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點20分,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一個打著手電筒的瘦小身影出現在校園裡,巡邏、開門、亮燈……這個每天都第一個出現在校園裡的人,名叫張桂梅,她沒有家庭、無車無房、一身病痛,卻用大愛與擔當,一次次地創造「奇蹟」——2008年,她排除萬難,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創建起這所專供貧困家庭女孩就讀的免費高中;11年來,她嘔心瀝血,助1645名山村女孩圓了大學夢,高考綜合成績更連續9年排名麗江全市第一。
近日,新華網記者走進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用鏡頭記錄下張桂梅的一天,從這些光影凝固下的瞬間,窺見「奇蹟校長」11年的堅守與付出。(新華網 念新洪/文 李寧/攝)
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教學樓一共有5層,今年62歲的張桂梅,每天都要趕在學生們上課前細細巡查一遍,「我們學校背靠大山,怕有些小動物跑進來,嚇到學生。」5層樓巡查完、亮完燈,早讀時間也臨近了,張桂梅會拿出她的「標配」——小喇叭,「快點啦!姑娘們!早讀要開始啦!」(新華網 趙普凡/攝)
在小喇叭的督促下,學生們加快了步伐,小跑著進入教學樓,開始一天的學習。(新華網 李寧/攝)
早讀開始後,張桂梅顧不上歇息,又一間教室接一間地巡查起老師和學生的到位情況。(新華網 丁凝/攝)
航拍視角下的華坪女子高級中學,以及正在做課間操的學生們。(新華網 趙普凡/攝)
盯完課間操,張桂梅終於可以歇一小會兒了,她回到辦公室,吸一吸氧,吃口早餐,再把兜裡的藥吃了。常年的過度操勞,讓身體本就虛弱的她疾病纏身,腫瘤、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10餘種疾病日益嚴重,醫生甚至說她的生命可能不會超過兩年……(新華網 丁凝/攝)
午飯時間,高三的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跑進食堂,張桂梅的小喇叭再次響起,督促學生們不要磨蹭之外,她也會細心地提醒,「姑娘們,小心腳下,別摔了!」(新華網 李寧/攝)
午休時間,用小喇叭把學生們「喊」進宿舍後,張桂梅自己卻回到辦公室,繼續處理學校事務。眼皮實在睜不開的時候,她就拿個墊子,在辦公室的椅子上眯一會兒。(新華網 趙普凡/攝)
除繁雜的日常事務外,張桂梅還要處理一些「突發」事件。下午第一節課開始不久,一名前幾天剛退學的學生,由哥哥領著,來到張桂梅的辦公室,請求重新回來讀書。(新華網 丁凝/攝)
面對幾天前非要退學、怎麼勸都沒用的女孩,張桂梅先是嚴厲批評、指出錯誤,繼而再循循善誘、問明原因。近一個小時的交流後,一貫嚴厲的張桂梅鬆口了,「回來吧!」(新華網 趙普凡/攝)
處理完「突發」事件,張桂梅有些生氣和難過,「有政府供,有老師教,有宿舍住,一分錢不用家裡出,你努把力,不就讀出來了嗎?為什麼要退學?」但生氣歸生氣,張桂梅還是不捨得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只要她肯回來,我收!」(新華網 趙普凡/攝)
心情不好,或者空閒的時候,張桂梅會來到教學樓下的小花壇,打理一下裡面的花花草草,「我扮演著兩個園丁的角色,一個培養學生,一個打理花草。」(新華網 丁凝 /攝)
女高的學生們,早已習慣了張校長的「無處不在」,除了小喇叭裡熟悉的「快點啦」,她的身影還可能出現在上課開小差、考試搞小動作的你背後,冷不丁地往你頭上一拍。圖為張桂梅在巡查考場。(新華網 李寧/攝)
隨著晚自習下課鈴聲的敲響,學生們一天的課程結束了。和早上一樣,張桂梅又要一層一層地巡查,確認沒有安全隱患後,才會關燈離開。(新華網 丁凝/攝)
教學樓門口有幾級高臺階,張桂梅曾經不小心摔倒過,自此以後,每天晚上都會有兩名學生自發地等在門口,攙扶著她下臺階。(新華網 李寧/攝)
走出教學樓,張桂梅一天的工作並沒有結束,她還要一間一間地查宿舍,確認學生們是否都已回來。(新華網 李寧/攝)
不少高三的學生回到宿舍後,還會拿上小桌子,搶在熄燈前,爭分奪秒地再學習一段時間。(新華網 丁凝/攝)
為了輔導好這些夜晚苦讀的高三學子,張桂梅專門安排了各科老師輪崗答疑,她自己也會全程陪同,時不時提醒學生們注意眼睛、別著涼了,遇到一些新的題型,她會拿出手機,幫學生搜索解題思路。(新華網 趙普凡/攝)
晚上12點左右,查完寢室,確認所有學生都已就寢後,張桂梅才會回到自己的「家」——學生宿舍的一個床位,因為不放心身患疾病的張桂梅,兩名學生搬了過來,和她成了室友。凌晨5點15分起床、晚上12點30分就寢,過度的操勞,讓張桂梅的身體每況愈下,「有時候我真想拿出一天時間,好好地睡一覺,可是我捨不得,我怕我一鬆懈,孩子們也就都鬆懈了。」(新華網 李寧/攝)
圖為年輕時候的張桂梅。偶爾翻看老照片,張桂梅也會感慨時光飛逝、歲月無情,「我現在只希望自己身體能夠好一點,可以多送出去幾屆學生。」(新華網 丁凝/攝)
今年62歲的張桂梅,命運十分坎坷,中年喪夫、無兒無女。可以說,女高的學生就是她最親、最近的人,然而她卻定下一條規矩——高考完回校辦完手續,就不允許再回來。「我不希望她們老是惦念著女高為你做了什麼,張老師為你做了什麼,我不想讓她們背上這樣一個包袱!我只想要她們安安心心地去讀大學,走得遠遠的,飛得高高的!」(新華網 趙普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