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堅定執著追理想
三灣改編中的道路選擇
故事梗概:1927年9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途中,在永新縣三灣村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這時,部隊由原來秋收起義的5000多人減員至1000多人,最後700多人堅定地選擇留下來,在毛澤東的堅強領導下,繼續向井岡山前進,最終開創了中國革命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的星星之火,最終燎原全國。
重點詮釋:革命理想高於天。面對大革命的失敗、秋收起義的失利,堅定的共產黨人仍然高擎火炬前行。今天,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要求我們堅守理想信念,弘揚先烈先輩的精神,堅定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排頭兵」的故事
故事梗概: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部隊到達遂川,遭到當地反動武裝蕭家璧的突然襲擊,部隊被衝散,大部分前往湖南桂東方向,失去了聯絡。毛澤東帶領其餘的人馬突圍。到達井岡山腳下的黃坳村,部隊只剩下30餘人。這時毛澤東挺身而出,精神抖擻地站在隊伍的最前面,當了「排頭兵」,要大家向他看齊,整好隊伍繼續向井岡山前進。
重點詮釋:當年,「排頭兵」就像一面旗幟,以其堅定的信念追求,引領革命隊伍由弱變強、由小變大。今天,廣大黨員幹部更要帶頭樹牢堅定信念,在關鍵時刻勇做「排頭兵」,以黨員幹部的良好形象率領廣大人民群眾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前行。
毛澤東被「開除黨籍」
故事梗概:1928年3月上旬,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文件從上海傳達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由於種種原因,將中央對毛澤東「開除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的決定誤傳為「將毛澤東開除黨籍」。在這段時間,毛澤東雖然成為了「黨外人士」,但毛澤東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和信念,並且領導井岡山軍民在井岡山繼續探索著中國革命的勝利之路。
重點詮釋:當年,毛澤東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最高領導人,他雖遇挫折而不氣餒,雖受委屈而不抱怨,面對打擊卻始終沒有放棄作為一個共產黨人的信仰和追求。這就要求我們,對待事業和工作要吃得起虧、受得了委屈、靜得下心神,始終保持幹事創業的初心與激情。
蓮花一支槍
故事梗概: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各地革命運動遭到鎮壓,湘贛邊界的農民自衛軍也同樣被反動軍隊收繳了大部分武器。蓮花縣農民自衛軍原有60支槍,後來只剩下共產黨員賀國慶用一家人的生命保存下來的一支槍。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後,蓮花的革命形勢迅速恢復,並以這一支槍為基礎,組建了蓮花紅色獨立團,為井岡山的鬥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重點詮釋:蓮花一支槍的故事展現了革命前輩在最困難的情形下,仍然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即使一支槍也要幹革命,並且不斷發展壯大。這啟示我們,一個人只要有堅定的信仰,在面對艱難困苦時,就能永不言棄;再難的事,也能堅持到底;再大的苦,也能坦然面對。
碧血丹心劉仁堪
故事梗概:劉仁堪時任中共蓮花縣委書記,1929年因叛徒出賣被捕。5月19日,被敵人處斬。臨刑前劉仁堪還在痛斥敵人,向圍觀的群眾宣傳革命道理。被惱羞成怒的敵人割去舌頭後,血流滿地,劉仁堪便用腳蘸著自己流下的鮮血寫下了「革命成功萬歲」六個大字,最後英勇就義。
重點詮釋:在革命先烈劉仁堪身上,充分體現了革命先輩堅定信念,忠貞不二,至死不渝,並始終堅信革命必定成功。今天,我們廣大黨員幹部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更加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並持之以恆、決不動搖。
第二篇 實事求是闖新路
文家市轉兵
故事梗概:1927年9月9日,毛澤東親自領導發動了湘東贛西秋收暴動,但是受共產國際「城市中心論」的錯誤指導思想影響,起義最後遭致失敗。在革命危機關頭,毛澤東果斷把隊伍帶向瀏陽文家市集中,召開前委擴大會議,決定向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地區轉移,開始了中國革命的偉大戰略轉折,走上了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正確道路。
重點詮釋:文家市,是毛澤東同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中國式革命道路的起點,體現他不唯書、不唯上的求真務實精神。這啟示我們,想問題、做工作,要立足實情,研判實情,把準實情,大膽創新,科學謀劃。
八角樓的燈光
故事梗概:1928年秋冬,毛澤東領導井岡山軍民在面對國民黨軍頻繁的軍事進攻和嚴密的經濟封鎖,面對黨內部分同志對革命前途感到悲觀或渺茫,不知道中國革命走什麼路時,他在茅坪八角樓,在一根燈芯的昏暗油燈下,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鬥爭》兩篇光輝著作。他全面總結了井岡山鬥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勝利的方向。
重點詮釋:八角樓燈光下,誕生了指導中國革命的光輝著作,體現了毛澤東善於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升華理論,敢為人先。這啟示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實事求是,善於從實踐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勇闖新路。
「十六字訣」的由來
故事梗概:井岡山鬥爭時期,毛澤東、朱德面對國民黨軍頻繁的軍事進攻,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在戰鬥中摸索出遊擊戰爭的規律,總結出對付敵人的戰略戰術。1928年5月,提出了紅軍遊擊戰略戰術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有效保存了力量,不斷取得勝利,使隊伍由小變大、由弱變強。
重點詮釋:「十六字訣」產生,是紅軍在戰爭的實踐中總結提煉出的適合戰爭環境、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和情況下,都要創造性地從實踐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並且善於總結,不斷提升。
毛澤覃喬林建黨
故事梗概:1927年底,毛澤覃受前委委派,到寧岡喬林鄉做農村建黨工作,探索在農村環境中,如何建設無產階級的政黨問題。毛澤覃通過農協夜校,深入發動群眾,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喬林鄉黨支部。由他擔任書記的喬林鄉黨支部很快成為了邊界農村革命的一面紅旗,並在黨的建設、武裝鬥爭、土地革命等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
重點詮釋: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我們黨注重在農村探索建立基層黨組織,並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這啟示我們,基層黨組織事關黨的凝聚力、影響力、戰鬥力。新形勢下,在任何時候都要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並大力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贛南三整
故事梗概:南昌起義失利後,又經歷了兵敗三河壩,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餘部轉戰到贛南地區開展遊擊戰爭。面對部隊失利以來的紀律敗壞、士氣低落、戰鬥力下降等現狀,朱德和陳毅決定在贛南安遠天心圩、大餘和崇義上堡對部隊進行軍事、紀律和黨團組織等方面的整頓,史稱「贛南三整」,使部隊面貌煥然一新,踏上了新的徵程。
重點詮釋:「贛南三整」體現了共產黨人能直面問題,不迴避問題,勇於並善於解決問題。今天,面對各項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更加需要從問題入手,堅持問題導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不斷開創新局面。
第三篇艱苦奮鬥攻難關
朱德的扁擔
故事梗概:1928年冬天,為了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朱德等紅軍主要領導積極響應前委號召,往返百裡從寧岡等地挑糧上井岡山。朱德軍務繁忙,年齡也偏大,卻堅持參加挑糧,戰士們勸阻無效,於是想出了一條「妙計」,偷偷地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但朱德重新削了扁擔,又和廣大紅軍官兵走在了挑糧的路上。為了防止戰士們再「偷」他的扁擔,朱德還叫人在扁擔上寫了「朱德的扁擔」幾個大字。
重點詮釋:在井岡山革命鬥爭的艱苦歲月裡,朱德雖然是軍長,但主動堅持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今天,生活條件改善了,但艱苦奮鬥的本色不能丟,黨員幹部們更要示範帶頭,吃苦在前、幹事在前、奉獻在前。
張師長獻鹽
故事梗概:張子清是紅軍師長,1928年4月在戰鬥中受傷。當時條件非常艱苦,只能用食鹽水清洗傷口,但張子清連這點食鹽也不捨得用,而是積攢起來,全部獻給了別的重傷員,後來自己因為傷重不治犧牲。
重點詮釋:張子清用生命詮釋了官兵平等、大公無私,體現了共產黨人一心為他人、從不為自己的奉獻精神。今天,時代變了、生活好了,但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沒有變。廣大黨員幹部要樹牢宗旨意識,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祉。
毛澤東的三張發票
故事梗概:1965年5月22日,毛澤東主席重上井岡山。在井岡山一個星期當中,毛澤東總是感慨地和身邊工作人員談起井岡山鬥爭歷史,談起井岡山精神,並且強調「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要丟了,井岡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丟了」。臨走之前,特意交代生活秘書交清了在井岡山期間的夥食費17.5元、糧票23斤、購糧款2.76元,並開具了三張發票。
重點詮釋:毛澤東重上井岡山期間,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嚴於律己、帶頭按規定辦事的高尚操守。當前,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浪潮中,我們要傳承革命前輩的高尚情操,廉潔自律,嚴格遵守各項紀律和規定,自覺以紀律規矩約束自己,永葆共產黨人本色。
朱軍長與團結菜
故事梗概:由於國民黨軍對井岡山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1928年冬天是井岡山最艱難的時候。有一次朱德到王佐部指導工作。王佐特意為朱德準備了幾個家常菜,但朱德最後把菜全部端到戰士的夥房裡,倒進戰士們吃的南瓜湯中,並說,這是團結菜。
重點詮釋:一份簡單的飯菜,彰顯了朱德嚴於律己,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的高尚品德。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傳承革命先輩的崇高操守,嚴於律己,不搞特殊,與民同甘苦,不斷凝聚民心與力量。
紅軍「大管家」
故事梗概:餘賁民原是秋收起義部隊的副師長,到井岡山後,不計名利,負責部隊的後勤工作,出任被服廠廠長。困難時期,他發動群眾,千方百計地解決部隊的糧食和戰士們急需的冬衣問題。後又擔任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財政部部長兼紅四軍軍部財務總管。他雖然手握財政大權,但自己連一雙6角錢的雨鞋都捨不得買,一年到頭就穿一雙自己編織的草鞋。
重點詮釋:餘賁民掌握再大的權力,即使自己生活再艱苦,也不謀一點私利,體現了共產黨人公私分明。傳承紅色基因,要求我們要有清正廉潔的道德操守,時刻繃緊抵禦貪慾誘惑這根弦,用道德規範、黨紀國法約束自己的言行,做到「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溼鞋」。
第四篇依靠群眾求勝利
「三項紀律、六項注意」的誕生
故事梗概:1927年10月24日,針對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沿途時有發生違反群眾紀律的現象,毛澤東在井岡山荊竹山村首次向部隊頒布了「三項紀律」,即行動聽指揮、不拿農民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1928年1月,又在遂川縣城李家坪頒布了「六項注意」,即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後來,這些紀律完善為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重點詮釋:「三項紀律、六項注意」的誕生,體現了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時刻注重紀律規矩,從政治紀律到經濟紀律,從生活紀律到群眾紀律的全面要求。今天,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徵程中,更要強化紀律規矩意識,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立起來、嚴起來,執行到位。
打敗江西「兩隻羊」
故事梗概:1928年6月,湘贛兩省國民黨軍對井岡山發動了第一次「會剿」,毛澤東、朱德率領井岡山紅軍採取「敵進我退,聲東擊西」的戰術,寧岡、永新群眾組織的赤衛隊、暴動隊積極參戰,在永新龍源口大敗贛敵楊如軒、楊池生部,並佔領永新縣城,建立了永新縣工農兵政府。紅軍在永新西鄉寫下標語:「不費紅軍三分力,打敗江西兩隻『羊』(楊),真好、真好!快暢、快暢!」
重點詮釋: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黨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使根據地不斷鞏固和發展,為井岡山鬥爭的勝利構築起一道道堅固的銅牆鐵壁。今天,我們要深入分析研究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注重運用新經驗、探索新方法,做到有效發動群眾、凝聚群眾力量。
黃洋界上炮聲隆
故事梗概:1928年8月30日,當朱毛紅軍遠離井岡山之際,湘贛國民黨軍集中了四個團向井岡山黃洋界發起了進攻,妄圖一舉佔領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留守井岡山紅軍部隊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憑藉黃洋界天險,依靠群眾智慧並在群眾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保衛了井岡山根據地。
重點詮釋: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通過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把分散的群眾轉化為革命鬥爭的重要力量,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蹟。當前,我們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開展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集群眾之力、匯群眾之智,推動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
彭德懷送銀元
故事梗概:1929年5月初,彭德懷率紅五軍重返井岡山,收復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他按井岡山五大哨口之內原有的人口數,帶了2000塊大銀元回井岡山,在茨坪北橋頭每人發放一塊銀元,幫助大家重建家園。但最後只發放了不到1000塊銀元,說明五大哨口之內只剩下不到1000人,井岡山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
重點詮釋: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正因為群眾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才使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是因為我們黨時刻關心群眾,才得到群眾的一致擁護。在新的歷史時期,更要求我們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多做利民、惠民、為民的實事,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曾志井岡託孤
故事梗概:曾志是井岡山鬥爭時期的女紅軍,建國後擔任過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但她一直把當年交給井岡山老鄉撫養的兒子留在井岡山當了一輩子農民。去世前,曾志在遺囑中叮囑:死後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把骨灰安葬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所有遺產不留給子女,捐給希望工程。
重點詮釋:從曾志的身上,看到了一位真正共產黨人嚴於修身,嚴於律己,秉公用權,不以權謀私。今天,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更加要踐行「三嚴三實」,嚴以用權,切實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決不能以權謀私。
(責編:羅娜、帥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