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1月,19歲的同治帝駕崩,整個皇宮沉浸在悲傷中,慈禧太后早從宮鬥和垂簾執政中歷練出了應有的沉著冷靜,她沒有半絲憂傷,在皇家,皇權永遠第一,親情永遠第二,當務之急是把繼承人找出來,她必須把大清200年的船穩穩的開下去。她選了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為第九代皇帝,年號光緒,史稱光緒帝。光緒帝的父親奕譞聽到兒子要繼承皇位後昏厥在地,恐懼充斥著他全身,他知道,自己的兒子不再是自己的兒子,兒子將來的路會萬分的艱難,為人父,他沒有選擇的餘地,自己唯有離開,方能讓兒子在皇宮中好過一點,他悲痛的哀求辭官回家,告老還鄉,希望自己的離開可以讓慈禧善待自己的兒子。
慈禧讓翁同龢繼續教光緒帝讀書,她還特別交代翁同龢要好好教光緒帝孝道,「二十四孝」,《孝經》要反覆的講解,要讓光緒永遠只認她為母親,一定沒有其她母親。在宮廷毫無親情可言的地方,載湉幼小的身體和稚嫩的心靈被慈禧任意的塑造著,如同慈禧自己在用泥捏一個自己滿意的小皇帝一樣,至於皇帝怎麼想,皇帝喜不喜歡,慈禧是不會有絲毫考慮的。孩子讀書很勤奮,學習很好。對小光緒來說,皇宮裡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和翁老師一起讀書的日子。他離不開翁同龢,翁同龢回家省親,小皇帝憂鬱的茶飯不思,皇宮裡沒有一句讀書聲。
慈禧對載湉沒有半分母親的溫暖,只有嚴厲的苛責和冷漠,只要光緒帝不聽她的教導,她不滿意孩子了,就會罰跪,載湉每天必須到慈禧的宮裡請安,不讓起就必須一直跪著,孩子在長期的責難中變得沒有安全感,說話都不利索,性格暴躁,偏執,翁同龢看見小皇帝成這個樣子,心裡惶恐無比,他是一代帝王,變成如此怪異的人,如何來擔天下?
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19歲的光緒親政了,登上了百官朝拜的龍椅,他是用娶慈禧醜陋愚蠢的侄女為代價換來的,儘管他不喜歡。
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光緒帝在《馬關條約》上籤下了屈辱的一筆,光緒深受打擊,他是迷惘的,也是無力的。康有為激情澎湃的上書要求變法,像枯井中扔下的一根草繩,光緒帝激動萬分,他看見了枯井外的一絲曙光,兩個熱血男兒僅憑滿腔的熱情開始了戊戌變法運動。他們的改革疾風驟雨,廢除八股取士,讓萬千考生如熱鍋上的螞蟻。朝廷震驚了,慈禧怒吼到:「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為!汝何昏聵,不肖乃爾!」慈禧囚禁光緒帝,殺戊戌六君子,戊戌變法失敗。慈禧淡定從容的對外講到:「不足以承大業,不過時事多艱,不宜輕舉妄動,只得留心稽查管束。」慈禧的意思是光緒是無用的,必須要自己多加教育和管束。管理國家還是我自己來。
慈禧為了完全控制光緒帝,斷他東山再起的苗頭,殺了他喜愛的珍妃,光緒感情上的唯一依靠沒有了,當他聽到珍妃被害的消息時渾身顫抖,無法言語。慈禧完全阻斷了光緒與外界的一切聯繫,光緒一開始還讀讀書,希翼著有一天自己還可以再次站起來。慈禧是不會給他任何機會的,嚴格的控制和打擊下,光緒帝近乎崩潰,「見臣下尤不能發語」。每次見大臣,必是「先相對數分鐘,均不發言。」慈禧太后徐徐開口:「皇帝,你可問話?」光緒於是開口問道:「外間安靜否?年歲豐熟否?」就問這兩句,天天如此,見到誰都如此。《宮女回憶錄》中這樣記載他:「不管外界如何,他只是裝聾作啞。一個血氣方剛的人,收斂到這個程度,也是非常痛苦了。」
光緒帝四歲來到慈禧的身邊,成為她操控的工具,他也想掙扎,也想反抗。他豪氣萬丈的叫李鴻章痛擊日本人,大刀闊斧的進行戊戌變法,他努力過。但是高牆內的皇宮已經遠遠脫離現實,他的性格和教育已經無法承擔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更何況他背後有慈禧操縱著他,他註定就是一個悲劇。光緒帝駕崩四年後大清王朝也轟然坍塌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