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人移民夫婦談生育觀:怎樣養孩子才是關鍵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2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為了提高新加坡的生育率,政府從2001年起推出了包括嬰兒花紅的一系列親家庭措施。雖然相關的津貼和政策陸續於2004年和2008年得到加強,但這沒有成功扭轉劣勢,新加坡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去年再創新低,只有1.16。

  顯然的,全國性的生育課題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其中包含的考量點不僅是經濟,還有更深層的因素,如個人對家庭的理念、對生活的憧憬、對社會未來的展望。記者專訪了幾對華人移民夫婦,了解他們移居新加坡後,是否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育計劃,並從他們的經歷和選擇,進一步探討新加坡究竟有哪些利於生育的條件,還有哪些「缺點」令人談「生」色變。

  方漢川夫婦:不想老二像老大一樣

  孤獨地過童年

  方漢川和妻子韋潤玲原籍中國湖北省,兩人是華中科技大學的同學。他們24歲結婚後,男方於1997年獲得獎學金到新加坡攻讀物理博士學位。1999年,韋潤玲也跟隨丈夫的足跡來到國大修讀英文系的碩士課程。

  目前還在休產假的韋潤玲說,第一次懷孕「純屬意外」,因為當時他們兩人都還沒有畢業,一切充滿未知,但既然有了孩子也就順其自然。他們的大女兒方可欣2001年誕生,三人也在同一年獲得永久居民權。直至2005年,他們才決定在新加坡落地生根。

  現在在一家跨國半導體公司擔任小組經理的方漢川指出,決定留在新加坡發展後,兩人開始考慮生第二胎。加上可欣一直追著爸爸媽媽要弟弟妹妹,韋潤玲2009年順利生下老二方可奕。

  有了一對兒女後,方漢川夫婦很快又為家裡添了多一名成員,僅三個月大的方可昊。談到這股快馬加鞭的行動,方漢川說:「其實我們生下可奕之後,就發現有一個問題,就是老大和老二年齡差距太大,比較難玩在一起。我們不想老二像老大一樣,孤獨地過童年,所以就想生第三胎。」

  結果很幸運的,這個念頭很快就實現了,但一切美好的事總會有一些代價。韋潤玲開玩笑地說:「因為連續生兩個孩子,我的婦產科醫生說,每次看到我都是圓圓的,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瘦下來。」

  鄭明夫婦:生兩胎OK 生三個要考慮

  印度尼西亞華僑鄭明副教授和他的妻子費比塔(Febrita)是典型的專業人士夫妻檔。兩人2003年共結連理,婚後也一直為事業忙碌。直至兩年多前才開始計劃生育。

  在新加坡管理大學校友聯繫處擔任經理的費比塔直言:「我們婚後還是以事業為重,理由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前途著想,也是希望日後能為孩子提供更多機會,所以我們沒有馬上生孩子。隨著年齡漸長,我們也感覺時機成熟了,所以兩年前開始計劃。」

  從計劃生育到真正產下孩子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的。兩人「努力」了九個月才迎來費比塔懷孕的好消息。費比塔懷孕7個月時,孕事情況不穩定,必須時常進出醫院,還得靠輪椅行動,醫藥費高達3萬5000多元。

  孩子誕生,才發現愛的能量大

  去年1月10日,他們愛的結晶米拉(Milla)誕生了,而兩人為了女兒得大大改變生活方式。比如說,他們從前天天在外用餐,但現在幾乎每天都會陪女兒吃晚餐。以往,夫妻倆一年會出國五六次,而現在唯有鄭明因工作需要還常常出國。費比塔回到工作崗位後,他們也得聘請女傭幫忙做家務。

  這些犧牲雖然對生活造成彆扭,但鄭明和費比塔都欣然接受。他們還希望能為米拉多添一個弟弟或妹妹。費比塔說:「直到孩子誕生的那一刻,你才會發現自己愛的能量原來可以這麼大。這是很神奇的體驗。在不知不覺中,米拉在我們倆的心裡就佔了這麼重要的位子。」

  至於是否要生第三胎,費比塔有些猶豫。她說:「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是我希望能夠繼續工作。另外,我也不希望因為無法全神照顧太多的兒女,而對任何一個孩子不公平。」

  怎麼養孩子才是關鍵問題

  對中國新移民來說,新加坡鼓勵生育的開放姿態,是他們最直接享受到的好處。

  韋潤玲說:「因為我們是武漢人,城市的計劃生育會管得比農村更嚴。我們聽說很多也看到很多,就是夫妻想生第二胎的話,會有各種各樣的後果,比如說罰款、失去工作。」

  一些人可能覺得一胎化政策也不是沒有伸縮性,只要繳了罰款還是照樣能生。但方漢川強調,由於90年代的中國主要還是國營企業居多,所以一胎化政策是十分嚴格執行的。要生第二胎不僅要罰款,還可能丟了工作,而這對一般老百姓來說,是非常嚴重的後果。

  當然,新加坡實施多年的嬰兒花紅和其他親家庭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作用,讓一些國人更有信心多生。

  以家庭或事業發展為人生重心

  鄭明原本在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執教,後在2001年獲新大招聘,加入會計系。這名學者精闢地指出,新加坡作為機遇之都的優渥條件,弔詭地成為了影響生育率的重要因素。

  鄭明說:「新加坡處處都是機會,機會太多了,讓人想不斷追逐。到了關鍵時刻,每個人都只能定下心來捫心自問,做出取捨。究竟是要以家庭還是事業發展為人生重心。」

  方漢川則認為,「生」孩子不是問題的關鍵,而是怎麼「養」孩子。方漢川很慶幸他的父母自大女兒可欣出生後,便長期來新加坡居住,幫忙他和妻子照顧年幼的孩子。但對於其他在這裡無親無故的新移民家庭,甚至是家中沒有老人願意看孩子的年輕家庭而言,如何維持雙薪收入同時兼顧孩子平日的起居,是很大的難題。

  鄭明夫婦就是這樣的例子。他們個別都有兄妹在新加坡生活,但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不能全職照看米拉。他們也不願年老的父母為了孫女從家鄉連根拔起,所以費比塔乘休產假時,便開始到處尋找適合的嬰兒託管中心。此外,為了保持家裡乾淨的環境,他們還得聘請女傭。

  費比塔說:「其實我們最希望能在新大附近找到嬰兒託管中心,但找到了才知道等候時間是一年。如果市區內有更多託管中心,相信會對專業人士更有幫助。」

  更多元化的靈活工作安排

  作為工作女性,費比塔也希望新加坡日後能出現更多元化的靈活工作安排。

  另外,鄭明也以很「新加坡」的例子說明,國人對孩子教育的過分重視,有時也會造成新移民年輕夫婦對生育的莫名壓力。

  他說:「我們最近從西部搬到東部。同事和朋友知道了,第一個反應是指出這裡附近最好的小學是道南學校。當時我們根本還沒想到女兒入學的事,連道南是什麼也不知道。還有一件令我們印象深刻的事。米拉原本的預產期是1月1日,當時就有人跟我們說,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可以選擇讓米拉和同年生的孩子一起入學,或和比她大一歲的孩子上學。他們還說這關係到孩子的學習優勢。新加坡人似乎很在意孩子的『優勢』或『劣勢』,讓我有些費解。」 (陳能端)

相關焦點

  • 中國新移民在新加坡的生育故事:陪著孩子成長(圖)
    中新網4月2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有不少夫婦為提高新加坡的生育率做出貢獻——已經生了或準備多生個孩子。《新匯點》訪問三對新移民夫婦,暢談「多生多育」,分享生兒育女的經驗和體會,比較新中兩地在生育和教育方面的相同與不同。
  • 新加坡華人移民育兒故事:民間禁忌多需入鄉隨俗
    中新網5月3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新加坡隨著年輕一代新移民數量的增多,越來越多新移民選擇在本地生產、育兒,也有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看重新加坡的教育模式,及早為孩子規劃了新加坡式的教育和生活。記者近日訪問三個華人新移民家庭,聽聽他們的育兒故事,分享他們的育兒心得。
  • 澳洲華人移民夫婦的愛情故事 理解是婚姻長久之道
    有人說,什麼天長地久,那是古代; 曾經擁有,才是現代; 現在是速食年代,愛來得快也去得快。  對於華人移民來說,來到異國他鄉,環境的急劇變化更是讓許多感情和家庭的穩定頻生變數,一些人不再相信感情和婚姻。為了向華人社區傳達正能量的信息,雪梨僑界日前舉辦本地華人的「團體世紀結婚活動」,鑽石婚、金婚、藍寶石婚、紅寶石婚、碧玉婚和新婚的多對華人夫婦紛紛參加。
  • 2020年新加坡首富誕生,身價超1300億,2年前攜全家移民新加坡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海底撈成為了一家外資公司,因為其最大的股東張勇夫婦早在2018年,海底撈上市前就移民新加坡。上市後的海底撈股價也是一路上漲,目前市值2342.60億港元。 8000元,4張桌子,張勇舒萍夫婦、施永宏李海燕夫婦在四川簡陽開啟了創業之路。由於服務熱情大方,以及自己獨特的配方,讓小店生意越來越好,很快開出了很多分店。
  • 移民新加坡是什麼體驗?新加坡移民真實感受
    移民的目的大都是為了體驗更健康的生活環境、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更高品質生活。移民是一件大事情,許多人都猶豫不決該移民去哪個國家?
  • 新加坡華人移民異鄉生活壓力大 需走出心理困境
    近20年前移居新加坡的黃燁(41歲)也認為:「一個人的移民經歷如何,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是哪個年代的移民,移民的時候多少歲,處於社會中的哪一『階層』。我是20多歲時來到新加坡,當時心態很輕鬆,也容易接受新事物。相比之下,中年移民可能面臨更多的調適問題。」
  • 遊覽「牛車水原貌館」,體驗新加坡早期華人移民的生活方式
    牛車水原貌館(Chinatown Heritage Centre)位於新加坡寶塔街48號,是一棟三層樓的老式洋樓經過翻新修改而成的紀念館,來紀念早期的華人移民。面積雖然不大,卻也散發著濃濃的殖民味道。牛車水原貌館讓時光倒流,帶您追尋新加坡早期移民的腳步。
  • 你所不知道的新加坡:生養孩子可以如此的幸福!
    在新加坡       首先,讓你安安全全生孩子!      但是,新加坡在生育存活率上,有相當亮眼的表現!——無論是產婦還是孩子!     新加坡多年來都是全球生產死亡率低的國家之一,每1000個新生兒中,死亡率平均只有1.7。產婦因生產或孩子胎死腹中而喪命的概率,則是每10萬人中有七人。
  • 加拿大住家保姆移民:華人移民媽媽談給孩子選擇加拿大住宿夏令營的...
    疫情期間薇凱爾移民提醒您注意個人防護!不外出!勤洗手戴口罩!不給國家添亂!眾志成城,對抗疫情! 之前也有很多朋友推薦了很多優秀的夏令營,我這裡就不再一一評述了。這裡從我個人感受談談住宿夏令營的感覺,去年暑假的時候,給孩子報的是華人的夏令營,真的很失望。
  • 在新加坡生活的華人現在生活的怎樣?
    在新加坡生活的華人現在生活的怎樣?以後想去新加坡生活,但是新加坡和我國的關係貌似並不是很好,那邊的氣候條件如何?只會說中文在那邊能很好的生活嗎?那邊的文化如何?去新加坡的籤證好辦(對普通人來說)嗎?在那邊生活過的朋友為我解答一下,謝謝!因為我是在新加坡讀書的,所以相對的也比較了解新加坡的一些情況,通過我看到的,感受到的回答一下這個話題!
  • 大S的生育觀被網友怒贊!原來正確的生育觀應該是這樣的
    我總覺得奇怪,結婚的意義根本就不止是生孩子,為什麼生不出孩子,就一定要離婚呢? 他後來才說了實話,他父母一直催他,要他們趕緊要孩子。但女方因為身體問題,不太適合生育,兩個人在父母的壓力下,總是吵架,吵著吵著感情沒了,就分開了。
  • 東南亞華人生育觀嬗變 生育率連年「跳水」
    馬來西亞媒體日前指出,華裔的生育率從2000年的平均每位婦女生2.6個孩子下跌至2014年的1.4個,是各族中生育率下跌最多的族群。  《2015年華僑華人研究報告》中指出,新加坡作為主要的華人聚居地區,生育率在1960-1980年有一個快速下降趨勢,此後保持小幅度的逐年下降。
  •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之女:東南亞華人不比中國人差
    中新網5月31日電 據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報導,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說,中國的知識分子比東南亞華人來得優秀,但他的女兒李瑋玲卻反對他的看法,她認為東南亞的華人不比中國的華人差。也是新加坡國立腦神經醫學院院長的李瑋玲醫生5月30日在報章專欄裡分享她和父親對華人的不同看法。
  • 又一富豪被曝已是新加坡籍?在國內賺數百億移民他國成第二富豪
    近些年,圍繞著富豪的話題有很多,其中談論最多的一個話題應該就是移民這個話題了。如果大家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有不少富豪在賺了錢之後,想會選擇移民。而富豪之所以會選擇移民,無非就是這幾點原因—為了能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為了更好的投資、為了避稅等等。 因為中國部分富豪在賺了錢之後,「喜歡」移民,所以這也導致有一些國家的首富是華人,例如:新加坡。據報導,8月20號,福布斯發布了新加坡富豪榜。
  • 新加坡華人移民團體辦講座談教育體制及特色
    中新網2月21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2月11日星期六下午,新加坡廈門公會聯合多家新移民團體舉辦「新春國民融合系列活動」之教育講座,參與聯辦的包括天府會、天津會、山西會、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和隨筆南洋文化協會。  講座邀請了五位主講人,有教育部官員、教育工作者、新移民家長及新移民學生,從各自不同角度介紹本地教育體制及其特色。
  • 日久他鄉是故鄉——歷史學家王賡武談華人世界
    和其他新加坡居民一樣,上半年王賡武的生活重心是抗疫。疫情緩和後,與他相濡以沫65年的妻子林娉婷於8月份去世,對他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但他依然要面對各種事務性工作,為出版兩本回憶錄,他忙到了10月底。匆匆過完90歲生日後,他才得暇接受南方周末記者的採訪。 王賡武的歷史學研究重心在東南亞史和華人移民史。
  • 移民澳大利亞的華人後代,教育最好收入最高!
    在全球最適合孩子出生長大的國家排名中,澳大利亞也排第二。很好理解,一個注重高素質教育的國家,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肯定不會差到哪裡去,無論是社會福利還是教育體系都非常適合孩子成長。如果是已經有小孩的家庭,或者是預備移民到國外後再生孩子的夫婦,不妨可以選擇到澳大利亞定居生活。
  • 大S談生育觀引熱議,年輕人生育意願為什麼不如預期?
    最新一期節目中,大S談生育觀時爆出「不要為了傳宗接代和養兒防老而生孩子「的言論引起熱議。姐妹四人聊生育觀大S認為如果你想要照顧小孩,可以照顧沒有人要的小孩,不要為了傳宗接代、養兒防老這種荒謬的理由生孩子。
  • 移民到新加坡有哪些福利待遇?真的很適合生活嗎?
    打開電腦,會查詢到各種各樣關於新加坡移民的信息。據悉,新加坡是中國人移民率最高的國家,也是首選的國家。每年移民過去的人不在少數,都想在這個美麗的國度長久生活。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移民到新加坡呢?是不是這裡有著其他國家沒有的福利待遇呢?新加坡美景當然了,正如移民者所說,移民到新加坡的好處是大家想像不到的。
  • 現在年輕人生育觀,教和育誰來買單
    可以生三胎了?現在年輕人生育觀,教和育誰來買單許多年輕人選擇不生第二胎或第三胎。最重要的原因是經濟原因。如今,人們普遍認為「沒有錢,生下來就要受苦」。這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撫養孩子的費用對年輕父母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壓力。選擇第二個甚至第三個孩子會是負擔更重。生孩子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