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七不責」。都有哪些內容,你知道嗎?

2020-09-04 天街有小雨8915

常言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說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確教育孩子,也就成為每一個家長的必修功課。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僅可以明顯提高教育效果,而且對孩子的身心發情也極為有利。

但你知道嗎?教育也是一種藝術。好的方法和時機可以讓我們施行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恰當的方式和場合不僅會削弱教育效果,甚至還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孩子的教育有「七不責」。就是說以下七種情況下不要輕易地責備孩子。

1、當眾不責: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要保留孩子在眾人面前的尊嚴。

2、愧悔不責:如果孩子已經為自己的過失感到慚愧後悔,大人就不要再備孩子了。

3、夜晚不責:晚上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因為睡前責備孩子,會使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或者夜不成寐,或者噩夢連連。

4、飲食不責: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這時候責備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的脾胃虛弱。

5、歡娛不責: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人高興的時候,經脈處於暢通狀態,如果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導致經脈受阻,對身體的傷害極大。

6、悲傷不責:孩子哭的時候,情感處於高度緊張階段,稍微的外界刺激,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在孩子悲傷的時候也不要進行責備。

7、疾病不責:生病是人體身心最脆弱的時候,而孩子生病時更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溫暖,這比任何藥物都有療效。所以在孩子生病的時候,家長不要輕易責備。

朋友們,有關教育孩子方面,您還有什麼更好的建議?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兒童教育有「七不責」,捫心自問一下,你做到了嗎?
    ,你是怎麼做的呢?光是看著這些畫面,小編都覺得頭疼了。「熊孩子」的爸媽們,天天面對這樣的狀況,大概想不發火也很難吧!但是你知道責備孩子也是要講究時機的麼?在我們之前的《育兒大師》中,張雅蓮老師就提到了兒童教育有「七不責」。雖說現在常見的育兒理論,幾乎都是來源於西方的心理學研究成果,但是實際上我們國家古時候,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非常有心得的。
  • 要更好地教育孩子,有七個不責備孩子的時間,大家知道嗎
    小孩子天真無邪,他們的心裡沒有一件事情好壞的標準,以至於他們在犯了錯誤之後,都不知道是否已經犯錯。小孩子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只要犯了錯誤,我們做父母的肯定要去批評責備教育孩子,讓他知道哪裡犯了錯誤,如何改正這個錯誤。但不是所有的時間段都適合去批評教育孩子。下面就是幾個不責備孩子的時間段。以及批評教育孩子應該怎麼做?
  • 教子「七不責」
    🍀 教子「七不責」🍀 《太平經‧為父母不易訣》中言:「人從生至老,自致有子孫,為人父母,亦不容易。」
  • 教子「七不責」.
    【教子「七不責」】《太平經‧為父母不易訣》中言:「人從生至老,自致有子孫,為人父母,亦不容易
  • 孩子犯錯為啥不能批評?中醫給你解釋「七不責」
    明代晚期著名學者呂坤在《呻吟語》中提出了「七不責」。原文中說:「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年幼的孩子有過失,在責備的時候應該慎重,眾人面前不責備,慚愧後悔不責備,夜晚不責備,吃飯不責備,正在歡慶時不責備,正在憂傷時不責備,正在患病時不責備。這「七不責」從健康育兒的角度來看,至今仍發人深省!
  • 蓁熙說教育|(十一) 教育和保護誰重要?古人七不責
    但有的父母比較苛刻,不分場合地責備孩子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這樣做是有效引導嗎?對孩子真的好嗎?批評教育和保護自尊心,誰更重要?其實,智慧的古人早就給我們留下了適時教子的寶貴經驗。明代思想家呂坤在《呻吟語》中提出了教子「七不責」:「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 老祖宗留下的育兒智慧,教子「七不責」,批評孩子,你犯過哪條?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非常多的寶貴智慧和育兒經驗,教子「七不責」,就是老祖宗總結流傳下來的批評七條原則2)愧悔不責其實有時孩子犯錯也並非故意的,或許是不小心做錯,此時孩子的內心本來就非常自責了,如果家長還是執意要批評孩子的話,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偏激的行為哦~3)正歡喜不責孩子正處在歡喜、高興之時,突然被家長批評,就相當於「火上澆涼水」,孩子非常容易樂極生悲
  • 古人「七不責」,教你育兒法
    古代人有很多的大智慧和習俗放到今天都毫不過時,遠有四大發明,近有詩詞歌賦,今天呢我們來談談古人在育兒教子方面的經驗——明代的思想家呂坤在《呻吟語》中提出的「七不責」,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古人在教育孩子上面的智慧吧,這「七不責」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QVQ~
  • 巧虎早教與你分享啟蒙教育都有哪些內容?
    相信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成才,但是面對孩子的啟蒙教育,很多新手家長都無所適從。我也曾經是一個對於啟蒙教育一無所知的家長,完全不知道啟蒙教育都有哪些內容,更不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經過一番研究和實踐之後,我現在已經總結出了不少經驗,接下來就分享給大家。
  • 中醫解釋「七不責」
    古人教子有七不責:也就是七種情況不批評孩子,具體為:當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憂不責,疾病不責。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正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即不在飯桌上教育孩子。人高興時,經脈處於暢通的狀態,如果孩子忽然被責備,經脈就會立馬憋住,對孩子的身體傷害很大。中醫解釋:歡慶不責防傷心,中醫認為五臟中的心對應七情中的喜,孩子高興的時候責罵孩子,孩子不但會難受,而且真的會傷了他的「心」。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主血脈,二是主神志。
  • 早教對孩子都有哪些影響,這些你都知道嗎?
    有時候家長的一些不良行為就是在這個時候傳遞給孩子的,當然一些優良的習慣也是在這個時候教給孩子的,可以說是在這一個階段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最重要的人。所以作為父母,為了孩子在這一階段一定要謹而慎為,因為孩子指不定就在哪一時刻,就學到了你們身上的某一個東西,也許是好的,也許是壞的。早教對孩子都有哪些影響,這些你都知道嗎?
  • 古人教子「七不責」值得借鑑
    古人歷來倡導:「學生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愛子加之以棒,憎子加之以食。」對於頑劣不恭之徒,不聽教化子弟,要適度體罰以收到儆誡之效果。但是,古人對孩子也有「七不責」之說。不當眾責罵、鞭打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要給孩子面子,以維護孩子的尊嚴。小時候,我最希望家裡來客人,因為來了客人,既有好吃的,又可以不看大人臉色,自由自在玩皮。第二、知錯不責。孩子犯了錯誤已知錯,並有後悔和痛改之心,這時不要責備了,聽其言,觀其行,以觀後效。第三、暮夜不責。
  • 明代思想家呂坤:教子「七不責」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為了讓孩子成才,總是對孩子比較苛刻。孩子犯了錯,家長應該責備,但什麼情況下可以責備、什麼情況下不可以責備?,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教子「七不責」四、飲食不責。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
  • 做子女「五不怨」做父母「七不責」,你知道嗎?
    做子女的「五不怨」1、不怨父母無能2、不怨父母囉嗦3、不怨父母抱怨4、不怨父母遲緩5、不怨父母生病父母對孩子「七不責」1、對眾不責2、愧悔不責3、暮夜不責4、飲食不責5、歡慶不責6、悲憂不責7、疾病不責
  • 科學養娃又教娃,老祖宗的育兒智慧你都知道嗎?
    各位寶爸寶媽們也許比較熟悉《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兒童誦讀經典,可是你知道嗎,古人在育兒的過程中,也有獨特的育兒觀呢。古代育兒有七不責分別是當眾不責、睡前不責、飲食不責、歡慶不責、悲傷不責、疾病不責、愧疚不責。
  • 為人子女五不怨,為人父母七不責
    家庭關係和諧從古至今都是中國人強調的重點,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古人為此總結了一套「為人子女五不怨,為人父母七不責」的說法。一起來看看你做到了幾條。3暮夜不責睡覺前不要責備孩子。如果此時責備了孩子,他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要麼夜不成寐,要麼噩夢連連。長此以往,對身心都有傷害。
  • 你知道家有地圖都有哪些好處嗎?
    孩子受到我的影響,也喜歡看地圖,我們經常站在地圖前看世界上哪個國家最大,哪個國家最小;哪些國家是國中之國,哪些國家是城中之國;哪些國家是雙重內陸國,哪些國家是多塊領土國…… 地圖不僅能引導孩子從空間觀念、從地理學的角度去認識世界,還能幫助孩子從時間觀念、從歷史和政治學的角度去認識世界。
  • 「七不責」親子教育法,教你如何成為智慧型父母
    談親子教育:「七不責」法則教你成為智慧型父母   「你們覺得怎樣的愛才能成就孩子?」魏芳老師開場拋出這個問題,引發現場父母們的討論。魏芳老師給出的答案是:接納之愛,看到之愛,有回應的愛,陪伴之愛。現場金句頻出,「我愛你不因為你考了多少分,而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 憲法宣傳周|你知道你有哪些權利嗎?
    憲法宣傳周|你知道你有哪些權利嗎?作為黨和人民意志的集體表現,那麼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有哪些呢?一、私有財產權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
  • 教育孩子需知道「7不責」,家長不管多生氣,也別在這7個時刻動口
    「7不責」1)孩子正高興時「不責」孩子高興著家長為什麼家長還要責備他?說說幾個畫面就知道了。當孩子正在跟小朋友玩的時候,可能會製造一些噪音,或者弄亂屋子等等,但是他們並沒有發覺。這時家長就會忍不住說:太吵了!小點聲!看看你們屋子都弄亂了等。這會讓孩子的心情瞬間降到冰點,反而產生抵抗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