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林:我的高考之路

2020-09-17 晨霧

楊青林:我的高考之路

原創 楊青林 方志四川 2020-09-15

晨霧 / 轉帖


作者:楊青林


農村小學校辦「戴帽」初中


我和廣大農村同齡人一樣,童年是在農田裡度過的,幼兒園於我曾是陌生的詞彙。小學畢業,正趕上相鄰兩個大隊(現在的村)移址合建的小學校——崇慶縣廖家公社(今崇州市廖家鄉)晏家小學(也是原小學校名)投入使用,並招收「戴帽」初中,我們便成為該校首屆初中生。


已經廢棄了10多年的崇州市晏家小學校(楊青林 攝)

晏家小學,老師主要是民辦教師和下鄉知青。初中兩年,除學一些簡單知識外,基本是在「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和「批判『四人幫』反黨集團」等運動中度過的,以至畢業時,我連二元一次方程都不會解。但其間,有一件事格外難忘:3位20出頭的老師帶著我們40多個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拉練」。各自背著鋪蓋卷從廖家公社出發,一路步行當天抵達35公裡外的成都市區,寄宿西北中學教室。逗留幾天後,再坐悶罐車前往灌縣(今都江堰市),最終步行返程回家。一路參觀遊覽了雷鋒事跡展覽館(今四川科技館)、人民公園、成都動物園、都江堰、青城山等。這段經歷,對當時只有十三四歲的我們而言,既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又鍛鍊了身體、磨鍊了意志。

初中畢業時,國家還未正式恢復高考及中學升學制度,經學校和大隊黨支部推薦,我們40%的畢業生進入廖家中學校上高中。


作者初中畢業證 (楊青林 攝)


老師精心教學 同學你追我趕


廖家中學,崇慶縣的幾所完中之一,高79級5個班(按規範應該叫「屆」,但當年沒嚴格區分,一直沿用「級」至今),來自晏家小學的同學都分在五班,班主任是建國前後兩次畢業於四川大學的徐汝舟老師。


40年後再次相聚的五班同學(楊青林 供圖)


由於初中落下太多,入校後簡單的摸底考試,鎮上同學各科平均分都在80以上,最高的95分;而我卻只有70多分。入學後不久,國家宣布恢復高考,這無疑讓我看到了希望。學習動力倍增的同時,也深感差距帶來的壓力。唯有刻苦學習、不懂就問,才能迎頭趕上。對知識的渴望,恨不得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每天放學步行回家時(單邊路程近4公裡),同學之間經常邊走邊討論,有時還停下來把泥路當本子、樹枝當筆做起計算題。通過老師的精心教學,尤其是數學老師劉興芳,不厭其煩、耐心輔導,我很快把初中的「欠帳」補上;經不懈努力,第一學期結束,平均成績衝到班裡中上水平。第二學期結束,學校將全年級5個班成績好的同學,篩選出來組成「快班」,年輕的英語老師譚正淵擔任班主任;之後不久,又分成理科班和文科班,我因喜愛數學而留在理科班。隨著全校學習氛圍的日益濃厚,學生爭分奪秒、你追我趕;老師猶如戰場上的指揮員,爭先恐後、搶佔陣地組織訓練;班主任、英語老師譚正淵不顧兩個年幼的孩子,見縫插針抓緊補習英語。


40年後風採依舊的譚正淵老師(楊青林 攝)


1979年5月授課結束,考生要在大學和中專之間作出選擇,進行報考(同樣的高考試題,報考中專的,分數再高也不會被大學錄取;報考大學的,若達不到大學分數線,即使超過中專分數線,也不能被中專錄取,而只能落選)。這應該是我人生第一次面臨的重大選擇。由於學校組織相關教師對「快班」同學進行了分數預測(40年後從班主任譚老師處見到預測表才得知此事),所以在選擇報考大學還是中專時,老師都給出參考意見。


譚正淵老師保存了40年的1979年高考成績預測表(楊青林 攝)


當年,作為農村的孩子,「逃離農村」是硬道理,所以多數同學不敢冒險,為保險起見只好報考中專。我本來也是如此打算,但班主任譚老師再三動員,希望我們幾個成績前茅的同學能「衝一下大學」,即使落選,也可回學校復讀。我聽從了老師的建議,選擇報考大學。


崇慶縣廖家中學高79級3班畢業合影(楊青林 翻拍)


首戰失利 重整旗鼓


當年高考滿分510分,其中語、數、政、理、化(文科史、地)各100分,英語按10%計分,即10分(一般專業只作參考)。全國468.5萬人參加高考,高校共錄取28.4萬人。廖家中學79級應屆畢業生中,文科、理科均只有一名同學考上大學;而報考中專的同學,考上中師的較多。應屆文科生中唯一考上大學的劉光乾(和我從小學就是同學)陪同陳應春老師到我家通知高考成績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儘管有思想準備,但當得知只考了255分,差10多分上線時,心情還是很失落;然而,讓我深感溫暖和備受鼓舞的是,陳老師告訴我,學校決定讓我回去免費隨80級「快班」學習。

我很快又投入到80級「高二」的緊張學習中。吸取之前偏科的教訓,在自己弱項化學、物理上多花時間,儘量讓各科縮小差距。30年後才從白秀良老師那裡得知,當年學校領導和老師為我們的學習可謂絞盡腦汁、煞費苦心,學校領導要求老師各自想辦法把學生的「短板」補上,而給他們的獎賞卻只是——上課(補課)晚了有加班飯吃(通常是饅頭、稀飯、花生米,有時可以喝點小酒),或一個月多發幾斤糧票。

80級「快班」裡,成績名列前列的,多數是79級考大學落選的同學(包括從其他學校轉到廖家中學復讀的)。各科老師除正常上課外,還利用一切業餘時間給我們義務補課。政治老師遊玉良給我們幾個同學「開小灶」,把我們召集到他家,他邊用花生米下酒,邊給我們分析講解政治題;語文老師沈志遠、數學老師杜雲福、化學老師白秀良、物理老師周玉清等,紛紛因材施教、各顯神通。


40年後仍精神矍鑠的沈志遠老師(前排右)、周玉清老師(前排左)(楊青林 攝)


1980年是恢復高考後的第4年,由於考生多,為了減輕高考壓力,開始實施「預選」制度,即先進行預考,成績進入前30%左右的考生才有資格參加高考(40年後同學聚會,有的還在為沒有參加過高考而感到遺憾);參加高考的大概有30%能考上。當年全國有333萬人參加預考,高校共錄取28萬人。

高考前幾天,從來不知牛奶味道的我,為了增加營養,買了一包奶粉早晚飲用。考點在離家14公裡的縣城,我們頭天便進城統一入住定點招待所,7月7、8、9日如期參加高考。考完後,忐忑不安、不太有底。與上年不同,1980年本科、大專、中專一併劃線錄取。當時父母擔心我如果只上中專線可能不願去讀,於是讓大姐出面做我的思想工作,勸我即使是中專也不要放棄機會,因為中專畢業有正式工作,收入也比鄉下務農好得多。7月下旬成績公布,我考了383分(滿分530分,除英語滿分按30分計,其餘5科滿分均為100分),其中政治81分、語文80分、數學79分、化學72分、物理62分、英語9分。到學校拿到成績當天就得填報志願,對鄉下孩子而言,首要目標就是離開農村,去吃「商品糧」;至於選哪個學校,哪個專業,心裡基本沒數,也沒事先徵求父母的建議,主要還是聽從老師的意見。我本打算填報四川醫學院(現四川大學),但考慮到化學成績不理想也就放棄了,最後採納了杜雲福老師的意見,在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重慶大學)和蘭州大學之間做了選擇。

8月25日,鄰居告訴我,鎮上郵電所的告示牌上有我的名字,猜想應該是錄取通知書,我便立刻騎車飛奔前往。果然是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機電系工業電氣自動化,和填報志願完全一致。


重慶建築工程學院錄取通知書信封(楊青林 攝)


成都至重慶 漫長上學路


由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錄取通知書發出較晚,所以報到時間為9月7、8、9日。同學王莉考取重慶醫學院(現重慶醫科大學),報到時間一致,相約一同前往。6號,我由二姐夫陪同到成都,住陝西街他一遠房親戚家(這親戚家的蘿蔔連鍋,我至今難以忘懷),當天就趕到東御街售票窗口排長隊購票,但只購得第二天的普通列車硬座票(票價6元)。

7日22:35,我們乘坐的火車緩緩駛出成都火車站,向重慶進發,從平原駛入丘陵,沿途遇車便讓,快快慢慢,走走停停,直到8日15:00左右,經過近17個小時行駛500公裡的列車,才終於到達重慶菜園壩火車站。而今,成都至重慶高鐵只需1.5個小時,這相差10倍的時間,足以反映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交通運輸等各項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出站不遠,便看見舉著牌子接站的老師,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和王莉各自登上自己學校的新生接站車,駛向心中的夢想之地。

車輛行駛在稍顯狹窄、曲折起伏的道路上,穿梭於依山傍水、錯落有致的建築間,繁華的山城令我眼花繚亂,激動的心情難以平靜,滿懷喜悅,憧憬未來。


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大門(楊青林 翻拍)


高考雖已過去40年,但一切就像發生在昨天,昔日為助我們圓夢而甘為人梯、辛勤付出的老師,為我們操勞的一件件往事,至今歷歷在目。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的老師!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楊青林(成都市武侯區人民政府辦公室一級調研員,成都市武侯區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信息來源:2020-09-15 微信公號 方志四川

ID:scsdfz


【聲明】本文為轉發分享,已經註明來源。不代表本平臺贊成或反對原作者的觀點,文責和版權屬於原作者。

相關焦點

  • 羅毅平 :我的高考求學之路
    原題我的高考求學之路作者:羅毅平 正值高考之際,連續多天暴雨滂沱,積水淹沒街道,出行都困難。我也懂得母親的為難,但還是表達了想讀大學的願望。大哥知道後,說服了母親,才得以讀了普高。我是多麼珍惜這一機會,一直努力著要實現自己的大學夢。我是1966屆高中畢業生。時值高考之際,文革來臨,中央發文暫停當年高考。得知此消息,心靜如止水。
  • 《我的求學之路》
    我開看到現在一些年輕人深迷於手機或遊戲,無心求學,促使我用我的親身經歷,看看以前求學的艱辛,珍惜今天的幸福和學習環境。我是1949年3月出生的,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誕生的前夕,是新中國的同齡人。我於1956年入學念小學,父母是窮苦農民,我的三位姐姐都沒有念書,父親只讓我讀完小學畢業就不讓我參加升初中的複習考試了。
  • 回城之路(8)高考
    回城之路(8)高考經過七七、七八兩年高考,文化基礎較好的知識青年被大批網羅到高等學府深造——劉曉萌《中國知青史·大潮》第429頁這條回城的路等了很久不需要沒病裝病獲得一張通行證不需要去接父母的班未知能幹啥不需要昧著良心口喊紮根逃回家只需真才實學這條回城的路盼了許久沒有紅黑五類的區別與歧視沒有「我爸是李剛
  • 「高考專列」守護莘莘學子求學之路
    18年開行高考專列。它,就是被稱作為學成送去夢想的「高考專列」,並且是全國範圍內唯一一列。在這趟列車上,連續十八年不停歇,為成千上萬的孩子走出大山,參加這場一年一度的人生大考。迄今為止,已經有7000多名學生各自考上他們理想的大學。他們中間,有的獲得了更廣闊成長空間,有的則是深深紮根在故鄉,為那裡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絕的人才動力。 這是一條怎樣的求學之路呢?
  • 時事II回憶我的高考之路!還挺有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
    《時事II回憶我的高考之路!高考是人生大事,這樣的大事人一輩子不會經歷超過十次。我復讀過一年,參加過兩次高考,2004年第一次,2005年第二次,我學習成績一直中上,第一次成就550多,第二次600多,分數都夠上個比較好的大學。實際上我復讀是做了無用功,因為復讀後考上的大學,第一次高考時的分數就是夠的。
  • 戴偉榮|我的高考之路
    四十年前的今天,再過一個小時我就要走進我日思夜想的大學考場了,細想起來這是我人生第三次離她如此之近。回想在一九六六年的春夏交接之時,我們這些已高中畢業的學子正在緊張地備考,身體已體檢過了,志願也填寫了,半個月後就要迎接高考。我們是漢陽鐵中第五屆高中畢業生,在校學生多數為大橋局子弟。
  • 山東省實行職教高考,打開中職生的升學之路
    2022年山東省春季高考將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職教高考,只允許應屆畢業的中職生、 往屆生且具有高中同等學歷的學生參加。屆時,職教高考將打開中職生的升學之路。
  • 學習高考改革應對措施,探索學校特色發展之路
    學習高考改革應對措施,探索學校特色發展之路陽信縣第二高級中學白麗峰本次杭州的學習時間安排緊湊,學習內容豐富,學習過程充實,學習收穫大。一&39;新高考帶來的挑戰和機遇1.選考文科的學生數量增加。2.選考文科,學生的質量也有相應的提高。3.組織教學的難度增加。4.教學安排的重建。
  • 三年公考之路,讓我後悔大學選擇了英語專業
    毫無意外,考了134分的我,又成功地被甩到了入圍面試外。經歷了三年的公考之路,讓不禁對自己人生規劃有了新的審視,也產生了新的懷疑,自己也開始動搖了那顆曾經堅定考公務員的決心。每次考試失敗後,我也曾無數次地抱怨,抱怨自己能力不足,也抱怨自己為什麼要選擇英語專業,為自己的公考之路加深了難度。
  • 49歲阿姨成人高考到研究生的逆襲之路!
    「和兒子一起考研,我覺得是挺浪漫的事兒。」2016年原夢園參加成人高考,考取了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我之所以選這個專業,是因為我在學校網站上見過一則招聘信息,要當兼職老師,就必須要有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後來偶然在交大生活園區看到招聘公告,她便趕去應聘,原夢園最終被錄用了。「我兒子準備考研時,我想陪陪他,相互督促,至少有個伴。」
  • 2017年雲南高考語文滿分作文:我的高考
    2017年雲南高考語文滿分作文:我的高考2017年高考即將接近尾聲,大多考生都特別關注2017年高考滿分作文,那麼,高考滿分作文有哪些呢,下面是有途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7年雲南高考語文滿分作文,僅供參考。種子的責任是開花結果,園丁的責任是料理花園,醫生的責任是救死扶傷,老師的責任是傳道授業。
  • 殲-20總師楊偉的超級「學霸」之路:初中畢業就高考,15歲上大學
    我國又進入高考日,首先預祝全體參加高考的莘莘學子們旗開得勝,馬到功成。每一年的高考結束之後,各省市都會出現高考狀元,學霸們的成功之路雖然不能被完全複製,但或多或少給了後來者以啟發和借鑑。我國對特殊人才的選拔並不僅僅局限在高中畢業---高考錄入這個渠道,還有少年班;這種破格選拔人才的方式,就是為了儘可能地早發現「神童」。楊總師的高考申請獲得破格批准之後,他在高中入學考試後的兩個星期就參加了高考。
  • 2020山東職教高考將打造多元化培養之路!應用型本科持續增加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單兩種教育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方,此次職教高考改革方案明確要求了完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職教高考」的制度,打開技能人才培養的渠道。
  • 600萬高考生或無緣本科,美國留學是更好的升學之路
    高考本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今年的高考難上加難。數據顯示2020年高考參與人數高達1071萬人,而本科錄取率連續4年都在42%左右,今年這場「大戰」之後,預計將有600多萬考生無緣本科,200多萬考生無法被專科錄取。
  • 我的高考很隨意
    我參加過兩次高考,第一次是剛恢復高考的1977年,因體檢不合格而失去了錄取的機會,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個挫折差點改變了我的人生命運。不過我還是沒有失去機遇,在第二次高考中被錄取,所謂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是真理!
  • @高三生 | 從無名之輩到逆襲清華,給你講述我的平凡之路
    今天我不想講述什麼學霸養成記,也不想描繪奮鬥血淚史,我只想講講我一步步走過的最為真實的平凡之路。清華大學,心之所向小學畢業的那個暑假,我第一次走進清華園,蔥鬱的古樹,田田的蓮葉和清雅的荷花,還有偶遇到的和藹的白髮學者,讓我不禁幻想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會是怎樣的感受。
  • 「役」戰成名,學霸逆襲之路2020上海精銳中高考學員頒獎典禮圓滿落幕
    (原標題:「役」戰成名,學霸逆襲之路2020上海精銳中高考學員頒獎典禮圓滿落幕)
  • 軍校,一條你所忽略的高考之路
    12年寒窗苦讀的孩子唯一的路,可是你知道嗎,雖然高考是唯一的路,但它並不只有一條,尚有為特別優秀或者具有其他特長孩子提供的一些特殊高考路徑。待這條艱辛且漫長的求學之路結束,仍然要面臨進入社會找工作的現實。而這麼多年的學習生涯還有可能影響自己的終身大事,令自己步入「剩男剩女」的尷尬境地。但是,讀軍校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本科畢業後,有了中尉的軍銜、副連的待遇,國家還會為他們統一分配工作。
  • 高考志願填報失誤是一種什麼體驗?我的轉專業以及考研之路
    最近高考也要出分了,有親戚也來問我孩子志願填報的事情,有親戚說她孩子特別喜歡南京,就想去南京上學,也有的說不想讓孩子走遠,就留在安徽就行。因為分數的差異,個人的興趣不同,我無法給出很明確的回答,在這裡還要權衡學校和專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