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雪豹》裡有一個場景,周衛國對其父說自己要去報考中央軍校,要保家衛國。他父親周繼先給了他一塊玉,問他是否明白?周衛國回答了一句「玉者,國之重器」,然後拜別了其父前往了南京。
周衛國說,玉者,國之重器,是明白了他父親支持他要去報考軍校,保家衛國的志向。而且他父親從小也教導他們兄弟三人,個人得失榮辱,比之國家利益那是微不足道。當然我不是來說這部劇的,而是針對那句「玉者,國之重器」,來簡單的聊一聊中國人對於玉石的那種獨有的情感。
雖說黃金值錢,可是在中國,卻沒見有哪個家族會把黃金作為傳家寶代代傳承,反而是玉石常被當做家傳寶物,並且在價值上,玉石無論是收藏還是販賣,其價格都要比黃金高。
而且中國人從古代開始就對玉石有一種不同於金銀的喜好,而且與其說是喜好倒不如說是崇尚。各種對於玉石的讚美之詞,比如:瓷雖美矣,然不如玉之美;且不聞無玉不成國;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物之重寶,國之重器,非有貴玉者也等等。
從這些話裡就能夠看出來,中國人對於玉石是有著多麼的重視、尊崇和情有獨鍾。
那麼為什麼中國人會對玉石有如此的感受呢?
其實玉石作為一種裝飾品與雕刻品,早在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被人們所發現與接受。在那個原始的時期,先人們發現了這種藏於石頭之中的美麗之物,並且將其從石中剝離了出來,開始作為一種特定的器具。
後來人們逐漸掌握了玉石的特徵,與各種打磨玉石的技術。後來這些表面美觀,硬度也還不錯的於是便被人們廣泛的用於各個方面,像是祭祀、禮儀、佩戴、收藏等等方面。
後來還演化出了一種「玉文化」。早在西周時期,就有根據不同品種與形狀的玉來作為身份等級的一種區分。
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打磨過後的玉石有著別的器物不具有的潔白光澤,玉石也被人們用來比喻君子的德行。《詩經》裡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諸子百家還將玉石賦予了「德」的內涵,像什麼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說廣泛傳播,並被全社會所接受,慢慢的玉也便與德行成為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後來秦始皇將和氏璧做成了做成了傳國玉璽,玉石的地位一下子就被提升到了國家層面,成了封建王朝最高權力的象徵。
而且在那個迷信思想盛行的封建時代,人們相信鬼神傳說,君王等有權勢的人還在追求長生,這個時候玉石又有了一種新的象徵意義。人們相信玉是一種能夠超越生死,溝通鬼神,容納天地之氣的神物,而且具有闢邪除穢與延年益壽這種超自然的力量。活人佩戴玉石可以長壽驅邪,死人佩戴可以保持屍體不腐。因為人們的這種迷信,從漢代開始就有了陪葬用的金縷玉衣。
而且在其後的每一個封建王朝的祭天祭祖等大型的祭祀活動中,所使用的主要的容器便是玉器或青銅器。
結合歷史來看,可以說玉石在古代是有著不一樣的地位與意義的。而且在我國,玉石家族的規模還非常的龐大,直至今天,人們也沒有明確地統計出,中國到底有多少種玉石。
玉石,這種有著濃厚中國元素、中國文化內涵的器物,從遠古的新石器時代被發現,到後來的部落時代作為一種文化象徵,中國龍玉器的出土就是代表,再到後來用於區分身份等級,祭祀,佩戴,直至形成「玉文化」。
可以說玉石是伴隨著中華文化一路走過來的,見證了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興盛榮辱,已經成為了一種中華文化的象徵。也許正是因此,在漫長的歲月裡,中國人才會對玉石如此的情有獨鍾,也才會有那句「玉者,國之重器」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