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大別山紅色故事 歌劇《銀杏樹下》在豫開排

2020-12-16 金臺資訊

導演黃定山介紹主創團隊 汪宏升攝

人民網信陽10月12日電(徐馳)「我宣布,大型民族歌劇《銀杏樹下》開排!」 10月11日上午,秋風習習,天高雲淡,信陽市羅山縣何家衝有著880年樹齡的古銀杏樹生機盎然,枝繁葉茂。樹下,河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曾德亞宣布歌劇《銀杏樹下》開排。

大型民族歌劇《銀杏樹下》由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信陽市委市政府、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大別山幹部學院聯合出品,由河南省歌舞演藝集團創排,導演黃定山擔任總導演,編劇、詞作家朱海擔任編劇,作曲家撈仔擔任作曲。

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宋麗萍在致辭中說,86年前,紅二十五軍從這裡出發。今天,我們在這裡集結的目的就是排好這部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黨的旗幟高高飄揚、為大別山精神的弘揚貢獻一份力量。省文旅廳將不遺餘力地做好服務、支持工作,爭取使這部劇真正成為巔峰之作。

據悉,大型民族歌劇《銀杏樹下》以革命老區大別山「銀杏村」發展紅色旅遊為切入點,以銀杏樹為象徵物,以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講述了幾段可歌可泣、感天動地的紅色經典故事,藝術地表現黨和人民生死相依的血肉情感,揭示「不忘初心」是一代代共產黨人繼往開來,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理念和精神的永恆動力。

導演黃定山表示,「當年紅二十五軍將士就是在這棵銀杏樹下出發,開始了長徵。我們今天再出發,打造民族歌劇《銀杏樹下》,選擇革命先輩出發的地方,在這棵樹下集結。以歌劇的方式去講好這塊紅色土地上的故事,講好中國革命的故事。」這棵當年見證了紅二十五軍出髮長徵的銀杏樹,如今,又將見證一場大型民族歌劇的誕生。

「我們希望這部歌劇,能用最優秀的品質,最動聽的聲音,讓我們『這棵樹』,跟全國、跟世界各地的人見面,讓他們和我們一樣喜歡這歌劇,喜歡這種革命精神,永遠難忘大別山!」 編劇朱海說。

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大別山軍民在黨的領導下,革命鬥爭不斷、革命火種不滅,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奇蹟,孕育了彪炳史冊的大別山精神。

羅山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當年,英雄的紅二十五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從何家衝出髮長徵,成為第一支到達陝北的紅軍長徵部隊。革命戰爭年代,羅山先後有4萬多優秀兒女為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

據介紹,該歌劇主創人員多次深入信陽大別山幹部學院、新縣、羅山縣、商城縣等地進行實地採風、調研、深入生活、收集素材,並多次組織有關專家論證、研討。開排儀式後,主創團隊將繼續在此體驗生活、激發創作激情。

該劇的開排,將用實際行動向建黨百年獻禮,政治意義重大,歷史意義重大,時代意義重大。

相關焦點

  • 六安:紅色題材民歌劇《大別山之戀》圓滿上演
    原標題:紅色題材民歌劇《大別山之戀》圓滿上演7月10日,紅色題材民歌劇《大別山之戀》在金寨縣上演。劇目以大別山民歌為主要音樂載體,以波瀾壯闊的大別山革命歷史為背景,以金剛臺婦女排八姐妹、105歲李桃榮等為人物原型,用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了女主人公桂花送郎出徵、三年苦鬥、痛失愛子、百年守候的故事。現場長達2小時的劇目表演,通過光、影、聲和精美考究的舞臺道具及服裝等元素,再現鄂豫皖蘇區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場景,充分展示了老區人民「堅貞忠誠、犧牲奉獻、一心為民、永跟黨走」的大別山精神。
  • 《銀杏樹下》賞銀杏,燦爛正當時……
    1一張塵封的欠條引發的往事故事採用倒序的方式,高大的銀杏樹下,鑼鼓喧天彩旗飛揚,熱鬧的紅色旅遊剪彩在即。這時,建築工地工人挖到了一隻陶罐,裡面有一張當年紅軍留下的欠條。不過,這幾年寫一首簡單的歌曲顯然不是他的興趣,他開始嘗試著歌劇創作,此前他已經有了《命運》和《道路》兩部歌劇作品,這次在河南又創作了新作品《銀杏樹下》。撈仔說:「前兩部作品因為題材原因,沒機會融合地域性的音樂。這次,在前兩部歌劇創作後總結經驗進行了嘗試,這部描寫農村革命題材的歌劇應該有更多的民族色彩。」既然是發生在大別山的故事,那就得有大別山的味道。
  • 紅色題材民歌劇《大別山之戀》在肥上演
    10月13日,伴隨著「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演唱,紅色題材民歌劇《大別山之戀》拉開了帷幕。安徽省委常委、六安市委書記孫雲飛,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虞愛華觀看演出。該劇將大別山民歌和六安紅色故事相結合,以金寨105歲李桃榮和金剛臺婦女排八姐妹為原型,講述了桂花送郎出徵、三年苦鬥、痛失愛子、百年守候的故事。
  • 講好大別山紅色故事
    講好大別山紅色故事大別山幹部學院依託優勢資源打造精品課程弘揚大別山精神■林志成穿紅軍服、唱紅軍歌、走紅軍「志仁小道」;觀看學院老師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臺劇《紅色大別山》;紅軍後代黃德躍,講述其一家6人參加革命、3人英勇犧牲的故事……在大別山幹部學院官網「學員在線」版塊,來此參加培訓見學的學員紛紛寫下體會,抒發著對「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鬥、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的理解與感悟。
  • 「紅色記憶·大別山英雄故事」
    這大別山深處的紅色記憶,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將會更加彌足珍貴,我們將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進,緬懷先烈,繼承精神!」在「紅色記憶·大別山英雄故事」河南省英烈講解員大賽總決賽中,一位講解員動情地講述道。
  • 深挖紅色「富礦」,講好紅色故事
    人群當中,像王可欣一樣身著紅色馬甲、佩戴藍牌講解證的「小小講解員」個個精神抖擻,用清脆響亮的童聲向大家講述紅色故事,成為博物館一道亮麗風景。當年一顆顆「紅色火種」,如今又燃亮一盞盞「心燈」。近年來,河南省信陽市軍地不斷挖掘紅色資源,聚力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深入普及和創新發展,讓大別山精神在代代相傳中煥發出新時代的光芒。
  • 聽院長講「大別山」的紅色故事
    「這次聽鄭院長以親身經歷講述,感覺特別感動和震撼。作為青年,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那些可歌可泣的烈士們。」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童浩麟 通訊員 徐楠「大伯、二伯犧牲在長徵路上,我們只能遙望祭奠;下雨天,父親在家打草鞋時,哼起了紅歌,唱著唱著就不禁會掉下眼淚。」11月1日上午,河南大學民生學院大禮堂座無虛席,院長鄭逢斌以親身經歷,為全院1000多名師生代表講述了感人至深的大別山紅色故事。
  • 講好紅色故事 弘揚大別山精神
    信陽消息(見習記者 李倩)5月23日,由市委宣傳部主辦,市旅遊局、鄂豫皖革命紀念館承辦的首屆信陽市紅色故事演講大賽在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多媒體廳舉行。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曹新博出席並為獲獎選手頒獎。
  • 信陽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
    信陽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培訓課程內容:聽一堂大別山革命精神專題課、參觀各紅色教育基地、學唱一首大別山革命歌曲、吃一餐紅軍飯、走一段紅軍路、重溫一次入黨誓詞。信陽大別山紅色教育基地通過豐富的紅色課程,使培訓學員能夠近距離的感受大別山革命史和大別山精神,提高黨性修養,為在新時代開啟新徵程提升精神動力。
  • 大別山英雄有著怎樣的感人故事?聽河南省英烈講解員大賽總決賽選手...
    大河網訊(記者 何心悅)「這大別山深處的紅色記憶,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將會更加彌足珍貴,我們將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進......」近日,在「紅色記憶·大別山英雄故事」河南省英烈講解員大賽總決賽中,來自開封市烈士陵園的講解員包婷動情地講述著大別山
  • 「紅色記憶•大別山英雄故事」河南省英烈講解員大賽優秀作品展播
    核心提示:​8月19日至20日,由河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主辦,中共信陽市委網信辦、信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協辦的「紅色記憶·大別山英雄故事」河南省英烈講解員大賽決賽在信陽舉行。
  • 走進大別山 重溫紅色路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共產黨員都要接受紅色基因教育」的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強黨員培訓教育,大唐鞏義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先後於10月30日至11月1日,11月6日至11月8日,分兩批共120人,赴新縣大別山紅色教育培訓基地進行培訓學習。  本次大別山紅色教育培訓學習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採用現場教學、體驗式教學等不同方式,寓教於樂,寓教於行。
  • 一座大別山,情系鄂豫皖 三省記者重訪紅色熱土
    三家媒體的近20位記者,將奔赴河南、湖北、安徽紅色熱土,重溫大別山革命歷史,助飛大別山騰飛夢想。  大別山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北挽淮河,南瀕長江,俯瞰中原,自古有「得大別山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大別山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名山,著名的「黃麻起義」就發生在這裡,三大主力紅軍之一的紅四方面軍也誕生於此。
  • 「醫」起學四史|紅色故事誦讀(二十):挺進大別山-約法三章
    「醫」起學四史|紅色故事誦讀(二十):挺進大別山-約法三章 2020-09-17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在血與火的鬥爭中,大別山人民以堅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革命精神開創了鄂豫皖革命老區28年紅旗不倒、22年武裝鬥爭不斷的光輝歷史,凝成了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的大別山紅色文化。  大別山紅色文化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主要內涵有:第一,理想堅定、事業必勝。
  • 「大別山精神」弘揚大別山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土地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開展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鄂豫皖地區發動了黃麻起義、商城起義、六霍起義和四望山起義,並開闢了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與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遙相呼應,形成了戰略上的配合,先後走出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多支紅軍部隊。抗戰勝利後,李先念率部中原突圍、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等重大歷史事件先後發生在大別山地區。
  • 畢小彬:做好紅色文章 傳承「大別山精神」
    談及如何讓革命老區的紅色基因百世不易時,畢小彬表示,做好六安的紅色文章,離不開紅色傳承的「精氣神」。    畢小彬介紹,除了「大別山精神」外,六安「淠史杭精神」也很寶貴。「淠史杭」是一個大型的水利工程,是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國內灌溉面積最大的灌區,這個工程的建設運營使安徽、河南兩省的千裡赤地變成了魚米之鄉。
  • 紅色大別山
    但為什麼叫「大別山」,大家知道嗎?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大別山的來歷,關於大別山的來歷版本有很多種,但有種說法比較普遍,相傳當年李白登上了大別山主峰白馬尖,發現山南山北二側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讚嘆道:「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於他山也!」大別山由此而得名。
  • 信陽講好紅色故事 做大別山精神的堅定傳承者
    「對我來說,講好紅色故事,讓更多的人銘記紅色政權是怎麼來的,也是傳承好大別山精神的具體體現。」戴璐璐一臉幸福地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我聽了特別激動,也更加明白了自己工作的意義所在。」
  • 吳世儒:打造紅色基因庫 傳承大別山精神
    信陽是著名的大別山革命老區。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擔當起弘揚踐行大別山精神的政治責任,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信陽市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初步成效。信陽在開展紅色基因庫建設方面具體做了哪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