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瓜參多肽有機鉻及其對糖尿病小鼠輔助降血糖功能的研究——阿里凱瑞血糖管理中心推薦文獻
糖尿病(DM)是由於胰島β細胞受損或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受阻引起血液血糖持續高水平為特徵的綜合性疾病。201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近3億,我國有一億多人,佔據全球1/3,居世界首位[1] 。目前,治療糖尿病的方法和手段存在很大的缺陷及不足,例如[2] [3] [4] ,長期注射胰島素及類似劑,雖表面緩解了體內胰島素不足或缺乏的現狀,但會使機體對胰島素及類似劑產生嚴重的依賴性;口服降糖藥雖能加速體內糖類物質的降解達到降血糖的目的,但卻會使體內碳水化合物質不能進入正常的糖代謝循環系統轉化成脂肪類物質,進行能量的儲存與提供,致使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俞顯突出。解決或降低上述治療糖尿病過程中所出現的不良作用是一個急迫的難關,近年來,關於糖尿病的研究頗多,有筆者[5] [6] [7] [8] 研究發現,葡萄糖耐量因子(Glucose Tolerance Factor, GTF),可以打開葡萄糖通道,使糖通過葡萄糖通道進入細胞,使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和可能造成的病理損害得到解決,糖尿病危害及併發症徹底不存在,GTF對於防止胰島素抵抗,預防糖尿病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
經研究發現,葉瓜參中含有鉻元素並且幾乎全部以有機鉻的形式存在,鉻元素是人體必需微量元素,鉻元素的缺乏或不足,會使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影響糖代謝與脂代謝,導致糖尿病的發生。有機鉻能提高胰島素活性,提高體內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強胰島素與受體結合的能力,可以避免或減少目前治療糖尿病出現的慢性併發症。三價鉻還可以和幾種游離胺基酸組成一種叫GTF的物質,GTF是Glucose Tolerance Factor的縮寫,譯成中文稱為「耐糖因子」,是一種維生素、胺基酸與三價鉻的複合物,對輔助降血糖有良好的作用。因此,推測,民間傳言可能不虛,或許葉瓜參中有機鉻或有機鉻合成的化合物是一種類似於GTF的物質,就是海參降糖的物質基礎。基於此,本試驗使用鏈脲黴素建立II型糖尿病小鼠,探討了葉瓜參中有機鉻對糖尿病小鼠輔助降血糖功能的作用,為葉瓜參中有機鉻降糖機理及保健食品的開發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隨著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也日益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目前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及各種病理發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迫使頗多研究者逐步深入到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研究中,為預防或治療糖尿病尋找一線希望。
海參屬於棘皮動物海洋生物,其體壁含有豐富的功能性活性物質。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海參方面的研究頗多,研究發現海參多肽具有抗疲勞、增強免疫力、抑菌及抗氧化、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等。本研究所用的原料是北極葉瓜參,與其他一般研究刺身相比,其價格低廉,營養豐富,富含各種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較高的醫學應用價值。本研究用精製的葉瓜參多肽有機鉻灌胃小鼠,實驗發現,模型對照組小鼠在25 d時出現死亡,在實驗結束時,模型對照組小鼠絕大部分死亡;葉瓜參多肽有機鉻劑量組小鼠雖然精神出現萎靡,但是無死亡情況。有數據結果顯示,與模型對照組比較,葉瓜參多肽有機鉻劑量在5 mg/kg時,血糖下降率在17.8%,葉瓜參多肽有機鉻在劑量在15 mg/kg時,血糖下降率在35.5%,葉瓜參多肽有機鉻劑量在20 mg/kg時,血糖下降率在50.7%,陽性對照組血糖下降率57%。高濃度的葉瓜參多肽有機鉻降血糖的效果與陽性組鹽酸二甲基雙胍片降血糖效果相近,無顯著性差異(p > 0.05);與模型對照組比較,中劑量葉瓜參多肽有機鉻血清胰島素、HOMA-IR有顯著型影響(P < 0.05),高劑量葉瓜參多肽有機鉻血清胰島素、HOMA-IR有顯著型影響(P < 0.01)。本研究證明了海參肽有機鉻能延長糖尿病小鼠的生命並可以有效的輔助降低小鼠的空腹血糖,與其他的降糖藥相比更加穩定、安全、健康,為保健品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本研究不足之處是一定劑量的海參多肽有機鉻雖然降低了小鼠的血糖值,延長了糖尿病小鼠的生命,但是與正常小鼠比較,其效果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待下一步的深入研究。
1. 謝義平, 張仁衍. 基層糖尿病防治現狀調查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0, 8(24): 120-121.
2. 季波, 劉姍. 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藥的成本–效果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 2009, 2(16): 27-28.
3. 程振田, 袁祥萍, 張心中, 等. 糖尿病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 2003, 9(10): 627-629.
4. 何展鵬, 米劍媚, 羅宏斌. 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及對慢性併發症的影響[J]. 數理醫藥學雜誌, 2010, 23(3): 310-311.
5. 劉鷺. 高產葡萄糖耐量因子(Glucose Tolerance Factor)酵母菌的選育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D]: [博士學位論文]. 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9.
6. Schwa, R.Z. K. and Mertz, W. (1957) A Glucose Tolerance Factor and Its Differentiation from Factor 3.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72, 515.
7. Schwa, R.Z. K. and Mertz, W. (1959) Chromium (Ⅲ) and the Glucose Tolerance Factor.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85, 292.
8. Anderson, R.A. (1991) Supplemental Chromium Effects on Glucose, Insulin, Glu-Cagon and Urinary Chromium Losses in Subjects Consuming Low-Chromium Die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54, 909-919.
阿里凱瑞推薦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