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的文化寶藏,比如詩歌文化便失去其中之一。詩歌文化最為繁盛的時期便是唐宋之時,在這段歲月中,湧現了不少的著名詩人,比如李白、杜甫,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詩作,比如《望嶽》。
在大家的印象當中,杜甫的詩歌大多比較「悲」,不是嘆國家不幸,就是嘆百姓不幸,有時也會感慨自己的生活不幸,但是杜甫也有豪情壯志、意氣風發的時刻,比如我們要分享的《望嶽》這首詩能很好地反映詩人當時的情懷,就讓我們用一首《望嶽》去感受杜甫年輕之時的遠大抱負吧。
《望嶽》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寫於作者青年時期,也是他第一次看到泰山的美景,因此心中的高興之情,溢於言表。對於這首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
東嶽泰山的美景如何?即使你走出齊魯了,之前所看到的山色仍然歷歷在目。自然是如此神奇的存在,將千百種美景聚集在了一起。你從泰山的山南看到山北,竟然還可以分出清晨黃昏。我可以看到層層白雲,那裡蕩滌的是我胸中的溝壑。翩翩而飛的鳥兒,競相歸來,想要飛入人們觀賞風景的眼中。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感受那種豪情滿懷的狀態。
「岱宗夫如何?」,第一句是個問句,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作者第一次寫泰山之時的茫然無措,不知道如何用言語來表達那種驚嘆之情。
而「齊魯青未了」則是用側面烘託的手法,用距離的遠來烘託泰山之高。「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則寫出了作者近距離觀賞泰山之時,眼中所屹立的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景色。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寫的是作者在細細觀賞泰山的美景,並為這景色所著迷,而難以自拔。而「歸鳥」二字,更是體現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已經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而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則是作者整首詩中的點睛之筆,作者從看泰山,轉而寫到了登泰山。
為了體現出泰山的巍峨高大,作者依舊選用了烘託和誇張的手法,用「一覽眾山小」襯託出泰山的雄偉壯闊。而這樣的狀態,正是作者一生所追求的狀態。作者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在朝堂上大展身手,為國效力。
整首詩中,除了標題之外,沒有一個「望」字,但是我們卻可以從字裡行間之中,看出作者對泰山的多次觀「望」,以景抒情,讓人身臨其境。也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該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豎立在泰山上。
參考資料:《全唐詩》、《舊唐書》、《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