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懂他,他也沒有時間與你寒暄,在這個從「窺私」到「厭熟」的生態裡,他們活成了朋友圈的「剩者」。
今年是微信朋友圈的第6個年頭,是你的第幾年朋友圈呢?你的朋友圈是否已變成了對朋友「僅顯示最近3天的信息」?還是在翻閱朋友圈的動態中從以前的興趣點讚變成了「心機」點讚?
當大多數普通人在個人社交紅利耗盡後走向沉寂之際,你的朋友圈裡總有那麼幾類人仍孜孜不倦的在更新朋友圈的動態。他們似乎並不在意點讚數的多少(當然可能你們根本就不在一個圈層),看似孤獨而執著的前行著。
你不懂他,他也沒有時間與你寒暄,在這個從「窺私」到「厭熟」的生態裡,他們活成了朋友圈的「剩者」。
朋友圈既是自己的熟人鏈,也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生態。有社會必然存在階層,普通人的生活多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偶爾一次的米其林餐廳,攢了一年的私房錢買的LV包包,活了40多年終於實現的歐洲7國遊,機緣巧合被帶進高端私人會所漲姿勢……並不足以支撐我們在朋友圈的流媒體環境中保持長期的存在感。
現實社會中的財富量級、社會地位與朋友圈中的社交籌碼是對等的。普通人的特色體驗成了精英階層的柴米油鹽醬出茶,而精英階層的出位體驗你卻很難企及:30萬一張的高爾夫會籍卡,自己的紅酒窖,你眼中的豪車代步,愛馬仕買一個系列,海外資產配置,長期旅居國外,活躍在徵服全球各大山峰的路上,與你只在媒體上見過的名人們勾肩搭背的合影……
人生成就者們的每一個動態,都是普通人內心深處的渴望,這些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們幾乎每天都在上演著。80%的社交紅利逐漸向20%甚至更少的精英人群集中,網際網路的馬太效應在朋友圈中催生著普遍性的焦慮與厭熟情緒。人生成就者們一定更會經營自己,他們自然是朋友圈中演繹自己的勤奮者。
誰還沒有幾個有錢的朋友?我們卻又刻意的與這些不是我們圈層的「朋友」保持著讓自己舒服的距離,默默的看著他們「裝逼」,很少給他們點讚。希望以一副清高的姿態來維持自己脆弱的自尊。
亢奮,正能量,崇拜賈伯斯,膜拜馬斯克,關注社會熱點,熱衷評論時事……偶爾還會穿插城市凌晨5點的風景和晚上12點的月亮。沒錯,他們就是你朋友圈中另一類孜孜不倦更新動態的奮鬥中剩者。
這類人多半正處於職場的衝刺期,或者正帶領一班兄弟為夢想奔波在創業的路上。他們目標清晰,路徑明確,為實現階層跨越毫不餘力,生活與工作已經有機的融合到了一起。
這個社會對待奮鬥者總體是寬容的,他們沒有達到你遙不可及的程度,也在很多層面與你感同身受,他們是你身邊與命運抗爭的先行者,也是你追求平靜生活所不屑的對象。面對未來的諸多不確定性,他們需要執著、努力的用自己也許並不擅長的方式經營自己,展示自己,激勵自己。
朋友圈中有著決定他們事業成敗的方方面面的關係,他們就這樣生活與工作混沌的展示著自己的努力。他們也是朋友圈剩者中最受善待的中間層。
嗯,名字就暴露了,這群人最大的特點就是閒。無所事事的家庭主婦,遊走在主流邊緣的小鎮青年,渾渾噩噩的上班族,已失去勇氣與命運抗爭,過一天算一天的油膩中年……
他們不太關注外界的變化,也對國家大事,宏觀政策不怎麼感興趣。興趣類信息流加劇了他們的自我封閉狀態。他們只關注能取悅他們的東西:低俗段子、冷笑話、各大視頻爆款、情緒類文章,反主流觀點。
他們的社交籌碼已經降到幾乎為零,朋友圈裡充斥著每一個能打破他們平靜心態的「趣味」,每一次自我感覺新奇的體驗都在朋友圈的降維碾壓中失去動力,也幾乎得不到社交激勵。他們高度依賴移動網際網路打發無聊的時間,又是存在感最低的人群。
在尋找存在感的焦慮中,他們機械的更新著那些能取悅他們的「趣味」。
要麼剩,要麼不剩,幹嘛要加個偽字呢?因為他們是朋友圈中的功利天團,在這個流量池裡低效的尋找著非常有限的商機。
微商們首當其衝,在喜提瑪莎拉蒂的套路被識破後,「喜提體」已經成為了全民調侃的段子。期望著暴富的草根們,在傳銷上家們的洗腦中成為了朋友圈中的「肉雞」,一邊自己掏錢成為上家們的壓貨渠道,一邊又成為了朋友圈的廣告機,機械的更新著上遊下發的統一廣告圖片。自己都知道沒有效果,仍然心存僥倖的期望有所收穫。他們自然成為了朋友圈最被鄙視的剩者。
另一類就是地產中介、貸款中介、家政中介等提供生活服務的就業者們,他們是城市的新進入者,也是沒有太多選擇的社會底層。朋友圈成為了中介從業者們識別客戶含金量,業務溝通,業務宣傳的主要流量場。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他們如同草芥,自己的現實生活沒有任何值得分享的地方。偶爾對現實的吐槽都在暴露自己的階層。
偽剩者們,沒有資格演繹自己,朋友圈只是他們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業務交易場。他們在透支體面或是尊嚴,做了改變命運的卑微努力。
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剩者「為王」。
作者:田野麥穗,微信公眾號:麥穗觀察(ID:tianyemaisui)
本文由 @田野麥穗 授權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