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在接受心臟超聲,診斷評估。 上海新華醫院供圖
8月29日8點51分,一名曾經在媽媽子宮內接受過心臟手術的寶寶在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出生了,他體重3980克(7斤9兩),新生兒評分達到滿分10分,其身體發育軌跡也與健康新生兒一樣。
更重要的是,經過心臟超聲評估,宮內手術的治療效果好於醫生預期,目前這名寶寶不需要任何治療。
早在一個多月前,即7月17日,這名寶寶還在媽媽腹中,因被診斷患有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來到新華醫院,專家為其實施了一場宮內心臟手術,這場手術也被稱為亞洲首例胎兒宮內主動脈瓣球囊擴張術。
8月29日8點,這名媽媽懷孕38周3天,新華醫院麻醉科主任石學銀、張成密醫生產婦實施麻醉後,婦產科主任汪希鵬、婦產科王磊副主任醫生為其實施手術,僅用了20分鐘,寶寶順利誕生,響亮的哭聲標誌著寶寶建立了自己的心肺循環系統。
第一時間,新華醫院小兒心血管科學科帶頭人孫錕教授、小兒心血管主任陳筍為小寶寶做了心臟超聲評估。
經過評估,這名寶寶原本重度的主動脈狹窄經過宮內治療,已轉為輕到中度主動脈狹窄。孫錕教授說:「他的治療效果好於預期,我們的宮內球囊擴張術將接近閉鎖的主動脈瓣成功打開,經過在母體內7周的生長,瓣口直徑增大到原來的兩倍以上,可以讓足夠的血流順利通過。所以這個寶貝短期內不再需要進一步手術,隨訪即可。」
寶寶原本應有一個宮內手術時穿刺的針眼,經過在子宮內7周的生長,如今已經沒有任何痕跡。
孫錕教授介紹,此次的宮內治療解決了三個問題:第一,救命。當時在宮內這個寶的心臟已經出現心包積液,心功能衰竭,宮內的主動脈瓣擴張術糾治了這一情況;第二,生長。經過擴張後的血管和心臟進一步發育;第三,機遇。經過這樣的治療,可以為寶寶贏得手術時機,甚至無需手術。
「根據胎兒病情的危重情況,類似的宮內手術最早可以在孕22周實施。」陳筍主任說,患兒的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是在媽媽懷孕24周的時候發現的,父母強烈要求保留這個新生命,在新華醫院密切觀察至31周時,情況並不理想,左右心室也逐漸比例失調,同時出現了心包積液和二尖瓣反流,所有跡象均表明,胎兒的主動脈瓣狹窄向極重度的方向發展。
孫錕教授進一步表示,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約佔先心病的3%-6%,胎兒如果在孕早期就發生主動脈瓣狹窄的話,隨著孕周的增長,左心室由於充盈血量持續降低,最終可能導致進行性發育不良和衰竭,形成左心發育不良症候群。對於這類胎兒,國內很多醫院選擇放棄治療終止妊娠,而宮內心臟介入治療可以明顯改善主動脈血流,促進左心室的發育,為出生後建立雙心室循環創造機會,明顯改善預後。
而對於這類實施過宮內心臟手術的患兒,出生後是否需要接受進一步手術治療,仍然要根據隨訪和觀察情況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