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需知道「7不責」,家長不管多生氣,也別在這7個時刻動口

2020-08-07 糰子媽育兒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現在的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已經能控制好自己了,秉著「能吵吵儘量不動手」的原則,用口頭教育代替了棍棒。

但到了氣頭上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就會從勸說變成了責罵。

家長說孩子兩句肯定是為了讓他們改好,批評孩子的時候也要分時間和地點,否則勸說和責罵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身體和心理的健康。

教育孩子需知道「7不責」,家長不管多生氣,也別在這7個時刻動口

教育孩子時要做到「7不責」

1)孩子正高興時「不責」

孩子高興著家長為什麼家長還要責備他?說說幾個畫面就知道了。

當孩子正在跟小朋友玩的時候,可能會製造一些噪音,或者弄亂屋子等等,但是他們並沒有發覺。

這時家長就會忍不住說:太吵了!小點聲!看看你們屋子都弄亂了等。這會讓孩子的心情瞬間降到冰點,反而產生抵抗情緒。

教育孩子需知道「7不責」,家長不管多生氣,也別在這7個時刻動口

2)認錯後不「追責」

小孩子犯些錯誤很正常,但是當孩子已認錯了我們就不要再沒完沒了地繼續批評他。

這會讓孩子很疑惑:為什麼我承認了錯誤還是會被責罵?慢慢變得不再主動認錯,而是選擇撒謊來逃避這種責罵。

3)難過時不責罵

不知道大家在外面時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家長,孩子在他面前哭。家長不去哄反而說孩子:沒出息、別人都看著你哭呢!多丟臉!等類似的話或者直接讓孩子「憋回去」。

教育孩子需知道「7不責」,家長不管多生氣,也別在這7個時刻動口

哭泣是一個人表達情緒的方式,孩子哭了一定會某些原因,害怕、委屈、難過等都有可能讓他們哭出來

孩子已經哭了,我們再去批評和責罵他只能讓他哭得更厲害,就算孩子真的「憋回去」了,也會像吃飯噎到了一樣難受。

4)睡前、睡醒不責罵

家長會很頭疼孩子到了晚上變得特別精神,自己著急了就會說孩子幾句,然後孩子被批評後就哭著睡著了。

教育孩子需知道「7不責」,家長不管多生氣,也別在這7個時刻動口

這種睡覺之前的呵斥會讓孩子帶著消極情緒入睡,影響睡質量從而耽誤身體發育。

睡醒時不呵斥孩子是因為,早上的心情可以用下個人一整天,若是孩子被批評後去上學,心情低落注意力無法集中。

5)一起吃飯時不責罵

老人常說「食不言寢不語」,本身吃飯的時候說話就是很不好的習慣,而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被批評責護影響孩子的消化。

教育孩子需知道「7不責」,家長不管多生氣,也別在這7個時刻動口

經常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會影響一桌子人的心情,還容易使孩子因長期飯桌上的情緒不好而厭食。

6)公共場合不責罵

父母有時候在公共場合毫不留情的大聲批評孩子,或者是當著很多人的面數落、推搡,雖然管教的及時但地點和方法不合適。

孩子雖然小但也是需要「面子」的,如果在人多的地方直接這樣對他會很傷自尊心。

教育孩子需知道「7不責」,家長不管多生氣,也別在這7個時刻動口

7)孩子生病時不責罵

孩子生病時會更鬧人,家長又累又擔心也可能情緒失控,但生病的孩子更需要被呵護不是嗎?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生病時如果心情好了病也會好得快,所以孩子生病時我們別因小事責罵他。

不在這7種情況下說孩子,不代表我們放棄管教孩子,而是要有一個緩和的過程,並注意方式,否則帶來的傷害比「拳頭」還要重。

教育孩子需知道「7不責」,家長不管多生氣,也別在這7個時刻動口

家長怎樣說,孩子才會聽?

「溝通是一門藝術」用在與孩子的談話上也是如此,大人常常覺得作為家長只管命令孩子就好了,可親子之間命令往往是最無效的溝通方式。

教育孩子需知道「7不責」,家長不管多生氣,也別在這7個時刻動口

到底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他才會聽進心裡去?這套書會將會教我們如何跟孩子說,如何引導孩子講出他的真實想法。

教育孩子需知道「7不責」,家長不管多生氣,也別在這7個時刻動口

在掌握了溝通的技能後不僅家長管教起來省心省力,孩子也能得到更陽光的教育。

相關焦點

  • 4個部位是孩子的「生命線」,不管父母情緒多失控,也別輕易動
    在動手的時候,時刻注意4個部位是孩子的「生命線」,不管父母情緒多失控,也別輕易動,後果是你承受不起的,很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對於腦袋很多父母雖然知道不能輕易打,但脾氣一上來的時候也很難控制住,尤其是後腦勺,但不管是哪一面,只要是孩子的腦袋就不能動。
  • 這7種場合教訓孩子,不僅沒用還會害了他,很多家長不知道!
    孩子由於年齡小,自制力較差,判斷是非能力不強,難免犯各種錯誤。父母經常不管三七二十一,對孩子加以責罵,甚至是大打出手...事實上,不分時間地點教訓孩子是一種誤區,不僅不能有效解決問題,還容易讓孩子自卑或者叛逆,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這七個時間和場合下,孩子犯錯了,父母能不教訓就別教訓!
  • 再生氣也別對孩子說這7句話!舌頭比棍棒更傷人,孩子也有自尊
    但是,對父母來說,不能動不動就威脅孩子。威脅是一種無效的方式,把威脅的語言經常掛在嘴上的父母很少有理性的行為。3、「不要太害羞」不讓孩子走向焦慮症的最好方法之一是讓知道自己很害羞,不強迫孩子跟自己覺得不自在的人打招呼。當父母的勸誡孩子跟別人打招呼時,幫助孩子克服害羞的方法是多接觸,練習。
  • 千萬別打孩子這六個部位,家長再生氣也別動手!
    還好女孩得到及時治療已無大礙,若真的因為這一耳光導致失聰,可想而知這位媽媽該有多麼的愧疚和自責,這個家庭就毀了!除了打耳光,很多時候我們家長氣憤下打孩子的舉動,都有可能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巨大的傷害。所以家長千萬要記住,孩子的這幾個部位萬萬打不得,再生氣也別動手!
  • 孩子這四個部位打不得,再生氣也不要打(家長必知)
    遇到這樣的時刻,家長往往會從剛開始耐心勸導,轉化為暴跳如雷,然後情緒失控之下,也會對孩子動手。 晨媽身邊經常有寶媽討論,哪一棟小孩又被打了,誰誰誰生氣揍小孩了......而關於打孩子,他們似乎也有較大的認同感,覺得「不打不成才」「犯錯誤就該揍一頓」~每每聽到這樣言論,晨媽心裡挺不舒服的,因為教育孩子,不是只有「打」這一種方式。
  • 「媽媽我不買了,別打了」7歲女孩向母親求饒:失控的父母危害大
    作者/小棉編輯/小棉相信每個家長在帶孩子外出時都會遇到這樣的事,小朋友對零食和玩具都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一旦看到就不願意走,家長往往要跟他們鬥智鬥勇,別提多累。前段時間一個7歲的小女孩,因為想買零食而被媽媽打罵,最終只能向母親求饒。
  • 不管有多生氣,也別動手打這3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想每個人在成長的階段當中,多多少少都被父母打過那麼一兩次,還記得小時候被媽媽打的時候,每一次都試圖想要逃跑,結果每一次都失敗了,每次被打之後,心裡總是很怨恨母親,但是沒過一會後,又會開始纏著母親撒嬌,只能說,血緣可真是個奇妙的東西!
  • 教育孩子有「七不責」。都有哪些內容,你知道嗎?
    常言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說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確教育孩子,也就成為每一個家長的必修功課。良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僅可以明顯提高教育效果,而且對孩子的身心發情也極為有利。
  • 再生氣也不能動孩子這4個部位,體罰讓孩子很受傷,要做智慧父母
    今天也可以下這樣一個結論,不管出於何種原因、何種方式,打孩子的教育行為,都是不可取的。再生氣也不能動孩子這4個部位◆ 太陽穴太陽穴的眶內壁是非常薄的,當受到外力的衝擊,極易出現骨折的情況,還會影響孩子的視覺神經,父母的一巴掌把孩子打失明的新聞也是有的
  • 如何改掉孩子動不動就生氣的毛病呢?四大原因,兩種辦法,錯不了
    導讀: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始終的各位家長的重中之重,怎樣教育孩子才算成功,沒有具體的標準,但是有些家長很苦惱自己的孩子在家動不動就生氣,雖然知道不好,但是家長卻無能為力,想問問有什麼辦法可以改掉孩子這個壞毛病呢?
  • 古人教子大公開:7種時刻不責備,4種習慣要戒掉,4種行為要提倡
    母親跟女兒交談,不知道說到什麼惹到了女兒,被女兒扇了好幾個耳光,而母親似乎司空見慣了,反而是路人不忿,教訓了囂張的女兒。我們不禁問,這個社會怎麼了,家庭教育怎麼了?是孩子的無知,還是家長教育的缺失?古代傳承幾千年的禮義仁智信都去了哪裡?現代父母教育孩子,更多的是無章可循,難怪很多人開始重新學習古人的教子之道,不是沒有道理的。
  • 孩子動不動就生氣發脾氣被認為沒教養?給他講講這個小故事
    有讀者在後臺諮詢我說:我兒子最近動不動就發脾氣,發脾氣時特別壞,作為家長不由得說兩句,他就不讓了,摔物品,這時,作為家長我生氣了,他的脾氣就更加一等,甚至會將我的書撕的粉碎,將我的衣服泡到盆裡。的確,孩子小時候家長沒有幫助孩子控制好情緒,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長大了,會更加不會處理自己情緒,當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很生氣,發脾氣,這一點在青春期的孩子之中更常見。本來也是叛逆期到了,想自主自己的生活,卻又無法脫離父母獨立生活,這讓他們變得敏銳,暴躁,不知道發洩口在那裡,就會動不動就發脾氣。
  • 家長再生氣也不能打孩子3個「要害」部位,別因一時衝動毀了娃
    不懂說服教育,只知道掄拳頭動粗?」其實,不止大眾有這樣的疑問,很多被打的孩子,心裡也在質疑:我到底是不是爸媽親生的孩子,爸媽為什麼要拿我當個出氣筒,他們就那麼想打死我嗎?爸媽打孩子這件事,其實是爸媽的錯。
  • 早期教育很重要,尤其是這7點,家長別不知道
    他在製作電燈的燈絲時不曾放棄,全是因為小的時候受到了家裡人的教育以及自身努力堅持的原因!所以孩子一定要從小培養。才能成功。家長千萬不要忽視!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做好家庭的保障。其次就是對待孩子要從小事做起。孩子有個良好的習慣,將來長大後也會感激你為他選擇的正確事情。這樣孩子開心家長也就隨著開心了。
  • 「再這樣,我就生氣了!」家長別用情緒控制孩子,傷害比效果大
    >】有些家長雖然嘴上說著自己要生氣了,但是對於孩子不正確的行為,卻沒有正面指出並教育,使得孩子把"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當成了一句玩笑話。;再不聽話我就生氣了"這句話,在暗示著孩子他做錯了事情,但孩子年紀小,是聽不出家長的言下之意的。
  • 家長別矯情!孩子從小就知道7句話,難怪會成為一個三觀正的孩子
    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大多數人都會帶著孩子排隊,往往就有那麼幾個插隊的人。今天我去的比較早,有一個寶媽帶著男孩在我前面的前面,這個男孩比較活躍,認識的人也比較多,來一個熟人,就邀請對方,「快來我這兒,不用排隊」,不一會就有3個孩子插隊。
  • 孩子動不動就生氣?不一定是孩子小心眼,而是家長這些做的不夠好
    導讀:孩子動不動就生氣?不一定是孩子小心眼,而是家長這些做的不夠好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動不動就生氣?不一定是孩子小心眼,而是家長這些做的不夠好!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教育孩子時要「溫柔不生氣」?這樣的育兒毒雞湯,別再喝了
    每次一說到孩子的話題,就特別羨慕那些孩子乖巧聽話的家長,覺得他們的娃實在是太讓人省心了。看看自家的熊孩子,簡直就是"一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典範,讓人一個頭兩個大。孩子闖禍犯錯的時候,很多育兒方法都說父母教育時應該做到"溫柔不生氣",然而在現實中很多爸爸媽媽都做不到。
  • 爸爸一巴掌讓兒子耳鼓膜穿孔,父母再生氣,也別打孩子這幾個部位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教育孩子,一定要控制住情緒,尤其是生氣時,千萬別再打孩子了浙江杭州一位家長,在給兒子輔導作業的時候,兒子的表現,讓爸爸著急上火,一時沒有忍住脾氣,就直接動了手,本來是想嚇唬一下兒子,結果弄巧成拙,導致孩子耳鼓膜穿孔,差點影響了聽力,所幸傷病較輕,後果不是很嚴重,但這也讓這位家長後怕不已。
  • 近7成家長陪寫作業情緒暴躁!如何陪寫作業不生氣?
    結果還沒進門,隔著門就聽見一通劈頭蓋臉的數落:「你那是寫了個橫嗎?都歪到本子外面去了!」「你擦個橡皮那麼用力幹嘛?嫌本子爛的慢是不?」「整天為了這點作業,我得讓你愁死。」前一秒還如膠似漆,後一秒就分道揚鑣……」不陪孩子寫作業吧,老師還得要求籤字;陪孩子寫作業吧,整天鬧得大人孩子都生氣。到底該咋辦呢?怎麼管管孩子寫作業這事兒,才能讓家長省點心,孩子也更自覺呢?不少家長感慨:有了作業,想對孩子說「愛你真的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