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始源於廣西,現如是湖南的別稱。既然說到了湖南那就不得不說說湖南文化中的三湘四水了,那麼有同學知道這個三湘四水是什麼嗎?曾經毛爺爺有寫過這麼一句名句來評價三湘四水的「芙蓉國裡盡朝暉」。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三湘四水吧。
三湘四水,物華天寶,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喻。熱土瀟湘,人傑地靈、英雄輩出,不負「惟楚有才、於斯為甚」的盛名。
「三湘四水」一詞對中國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無論是媒體還是人們在日常交流中都愛用「三湘四水」來代指湖南。不過對「三湘四水」一詞也有很多種提法與解釋,「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四條河流,這基本取得了共識。但對「三湘」一詞的理解卻各有不同。
據考證,「瀟湘」一詞始於漢代。《山海經中山徑》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到唐代中期,「瀟湘」不單意指湘水,而是被詩人們衍化為地域名稱。而自宋代以來,人們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究竟何為「三湘」?
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指:湘水發源與灕水合流後稱灕湘,中遊與瀟水合流後稱瀟湘,下遊與蒸水合流後稱蒸湘,故名「三湘」。
一種說法是指:湘鄉為下湘,湘潭為中湘,湘陰為上湘,合稱「三湘」。(注意:在舊時,湘鄉為上湘,湘潭為中湘)
一種說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區的總稱,泛指湖南全省。
但是以上三種說法各有缺陷,似乎都無法基本概括湖南全省。據《水經注》稱:「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廣西北部地區,在漢代屬零陵郡管轄,始安縣即現在廣西的興安縣。陽海山現稱陽朔山,陽朔山立有一塊「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東北流去,灕水向西北流去,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嶺,人們通稱「灕湘」。
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與發源於九疑山的瀟水匯合後向北奔流,這一段為湘水中遊,稱「瀟湘」。瀟湘二水滾滾流到衡陽,與蒸水合流,為湘水的下遊,稱蒸湘。從而將「灕湘」、「瀟湘」、「蒸湘」統稱「三湘」。這裡暫且不論灕水並未流入湖南境內,但這種說法的明顯缺陷是沒有涵蓋湘西北大片土地。
第二種說法將湘潭、湘鄉、湘陰,合稱三湘。但湘潭、湘鄉、湘陰分布在湘北、湘中,也無法概括湖南全省。第三種說法將「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區的總稱。雖然這種說法比前兩種說法涵蓋的地域範圍要廣,但又把湘中、湘東遺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不過還有一種筆者比較贊同而又少見的說法,那就是用「三湘」作為「瀟湘」、「蒸湘」、「沅湘」的簡稱。眾所周知「沅水」是湖南最長的河流,流經湘西,注入湘東,而湘水流經長沙、湘陰後與沅水匯合,可以說是湘水的下遊,稱「沅湘」也是無可非議的。
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懷沙》裡說:「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在《離騷》裡也說:「濟沅湘以南徵兮,就重華而陳詞。」唐代戴叔倫也有「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的詩句流傳在世。
由此可見在古時就已有「沅湘」之稱。而灕水並未流入湖南境內,將「瀟湘、蒸湘、灕湘」用來代指湖南似乎很不妥當。而用「瀟湘」「蒸湘」「沅湘」合稱「三湘」,就基本涵蓋了整個湖南,也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湖南的地理特徵。總之「三湘四水」均為泛指,只是人們說話時常有的數位化傾向。
【結束語】湖南稱三湘四水,湘江是湖南省內最長的一條江,其上遊稱蒸湘,中遊稱蕭湘,下遊稱灕湘。四水主要是湖南省境內的四條大江:湘(江)、資(江)、沅(江)、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