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網友心中,中國古典詩歌不是寫詩人的風花雪月閒情逸緻,就是寫女人的閨閣愁怨離情別恨。似乎除了這些內容,古人就沒有其他什麼值得寫的東西了。那麼,中國古典詩歌的內容真的僅僅限於這些嗎?
當然不是!詩歌作為古人表情達意的一種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式,可以表現的內容非常多。大到國家政治,小到個人生活都可以拿來作為詩歌表現的題材。而且,歷史上那些流傳最廣的也最令人感動的詩歌往往就是和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作品。
例如接下來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就是一首表現普通人親情的詩歌。這首詩是杜甫非常經典的一首代表作,流傳千年。在詩中,詩人將兄弟情深寫到了極致,即使今天的我們讀來依然會忍不住潸然淚下。
月夜憶舍弟 杜甫 (唐)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前四句看似信筆而寫,似乎與「憶舍弟」無關,其實卻是字字都在憶舍弟,句句都飽含深情。詩作一開篇就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看似突兀,實則大有深意。
詩人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描繪了邊地因戰亂而少人行的悽慘悲涼景象。此情此景,任誰都會忍不住想起自己的親人朋友。這就為後四句『憶舍弟』做了鋪墊,造足了氣氛。而且,這樣孤獨悲涼的情境更加增添了『親情』的珍貴。
前四句大意是說:今天是白露節氣,到後半夜時,大地上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我漂泊到秦州很久了,現在又到了秋天,又是在邊地。那失群的孤雁在空中發出哀鳴,路上也見不到一個行人,只有軍營裡的更鼓遠遠地傳來。
今夜的月亮是多麼皎潔啊。但這輪月亮肯定不是家鄉的月亮。在家鄉過白露節的時候,月亮是多麼溫柔,映在露珠上,到處一片晶瑩潔白。兄弟們在野地裡一起追著月亮跑,真是開心。那樣的日子真令人難忘啊!如今,家鄉的那輪明月永遠都是最亮的。
其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杜甫此詩中流傳千古的名句,歷來為後人激賞。那麼,它好在哪兒?首先,它改變語序,對仗工整,足見詩人鍊字的功力;其次,點明了題目中的「月夜」,既是寫景,又點出了時令節氣;再次,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融入客觀的景物描寫中,看似突兀,其實非常的貼切。
天上這輪明月,普天之下應該都是一樣的。但是作者非要從自己的個人感受出發,認為只有家鄉的那輪明月才是獨一無二的。這看似任性不合情理的話語裡面其實卻包含了作者對故鄉對親人的深深思念。
後四句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月光是經常出現的意象,常常與懷鄉思親聯繫在一起。詩人遭逢離亂,此時又是清寒的月夜,當然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了。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沉重的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自然也分外沉痛。
這幾句大意是說:在這清冷的月夜裡,兄弟們呢,你們都在哪裡呢?我好想寄封書信去問一問你們平安與否,但平時裡山高水遠尚且不能常常通信,何況現在正是在戰亂不斷的時候。沒有家,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問問兄弟們的生死,這月亮真是冷啊,而家鄉的月亮肯定是多麼明亮啊。
整首詩很有層次,首尾照應,承接轉合自然妥貼,結構嚴謹,氣韻流轉,一氣呵成。安史之亂發生後,詩人長期顛沛流離,困頓不堪。國愁家恨充塞心中,外在環境稍一觸動,詩人心中的悲慨便立刻從筆下流出了。雖然這是常見的懷鄉思親題材,但詩人卻寫得悽楚哀傷,既使幾千年後的我們今天讀來依然會潸然淚下。
(註: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