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吳光於,往後幾年,在為大家分享思維精進和網際網路創業的乾貨,本文屬於思維精進類文章。
人類的學習過程可以分為三個環節:輸入、處理、輸出,在第一個環節接受信息上,人們又表現出三種比較典型的差異:
一類人更擅長吸收視覺信號,他們在學習上表現為閱讀型學習者。
第二類類人對聲音更敏感,他們是聽覺型學習者。
第三類人對觸覺更敏感,他們是觸覺型學習者。
視覺型學習者能通過閱讀的方式高效學習,吸收信息的效率天然更高,但不擅長通過聽音頻、看視頻等方式去學習,例如前美國總統艾森豪、約翰甘迺迪。
聽覺型學習者能很高效地吸收音頻信息,現在很流行的聽書、說出,對這類學習者來說是個福音,但靠聽覺吸收信息,在信息密度上顯然比不上視覺型學習者,例如美國前總統林登·詹森。
觸覺型學習者單靠閱讀和聽書,都是不夠的,他們必須用做筆記等方式才能高效地吸收知識,例如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海倫·凱勒。
人群中,大約70%的人屬於視覺型學習者,20%屬於聽覺型學習者,10%的人屬於觸覺型學習者,就我在大學裡的觀察,這個比例大致是正確的。
搞清楚自己的學習類型,了解自己容易忽略哪方面的信息,這對於一個人的學習和工作都很有意義。
美國前艾森豪就因為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學習風格而吃了很大的暗虧,他本來屬於閱讀型學習者,二戰時,他通常用閱讀的方式來處理文件和工作,所以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不幸的是,他當上總統後,卻頻繁地使用聽覺處理各種事務,結果很多事情都處理得一團糟,在這一點上,當年對他很推崇的很多記者,都表達了對這位軍人總統的不滿,記者抱怨這位總統在回答問題時,甚至連記者問了什麼問題都沒有搞清楚。
我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觸覺學習者,從中學開始,上課認真聽講對我來說就是非常低效的,聽不了多久就會走神,認真聽了一個學期的課往往學得並不好,但自學就不一樣了,靠自己閱讀、自己做筆記的方式,要不了多久,我就能把一個學科學得很好。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專門寫文章表達過,搞清楚自己學習風格的重要性和困難性,德魯克寫到:
當我問人們:「你是怎麼學習的?」大多數人都知道答案。但是,當我問:「你有根據這個認識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嗎?」沒有幾個人回答「是」。然而,知行合一才是取得成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