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現在的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已經能控制好自己了,秉著「能吵吵儘量不動手」的原則,用口頭教育代替了棍棒。
但到了氣頭上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就會從勸說變成了責罵。
家長說孩子兩句肯定是為了讓他們改好,批評孩子的時候也要分時間和地點,否則勸說和責罵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會影響孩子身體和心理的健康。
1)孩子正高興時「不責」
孩子高興著家長為什麼家長還要責備他?說說幾個畫面就知道了。
當孩子正在跟小朋友玩的時候,可能會製造一些噪音,或者弄亂屋子等等,但是他們並沒有發覺。
這時家長就會忍不住說:太吵了!小點聲!看看你們屋子都弄亂了等。這會讓孩子的心情瞬間降到冰點,反而產生抵抗情緒。
2)認錯後不「追責」
小孩子犯些錯誤很正常,但是當孩子已認錯了我們就不要再沒完沒了地繼續批評他。
這會讓孩子很疑惑:為什麼我承認了錯誤還是會被責罵?慢慢變得不再主動認錯,而是選擇撒謊來逃避這種責罵。
3)難過時不責罵
不知道大家在外面時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家長,孩子在他面前哭。家長不去哄反而說孩子:沒出息、別人都看著你哭呢!多丟臉!等類似的話或者直接讓孩子「憋回去」。
哭泣是一個人表達情緒的方式,孩子哭了一定會某些原因,害怕、委屈、難過等都有可能讓他們哭出來。
孩子已經哭了,我們再去批評和責罵他只能讓他哭得更厲害,就算孩子真的「憋回去」了,也會像吃飯噎到了一樣難受。
4)睡前、睡醒不責罵
家長會很頭疼孩子到了晚上變得特別精神,自己著急了就會說孩子幾句,然後孩子被批評後就哭著睡著了。
這種睡覺之前的呵斥會讓孩子帶著消極情緒入睡,影響睡質量從而耽誤身體發育。
睡醒時不呵斥孩子是因為,早上的心情可以用下個人一整天,若是孩子被批評後去上學,心情低落注意力無法集中。
5)一起吃飯時不責罵
老人常說「食不言寢不語」,本身吃飯的時候說話就是很不好的習慣,而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被批評責護影響孩子的消化。
經常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會影響一桌子人的心情,還容易使孩子因長期飯桌上的情緒不好而厭食。
6)公共場合不責罵
父母有時候在公共場合毫不留情的大聲批評孩子,或者是當著很多人的面數落、推搡,雖然管教的及時但地點和方法不合適。
孩子雖然小但也是需要「面子」的,如果在人多的地方直接這樣對他會很傷自尊心。
7)孩子生病時不責罵
孩子生病時會更鬧人,家長又累又擔心也可能情緒失控,但生病的孩子更需要被呵護不是嗎?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生病時如果心情好了病也會好得快,所以孩子生病時我們別因小事責罵他。
不在這7種情況下說孩子,不代表我們放棄管教孩子,而是要有一個緩和的過程,並注意方式,否則帶來的傷害比「拳頭」還要重。
「溝通是一門藝術」用在與孩子的談話上也是如此,大人常常覺得作為家長只管命令孩子就好了,可親子之間命令往往是最無效的溝通方式。
到底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他才會聽進心裡去?這套書會將會教我們如何跟孩子說,如何引導孩子講出他的真實想法。
在掌握了溝通的技能後不僅家長管教起來省心省力,孩子也能得到更陽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