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陽光小房子
我一個朋友,因為妻子在婚後3年內,沒有能生孩子,所以兩個人離婚了。
我總覺得奇怪,結婚的意義根本就不止是生孩子,為什麼生不出孩子,就一定要離婚呢?
他後來才說了實話,他父母一直催他,要他們趕緊要孩子。但女方因為身體問題,不太適合生育,兩個人在父母的壓力下,總是吵架,吵著吵著感情沒了,就分開了。
原來又是一個妄圖通過生孩子來緩和家庭矛盾的故事,對於中國家庭來講,生孩子這件事被賦予太多的意義,如果一個未出生的孩子,知道自己來到世間,要完成這麼多的使命,可能真的不願意被生下來吧。
生孩子這事,被賦予了太多不該有的意義
我還見過一對夫妻,男方出軌了,女方以為她沒有生出男孩對方才變心的,於是在將近40歲的時候,又生了個男孩,以為這樣能夠挽回男人的心。
兒子還不到3歲的時候,男人因為在外應酬喝酒過多,走了。最終她也沒能挽回對方的心。
前段時間山東一個姑娘,因為沒能按預期生出孩子,被虐待致死。
看到這些案例,真的覺得生育這件事,被大家搞得好不純粹,要麼為了防老,要麼為了不被議論,要麼為了緩和家庭關係,要麼為了不落在別人後邊,這真的屬於不正的生育觀。
相比於這些觀念,之前大S在《我們是真正的朋友》中的一段話,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歡:
為了一些什麼荒謬的理由,比如傳宗接代,養兒防老這種原因,就真的不必生小孩。
大S只是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指出了人們生孩子的不正確的觀念,就引得眾多人點讚,可見隨著時代的進步,多數人的生育的錯誤觀念,已經有所認知了。
養兒如果為了防老,父母根本就談不上偉大
最近幾年因為國家生育率低,人口老齡化嚴重,促進生育的政策,反反覆覆被各種專家提及,但真正願意生孩子的人,確實變少了。
之前看過一部電視劇,是王志文主演的《天道》,很多人說這是一部神劇,把丁元英這個人寫的太邪乎了,能夠預知未來,還能不為世事煩憂,學歷高,錢永遠都花不完。
儘管槽點很多,但丁元英有一個理念是非常先進的,並且十分有道理,大概是在第二集的時候,他父親得了重病,家人讓他回去。
他眼看著父親被各種機器折磨著,呼吸機加持著,他問醫生能不能把氧氣管拔掉,讓父親有尊嚴地離開。
家裡人聽見他說的話,驚呆了。回到家之後,他媽媽說他不孝順。
當母親和妹妹質問他,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時。他說了一番話,顛覆認知,認真回味之後又不得不承認,說的太有道理了。
媽啊,如果你養兒為了防老,那就別說母愛有多偉大了。你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
養兒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生的債權人,而且這種感情比海深比海高,你永遠想的就是還債報恩。所以這種文化讓每個人直不起腰來。你看這個民族就是老彎著腰。而老人越覺得是養兒防老,就越容易吃虧,覺得心裡苦。
現在養兒防老這樣的生育觀,被越來越多人反對了,畢竟如果生孩子不是出於愛和主動選擇,確實經常覺得苦,養孩子就擔心不夠本,在孩子成人之後,就會有收割的心態。
於是,試圖捆綁孩子的人生,為了更好地被照顧。
正確的生育觀,需要女性積極主動地做選擇
暢銷書作者王瀟在《三觀易碎》中寫到過類似這樣的話,她在到達育齡階段時候,想過為什麼要生孩子這件事,為此問過身邊很多人,但答案都是模稜兩可,含糊其辭。
最終她不得不獨立思考這件事,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選擇生育,是我整個人生中最為自私的一個決定。
她怕衰老來到時,她內心巨大的虛無感無處安放,而子女就是對抗虛無感的利器。
生育這件事是她主動做選擇的,所以照顧女兒的辛苦,她都能承受。
最近有個博主很火,她網名叫@玲玲Peter和四隻貓,她有一段視頻講的就是正確的生育觀,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搜搜。
其實她的觀點簡單概括起來就是:
除非是女人了解了生完孩子之後的生理成本(產後身體的各種問題,腹直肌分離、漏尿等)和社會成本(職場被歧視,找不到工作等)。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現實是,喪偶式育兒,其實是從遠古時代就有的。想要擺脫這個問題,需要男方有很多的責任感和愛,而真正具備這種能力的男人很少。
如果這些你都了解得很清楚,你依然選擇生孩子,才是正確的生育觀。
儘可能的看清全局做出地選擇,才能稱得上是選擇,不然就是在是和否之間,隨意做決定。
而生孩子這事,真的是不可逆的,孩子生出來就沒法塞進去,所以女性生之前一定一定要想清楚,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孩子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