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日報網訊(記者 張田苗)6月22日,由海期貨交易所、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聯合主辦的「2020上衍能源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石油國際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彤在論壇上演講環節時表示,燃料油市場處於大變革中。低硫保稅燃料油期貨合約的推出,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在能源領域,特別是在低硫燃料油市場的定價權和影響力。
據他介紹,我國燃料油消費結構經歷了從發電、煉化到船用主導的演變。傳統上燃料油最早是用於發電,一度佔國內燃料油需求的四成。現在已基本退出,地煉原來是是原料油作為原料來加工,隨著國家對原油雙權放開,燃料油也不再作為地煉的原料。2019年船用需求在我國燃料油消費中佔比達54%,其中保稅油佔比為28%,內貿船用佔比為26%。今年以來,國內低硫保稅船用油需求佔比迅速攀升至70%以上,高硫船用油需求萎縮至18%。預計隨後期大規模生產,還有退稅政策是從2月份開始延遲因素之外,我國保稅燃料油進口幅度將大幅下降。
據了解,2020年,中國市場低硫油計劃產能為1810萬噸,其中主要是主營煉廠。在政策方面,1月22日,國家財政部、稅總、海關總署聯合下發《關於對國際航行船舶加注燃料油實行出口退稅政策的公告》,從2月1日起,實施對沿海港口加注的燃料油實行出口退(免)稅政策,增值稅出口退稅率為13%。該項出口退稅政策的出臺將給國內煉化行業、保稅船供商以及期貨市場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近期,4月23日,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第一批1000萬噸的燃料油出口配額,除了幾桶油之外,浙江石化100萬噸首次在列。雖然現有配額制度暫時未對廣大地煉完全放開,但在境內低硫油市場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情況下,配額管理有利於煉油企業合理規劃生產,促進國內低硫油產能穩步釋放。
「中國有望實現低硫船用燃料油自給自足,這是個重大的變化。」張彤提到,中國傳統上一直依賴燃料油進口,隨著燃料油出口退稅政策的落地及首批1000萬噸燃料油出口配額的發放,原來傳統的「境外進口、境內保稅銷售」的模式將被打破。中國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低硫燃料油生產國,保稅燃料油需求將逐漸實現自給自足,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以舟山為例,去年大概400萬噸,今年有望達到500萬噸的加油規模,目標是成為東北亞船加油的中心。
近期,高/低燃料油期貨合約助力國內保稅船用燃料油市場穩健發展。自上海期貨交易所於2018年7月16日成功推出380保稅高硫燃料油期貨合約,其與原油相關性較強,市場參與非常踴躍,日交易量峰值達5270萬噸。「特別是今年1―4月,該品種成交量在全球能源類期貨中排名第二。在2020年6月22日,上期所能源中心即將成功掛牌低硫保稅燃料油期貨合約,這是我國第2個國際化能源品種,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在能源領域,特別是在低硫燃料油市場的定價權和影響力。」他表示。
來源: 期貨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