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聽鄭院長以親身經歷講述,感覺特別感動和震撼。作為青年,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那些可歌可泣的烈士們。」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童浩麟 通訊員 徐楠
「大伯、二伯犧牲在長徵路上,我們只能遙望祭奠;下雨天,父親在家打草鞋時,哼起了紅歌,唱著唱著就不禁會掉下眼淚。」
11月1日上午,河南大學民生學院大禮堂座無虛席,院長鄭逢斌以親身經歷,為全院1000多名師生代表講述了感人至深的大別山紅色故事。
作為河南大學軟體工程一級博士點牽頭人,鄭逢斌多次參與研發國家級重點項目,科研成果廣泛應用於民航、軍事、農業。作為學者,鄭逢斌以自己的辛勤耕耘得到了業界認可;作為管理者,他在河南大學民生學院轉型發展關鍵時期勇做先鋒,對學院各項工作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熟知鄭逢斌的人都知道,學計算機專業出身的他,身上帶有濃厚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勇於創新。「我的這個勁頭,也源於我的另一個特殊身份——紅軍後代。」鄭逢斌說。
鄭逢斌講述了父輩與同村紅軍戰士在革命路上的真實經歷。「很多戰士火線入黨,打仗衝在最前面,入黨後不到24小時就犧牲在戰場上。所有黨員從入黨的一刻就抱著必死的決心,他們為了革命信仰,為了祖國和人民甘願這麼做,這就是最動人的革命精神!」
「我們家在新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只有10多戶。幾乎每家門前都掛有醒目的『烈屬光榮』門匾。」鄭逢斌說,「我家是兩個門匾,而有的一家人為了革命全都獻出了寶貴生命,連掛『烈屬光榮』門匾的機會都沒有了。」
鄭逢斌還深情地講述了紅軍長徵的故事,闡釋了以「信念堅定、頑強奮鬥、求實創新、犧牲奉獻、勇於擔當」為內涵的大別山精神。
這堂不同尋常的課,深深打動了在場師生。「以前只在書本上和影視劇中看到革命故事,這次聽鄭院長以親身經歷講述,特別感動和震撼。作為青年,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那些可歌可泣的烈士。」2019級學生李源鑫表示。
編輯: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