子遊戲成癮是一種個人的磨難,而你作為重要的另一半,可以在幫助你的伴侶應對這種成癮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請注意,電子遊戲成癮也會影響到女性,這方面,男女比例是不平衡的,更傾向於男性方面一些。
  • 最新研究:電子遊戲可長期提高兒童記憶和認知能力
    說起電子遊戲,在絕大多數父母眼中,它是一個堪比「毒品」的存在。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被父母從網吧或遊戲廳拎出來並狠狠教育的經歷,畢竟,我們父母這一代人很少接觸電子遊戲。父母們的「無知」,加上媒體大肆宣傳遊戲害人,影響學習等,一度導致「網癮」論甚囂塵上。
  • 迷戀電子遊戲:男孩問題背後的共同原因
    「保姆」的角色;有的孩子交友不慎,從而產生攀比心理,即「同學和朋友有新潮的電子產品,我也應該有」的心理作祟;不良文化的影響,認為不善於玩電子遊戲的男生不夠「酷」,認為注重學習成績愛好學習的男生是另類不合群和孤獨的;學校教育對男孩也變得不那麼友好,老師要求的服從和規規矩矩與男孩天性不相符等。
  • 《邊遊戲,邊成長》科學管理,讓電子遊戲為孩子助力
    現在很多父母把電子遊戲當成了洪水猛獸,精神鴉片,阻止孩子去觸碰。而現在很多孩子也確實沉迷於此,無法自拔。孩子樂在其中,父母心力交瘁。甚至有些家長還在網上罵遊戲開發商害人不淺。電子遊戲毀了孩子的前程,破壞了和諧的親子關係,家庭的幸福。就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電子遊戲真的是一無是處嗎?
  • 當籃球遇上電子遊戲,世界籃壇「三巨頭」怎麼看?
    當主持人向三人提問電子競技、電子遊戲的流行會給未來籃球運動發展帶來機遇還是挑戰時,三人觀點有所不同。   蕭華說,NBA非常真心地支持孩子們去玩與籃球有關的電子遊戲。「通過電子遊戲可以學會一些籃球戰術,可以了解籃球領域的名宿和球星,還有這項運動的歷史。如果一個小孩子打籃球主題的電子遊戲的話,那麼他很可能成為一個籃球運動的忠實粉絲。」
  • ——孩子有權利選擇電子遊戲
    但如果將所有電子遊戲「病態化」,簡單地將其視為「上癮」或行為「失調」的代名詞,則有可能讓孩子錯過許多玩遊戲所帶來的積極作用,更有甚者會將正常且合理的對遊戲的欲望看作是越軌且應該被禁止的行為。  Carter博士分析道:「遊戲是一種容易讓人傾注熱情的愛好,父母不應該將這種渴望簡單理解為有問題的、強迫性的或成癮的,就像我們不會用『上癮』來形容一個人睡前想要再讀一章《哈利波特》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