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建築群位於上海黃浦區東部、黃浦江西岸延安東路至外白渡橋濱江地帶。形成於二十世紀初,代表著當時世界建築設計和施工技術的一流水平,是上海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最高的近代建築群體。1996年11月20日,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類,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外灘1號:亞細亞大樓-建成於1913年。1966年前,英國殼牌公司和荷蘭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亞細亞火油公司長期租用這幢大樓的底層。1996年,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入駐至今。
外灘2號:上海總會大樓-建成於1864年。上海總會大樓曾是英國在滬僑民的俱樂部,重要的社交場所。
外灘3號:有利銀行大樓-該樓於1916年竣工,為英資天祥洋行物業,1914年由保安、保家等保險公司聯合租賃,將原來的3層磚木結構房屋改建為6層大樓,故曾名「聯合大樓」。
外灘5號:日清大樓建成於1925年,由日資航運企業日清汽船株式會社和一個猶太商人合資建造。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樓,改為招商局辦公大樓,解放後,由上海海運局使用。
外灘6號:中國通商銀行大樓-建成於1897年,1906年翻建,成為中國通商銀行,當時也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家銀行,因旁邊的小路是元芳弄,所該大樓也曾被稱為元芳大樓。 外灘7號大北電報公司大樓-建成於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產業,輪船招商局將它買下後,即歸屬下的大北電報公司使用。
外灘9號:招商局大樓-19世紀遠東最著名的美國資本企業旗昌洋行於1846年將總部遷至此地。1877年,旗昌輪船公司,連同在外灘9號的辦公室大樓賣給1873年成立的受李鴻章保護的中國官商合辦企業輪船招商局。1901年,輪船招商局重建該樓。後來成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現在又成為夏姿上海旗艦店。
外灘12號:滙豐銀行大樓-1912年,滙豐買下南邊外灘11號別發洋行和外灘10號美豐洋行的房產,二戰爆發後被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佔用,戰爭結束,滙豐遷回此樓。1955年,滙豐撤出上海,大樓歸國有。上海市政府進駐,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簡稱市府大樓。副樓在1956年改為上海市檔案館。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樓,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通過置換購得該大樓的使用權。
外灘13號:海關大樓-1857年,外國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國衙門式的關署。1891-1893年翻建成哥德式的紅磚建築,有33米高的鐘樓。1925年再次重建,終成了現在的建築。
外灘14號:上海市總工會-這裡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資企業寶順洋行的產業。19世紀下半葉,顛地經營失敗被德華銀行買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中國沒收德國在華財產,大樓被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接管。1928年,隨著全國政治中心從北京轉移到南京,交通銀行也將總行遷到此處。1947年,這裡被重建為裝飾藝術運動主義風格的6層大樓,也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一座。
外灘15號:華俄道勝銀行大樓-1902年由華俄道勝銀行出資建成。至1928年,此樓成為中央銀行的所在地。隨即國民黨中央銀行、上海航天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都先後在此辦公。現在這裡是上海外匯交易中心。
外灘16號:臺灣銀行大樓-建於1924年,為臺灣日治時期臺灣銀行在上海的辦公大樓。現由招商銀行上海分行使用。
外灘17號:友邦大廈-此樓由在中國出版的最有影響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於1921年投資,1924年建成,一部分由報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處於創業階段的美資友邦人壽保險公司。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報》停刊,大樓被接管。1996年,友邦人壽保險公司重返這座大樓,定名為友邦大廈。
外灘18號:麥加利銀行大樓-1923年由老牌的英資銀行麥加利銀行又名渣打銀行(Chartered Bank)建造。1955年,麥加利銀行遷出後,由房管局接管這座大樓,改名為春江大樓,曾由中波輪船公司等使用。2002年,臺資企業上海珩意房地產經營有限公司接手大樓的修復改建工程。
外灘19號:和平飯店南樓-早在1850年代初就建起了3層樓的中央飯店,為租界內歷史最悠久的外資旅館。1865年,滙豐銀行的上海分行成立,租用該處營業。1903年,中央飯店改組為匯中飯店。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在此慶賀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現為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
外灘20號:和平飯店北樓-和平飯店北樓建於1929年,屬芝加哥學派哥德式建築,樓高77米,共十二層,英資公和洋行設計,由猶太商人沙遜出資建造,故又名「沙遜大廈」。大廈位於上海的南京東路和外灘的交叉口。其原址為新沙遜洋行和美商瓊記洋行,1926年4月開始拆除舊房。建成後,沙遜大廈的五至九層是華懋飯店。1956年,華懋飯店改為和平飯店營業,現由加拿大費爾蒙酒店集團運營。
外灘23號 中國銀行大樓-建成於1937年,外灘眾多建築中唯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大樓,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樓之一。1941年,中國銀行大樓成為汪精衛偽儲備銀行的營業場所,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歸中央銀行使用,直到1946年元旦,中國銀行才遷入辦公。現使用單位為中國銀行上海分行。
外灘24號:橫濱正金銀行大樓-1924年橫濱正金銀行在中國上海所建的分行大樓。1945年後,該樓改作中央銀行行址。1949年後又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辦公樓。 外灘26號:揚子大樓-建成於1920年,因「揚子水火保險公司」得名,1957年7月起由房管部門管,現使用單位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
外灘27號:怡和洋行大樓-大樓建於1920年,由思九生洋行設計,建成於1922年。呈復古主義派的建築風格,共6層,建築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進,朝東立面呈三段樣式。1955年由上海市外貿局使用。1983年加建兩層。現樓內有勞力士專賣店、羅斯福公館等商家。
外灘28號:格林郵船大樓-1868年,德資禪臣洋行購得這塊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樓房。一戰中,德國戰敗,該地被英資怡泰公司(格林郵船公司)收購,隨即改建為7層大樓,1922年落成,又名藍煙囪輪船公司大樓、怡泰大樓。1951年3月,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曾遷入該樓。
外灘29號:東方匯理銀行大樓-1914年,法資東方匯理銀行在中國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樓。1956年,大樓被房管局接管,改名為東方大樓,曾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處使用。目前大樓的使用單位是光大銀行上海分行。
外灘32號:上海半島酒店-原址曾是英國駐滬總領事館花園,上世紀70年代,建造上海友誼商店,早期僅限服務於外賓、外交官和其他政府官員,後期向公眾開放。2005年,友誼商店搬遷拆除,後建造半島酒店。
外灘源33號:原英國領事館及領事官邸-建築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紀建築物。起初的領館建成於1849年,但在1870年的一場大火中燒毀,並於1872年重建。建築風格屬於19世紀流行的殖民地樣式,並帶有外廊式建築特徵。領事官邸建於1884年,建築風格與領事館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