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大別山紅色故事
大別山幹部學院依託優勢資源打造精品課程弘揚大別山精神
■林志成
穿紅軍服、唱紅軍歌、走紅軍「志仁小道」;觀看學院老師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臺劇《紅色大別山》;紅軍後代黃德躍,講述其一家6人參加革命、3人英勇犧牲的故事……在大別山幹部學院官網「學員在線」版塊,來此參加培訓見學的學員紛紛寫下體會,抒發著對「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鬥、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的理解與感悟。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如何讓大別山精神所蘊含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大別山幹部學院自2013年建院以來,進行了多年探索。學院將大別山精神融入教學各個環節,初步形成了「大別山紅旗不倒」訪談式教學、「真實的記憶、真切的感動」紅色故事會、「紅色足跡」體驗式教學、「體農時、知農情、幹農活、進農家」體察式進村入戶「接地氣」教學、參觀紅安七裡坪革命舊址等課程,讓學員受到薰陶和洗禮。
河南省新縣檢察院退休檢察官黃德躍一家在當地被稱為「滿門忠烈」。黃德躍的外祖母晏春山、爺爺黃本富、小爺黃成香都是為革命犧牲的烈士,外祖父潘家年、父親黃世祥、母親潘鳳英都是老紅軍。戰爭年代,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卓越貢獻和巨大犧牲。新中國成立後,倖存下來的黃世祥和潘鳳英夫婦沒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也沒有向組織要優厚的待遇,毅然回老家當起了農民。
如今,黃德躍是大別山精神宣講團的成員。著眼於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大別山幹部學院成立了這支隊伍,紅軍後代、革命烈士家屬、黨史專家紛紛加入。參觀見學中,黃德躍通過訪談形式講述的《大別山滿門忠烈一家人》的故事,深深感染著學員。不少學員在感言中提到這樣的講述方式,大讚「有感染力、有說服力」。截至目前,黃德躍等宣講團成員每年宣講紅色故事300餘場。
在「誦讀紅色經典、傳承革命精神」互動教學中,授課教師講評革命書信時難抑真情、淚流滿面的一幕讓學員程盛備受震撼。他在學習體會中這樣寫道:「那一刻我備受震撼,能夠跨越歷史直擊新時代年輕人的心靈,樸實無華中迸發出的信仰的力量是何等的強大!」在參觀「紅田慘案」舊址中,學員李爽說,聽著老師深情而凝重地講述當地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的光輝事跡,心裡就像壓著一塊巨石一樣沉重,「正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革命勝利,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
與軍隊院校合作辦學,軍隊院校學員來學院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是大別山幹部學院又一亮眼做法。2015年,國防大學大別山教學基地在大別山幹部學院成立,開始了國防大學等軍事院校在學院進行「紅色尋根,鑄牢軍魂」的實踐教學。以此為契機,學院將軍隊院校教授專家納入師資庫,聘請他們給地方學員講授我軍優良傳統,宣傳習近平強軍時代要求,使地方學員增強國防意識和國防觀念。
「雖然革命鬥爭已成為歷史,但大別山精神卻不因歲月流逝而褪色、不因時代變遷而黯淡。我們持續創新形式、研發精品課程,就是為了讓大別山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光芒,把大別山地區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大別山幹部學院領導介紹。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