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Ti5落幕EG登頂。經過6天的鏖戰,作為dota2的盛事,第五屆ti5終於在西雅圖Key Arena球館落下帷幕。同去年TI4中國戰隊奪冠時的狂喜不同,今年的比賽,儘管前五名戰隊中有四支隊伍來自中國,可在最後的決賽中,來自中國的CDEC戰隊以1:3的大比分不敵北美豪強EG,無緣冠軍,未能打破奇數年中國無冠的魔咒,而EG也將拿到超650萬美金的冠軍獎金。
雖與冠軍失之交臂,但中國的電競實力的確不容小噓。以dota2比賽為例,去年中國包攬1、2、4、5名的位置,今年拿到2、3、4、5名的成績也不算令人失望。
北京時間8月9日,DOTA2 TI5總決賽在來自美國的EG和中國的CDEC戰隊之間打響在,遺憾的是,最終CDEC1比3被EG擊敗。EG在決賽日連續戰勝了兩支中國隊LGD和CDEC登頂。最終中國隊獲得了比賽的第2、3、4、5名。
dota2是一種十人對戰的電子遊戲,兩隊各五名選手通過打錢、團戰等積攢經濟優勢,目的是推倒對手的主基地。這款遊戲十分強調團隊協作,內部分工明確,有打錢的Carry,幫助大哥打錢的輔助,負責決定發動團戰的中單,以及在劣勢路限制對手打錢的3號位。因遊戲體現的競技性和多變性,受到了玩家的追捧。在dota紅遍全球的同時,各種類dota的moba遊戲也登上的電競舞臺。英雄聯盟(lol)、三國殺英雄傳等等遊戲陸續吸引了各色玩家。據悉,dota2至今的月度活躍玩家有1000萬人,而lol的月度活躍玩家更是達到了驚人的6700萬人。比起一般的體育賽事,電子競技遊戲的普及度顯然更高。只需要一臺電腦,一根網線,各種宅男宅女足不出戶,就能與全世界的玩家進行切磋。
龐大的用戶數量也促成了各項電子競技賽事的高額獎勵。在今年的TI5大賽上,dota2官方就宣布,整個賽事獎金高達1800萬美元,總冠軍隊伍也將獲得650萬美元的獎勵。這一獎金額十分驚人,要知道澳網女子單打比賽冠軍獎金約人民幣1338萬元,而法網女子單打冠軍的獎金才約人民幣1049萬元。去年的TI4比賽,來自中國的總冠軍隊伍Neebee的每個成員各自獲得624萬人民幣,瞬間變成「土豪」。國內個人帳戶每年的美元兌換額度為5萬美元。對於一年只能在TI結束後短暫休息一段時間的職業選手們來說,想要抽出時間找到合適的渠道將美元兌換為人民幣還是個大問題,一夜暴富的newbee戰隊當時為此還費了不少功夫……
底層選手窮得想要去賣腎
儘管如今電子競技在中國愈發火熱,但你能想像麼?早在10年以前,電子競技根本不招人待見。
此前,《成都商報》記者曾曝光了某支戰隊的真實生活:「隊伍中9個人蝸居在一套住房,領隊帶著隊員和數據分析師共同生活和工作。午飯就是四菜一湯,工資和技術水平掛鈎。」其中一位選手表示,自己每月能拿到2500元錢就感到滿足。對於自己的未來,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我打算先玩到22歲吧,到時候再來考慮未來。」各路底層的電子競技選手雖然嘴上說著要為夢想而拼搏,但在冰冷的現實面前,他們也漸漸沉淪。
京華時報記者也曾經報導過一位底層競技選手的悲慘故事。2009年,四川青年吳志打起了DOTA。由於表現出色,吳志在遊戲中接到了一個戰隊的加盟邀請,他興奮異常,欣然應邀。吳志加盟的這支戰隊依賴網吧存活,雖然在一些半職業比賽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半年後網吧老闆不再繼續投資,戰隊宣告解散,吳志只能帶著結餘的1200元工資離開。
說起第一次加盟電競職業戰隊的經歷,吳志曾對記者低聲說:「每個月就給幾百元基本工資,剩下的錢要靠打比賽賺,賺來的錢還要和老闆分,老闆給我們提供訓練場地和住宿的地方。當時還是有夢想的,總覺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去世界電競大賽上為國爭光。」
第一次職業經歷草草結束後,吳志又輾轉於多個職業戰隊,但都是過眼雲煙。後來,一個昔日隊友向吳志發來邀請,說有大老闆想組建戰隊打比賽。吳志聞訊火速坐火車趕到西安,同時趕到的還有幾名同樣懷揣電競夢想的少年,「老闆胖胖的,身邊還有小弟跟著,看上去很有錢,上來就請我們吃了頓飯,吃飯的地方也很高級。老闆和我們說,只要好好打比賽,錢不是問題」。
吃完飯,6個少年被安排在一家旅館休息,大家興奮地談論著戰隊的未來,交流戰術,互相通報QQ號。吳志說:「我還記得一個外號叫『小貓』的同伴,他說要成為電競世界冠軍。」
興奮的一天很快結束,第二天大家發現老闆竟然消失了,「怎麼也聯繫不上他,然後旅館讓我們續房錢,我們只能各自回家了」。
2010年,「小貓」因為盜竊被捕了。
此後的吳志也鬱郁不得志,生活困窘時,甚至想過通過賣腎,來挽回女友的心……
站在頂點的電競選手日子也不好難過,比如魔獸爭霸3項目選手SKY。儘管獲得冠軍無數,但SKY的成名之路相當坎坷。籍貫河南的SKY小時候因疏於學業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長大後,他遵從家裡的意願讀了醫專,並在父親就職的醫院實習,結果在手術室休克,被父親扶了出去。2003年,SKY離家,開始在鄭州的網吧訓練。和其他人一樣,SKY當時也只能在夜裡上機訓練,白天就和一個朋友擠在網吧倉庫的架子床上鋪睡覺。幸運的是,經過那段時間的磨礪,SKY熬了出來,加入了更專業的俱樂部,有了更舒適的訓練條件。一次次問鼎各類冠軍後,SKY的獎金越來越豐厚,如今他已給家人買了新房,也給父親買了車。SKY坦言,他成為職業電競選手10年來,總收入差不多能達到500萬元。
但後來,隨著版本迭代,SKY的打法逐漸被其他玩家破解針對。而Sky的遊戲生涯也好似他發明的「速推流」一樣,表露出後期疲軟的狀態,直至2013年WCG宣布完結,魔獸爭霸3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他也未能完成三冠王的夢想。 「13年WCG宣布停辦以後,我確實迷茫了一陣子,不知道以後該如何。我嘗試過轉型做解說,也做過其他遊戲的領隊,甚至嘗試著去做一名職業的德州撲克選手,然而效果並不理想。」
回首過去,SKY也奉勸各位父母,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過來嘗試一下職業電競,但一定得留好退路……
王思聰強勢介入 職業選手月薪千元時代終結
直到一個人的降臨,電競選手的悲劇命運才似乎有了轉機——2011年,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之子王思聰高調宣布,「強勢進入,整合電競」。當時,他收購了瀕臨解散的CCM戰隊,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了IG電競俱樂部。同時,他還發起了國內正規的電競組織「ACE聯盟」,目的是制定電競圈的遊戲規則,規範俱樂部運營。
王思聰曾出資整合國內電競產業
隨著王思聰的加盟,各種能源型企業家的第二代和資本競相湧入電競圈。有報導稱,王思聰當時就給俱樂部隊員工資翻番,使選手月薪從千元進入萬元時代。iG俱樂部的漲薪拉動了全行業漲薪,隨後隊員薪資增長進入快車道,短短兩三年,許多頂級隊員的年薪已有二三十萬元,與大城市白領不相上下。
雖然王思聰「深刻的了解電競圈的混沌不是錢就能解決的」,但他起初清理混沌的方式卻依然是:買買買。組建IG,靠的就是「挖牆腳」,把當時著名戰隊LGD的四名隊員統統買了過來。本來好好在備戰WCG大賽的LGD瞬間遭不住了,儘管當年他們拿到了SW6和G聯賽兩個重量級的冠軍,但沒有誰能夠承受損失4名隊員的後果。為此,LGD直接宣布解散,隊長ZSMJ更是在同年11月就宣布退役。
錢砸下去了,原先的LGD王朝也死了,可王思聰夢想中的王朝戰隊卻未到來。2011年下半年是屬於另一支戰隊DK的時間。同樣通過各種挖角,DK憑藉著號稱電競界銀河戰艦的全明星陣容,一度力壓IG。慌忙之下,王思聰的IG戰隊只能再次調整戰略方向:放棄梯隊建設,將原本兩支dota隊伍進行合併。這一系列的巨大變動也的確收穫了成效:iG戰隊成為在2011年年底至2012年無敵般存在的王者之師。
合併後的iG在接下來的SMM2011比賽中力克DK等勁敵奪冠,這也是iG戰隊組建以來第一個具有分量的冠軍。12年的iG近乎神勇,幾乎包攬了所有大賽的冠軍(8個冠軍加1個殿軍)。 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便是在美國西雅圖舉辦的TI2國際邀請賽。奪冠後的iG不僅讓全世界玩家見證了中國人的實力,就連央視也對此進行了報導。業內傳言顯示,上述比賽之後,iG俱樂部對100萬美元的比賽獎金分文不取,全數發給隊員,王思聰還另外獎勵了100萬美元。
2011年8月2日,王思聰在微博上宣布自己將進入電子競技領域,收購快要解散CCM戰隊,之後組建了iG電競俱樂部,並從LGD戰隊中挖角了4名隊員(據傳挖角費用為每位隊員5萬人民幣),這被視為最富富二代整合國內電競產業。
iG的春天似乎已經到來,但誰也不曾想到,凜冬也來得如此迅速。2014年11月,突然對dota失去興趣的王思聰在鬥魚平臺上說道:「dota2在中國已死。」儘管他嘴上不承認對dota喪失信心,稱自己一直沒放棄這個遊戲,可身體卻很誠實。此後他一系列的行動表明,這位當初借dota進入電競圈的大佬,真的認為dota這款遊戲已經沒啥前途了:
比如,平日自己玩的遊戲,就跟dota沒啥關係:要麼是帶iGlol分部隊員上分,要麼就是在爐石傳說直播開包……
此外,他已經把工作重心從dota轉向了lol上,放言iG如果上不了S5,他就直播吃翔……
那iG是如何備戰S5的呢?答案還是買人,而且還是從韓國買人,一下子就購入三名韓國一線選手。在lol韓國人佔據統治地位的今天,打不過你就把你買過來,對於俱樂部而言顯然是最優策略。只不過,這種方式看起來很眼熟,跟四年前剛進入電競圈時沒啥區別……
「如果dota2=iG,那麼王思聰是對的,確實已經死了。」玩家的評價恰如其分。在今年的TI5比賽中,iG在一場比賽中被國外戰隊C9零封,0:16的懸殊比分也讓這支昔日的王者之師淪為了玩家眼中的「笑柄」。
電競職業困境:打職業比賽掙得還是沒解說多
中國電競選手的生活水平的確在穩步提高,各種遊戲大神也在網際網路上被頂禮膜拜,但在光鮮外表下,電子競技選手在絕大多數時間裡進行著枯燥、乏味的訓練,頻繁穿插於各個國家比賽場地。生存與競爭的壓力有時候會壓得選手根本無法喘氣。
據東方早報對iG的專訪中,就可以看出選手平日訓練時的超高強度:「配給選手的電腦硬體平均半個月就會報廢「「非比賽日每天8到10個小時的訓練,頻繁的隊內戰術例會,選手的生活幾乎不出總部這300平方米。」
比起訓練時的超高強度,職業選手的運動生涯卻短得可憐。在去年TI4結束後的 一周之內,已經有四名電競好手宣布退役,而電競圈的這股「退役潮」並沒有就此停止的意思,據了解,還有其他幾名選手也在猶豫是否要離開職業賽場。翻開這四名退役選手的簡歷,你會不由得感嘆電子競技項目換代的殘酷。在這次宣布退役的選手中,MuShI和LaNm都是90後的選手,在電競圈內被尊稱為老將的BurNIng和yyf也都只是85後而已。不到30歲的年齡,在很多傳統的體育競技項目中還可以被稱為是運動的黃金階段,而在電子競技項目中,這批90後的選手卻已經開始悄然地走下了職業賽場的舞臺。
據電競選手介紹,電競項目與其他身體對抗的體育運動項目一樣,都是吃青春飯的,甚至他們退役年齡會更早。這一點,已退役的lol選手「草莓」深有感觸,「23歲,都算是老人了……選手永遠是最苦的,他們真的是值得尊敬的。我之前也是職業選手,我會考慮到他們的感受。」在他看來,規則制定者ACE聯盟更多的是在保護俱樂部的利益,而非選手。 「電競選手的職業只有幾年,我算好的,如果沒有名氣的選手,很快就會被淘汰掉,這個社會很現實,也很殘酷。」他承認中國電競這幾年已有進步,但遠遠不夠,「我希望能更好點,讓選手們的待遇也更好一點。一個好的俱樂部不僅要能培養隊員,還能保障他們退役後有出路和工作。」
一般而言,現今主流電子競技項目,選手的黃金年齡在16到22歲,平均運動生涯只有2-4年。隨著年齡增長,選手的反應和靈敏度會明顯下滑,相對於傳統體育項目,電子競技的淘汰率驚人。
電競選手於是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打遊戲,打不了幾年;不打遊戲,又沒有一技之長,轉型困難。教練往往是職業電競選手退役後的主要選擇,但是電競圈的現實是,俱樂部並沒有那麼多的教練職位讓這些退休的選手從不到30歲就開始打算養老。 除了教練,電競解說是第二個退休後留在電競圈的選擇,很多職業電競選手在厭倦了長時間的競技比賽後選擇轉投解說界,但不幸的是電競解說這個職業面臨著與教練一樣的尷尬,囿於賽事和視頻資源的限制,電競解說的職位也相當有限。而且電競解說還對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目前職業選手能夠成功轉型解說的比例並不大。
就電競行業而言,很多明星選手在玩家中的知名度,甚至遠不如一些知名解說。作為天樂集團遊戲業務的CEO,劉爭給當下能火起來的電競主播列出三個標準,一種是有語言天賦的,比如小智。有著比較濃重東北口音的小智最大的特點就是會經常在解說中調侃隊友、同行,通過「葷段子」娛樂觀眾。
第二種是從職業選手退下來的,而且形象比較好的,比如2009、若風和MISS。據悉,這類解說主播的收入來源主要分為三大塊,第一是跟直播平臺的籤約金,這塊佔比超過90%,目前也是漲幅最厲害的;第二是直播獲得的粉絲禮物收入,月均在幾百到幾萬的的區間;第三是開淘寶店的收入,這塊少數頂尖的主播月流水可以過百萬。下圖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如果你本身是大神,又會在視頻或者直播節目中扯淡聊天,那恭喜你,在退役之後你會發現,賺得比你打職業比賽時掙得還多……
第三種是來自草根選手,但屈指可數。
「但其實90%的電競選手都是遊戲打得非常好但是不會說,甚至有些對著鏡頭嘴巴都張不開。」解說界雖說賺得比職業電競圈要多,可本質都十分相似:眾人只會看到金字塔尖的輝煌,但無視塔底血流成河。 Joker,是當下很火的電競遊戲英雄聯盟的當紅解說。他的每一期遊戲教學視頻,在視頻網站上基本都有數十萬的點擊量,最高記錄突破200萬人次。他曾經對電競解說界做出一個非常精闢的分析:「現在做解說的,基本只有兩個方向。要麼專業,要麼『猥瑣』。如果二者都不突出,那他自然無人問津。」在Joker看來,國內目前真正當紅的遊戲解說,其實不超過10個。「做視頻的人很多,但是沒有亮點的話,很難被人記住。」Joker說,有很多人想效仿知名解說的做法,但成功的卻不多。「說白了還是實力,你對遊戲的駕馭能力,你的語言表達能力,你的渠道推廣能力等等。如果真的具備這些條件,那些大的視頻網站也很希望有新人出現,會來推你的。」
向娛樂圈看齊,職業選手的情感之路
在視頻和直播中,玩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平日裡自己仰慕的大神是如何操作,完成漂亮的擊殺。他們甚至會看到大神們如何直播吃盒飯……這時候,他們就會發現,虛擬遊戲中的大神,其實和普通宅男並無二致。他們也有著自己的七情六慾,愛恨糾葛。有時候,也會上演一幕幕狗血的情感故事。
解說打情罵俏門:2014年7月的一場比賽中,SCNTV的兩位當家解說嘯天和Mik在解說比賽時因為經常聊一些與比賽無關的話題並且還打情罵俏,遭到IG戰隊老闆王思聰的炮轟。王思聰直言:「不懂別瞎BB,請尊重電競」。 王思聰的這番言論迅速引起波瀾,而Mik也直接在解說裡正面回應:「愛聽就聽,不聽就關聲音」,此番言論一出,更激起千層浪,王思聰在微博上迅速作出回應稱:「不要丟中國人的臉」。重壓之下,Mik事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含淚向觀眾表達了歉意……
xiao9相親遭拒門:2013年3月29日,DOTA大神張寧(xiao8)參加《百裡挑一》相親節目,並以一段精彩的開場白「比我長得帥的,打DOTA都打得沒有我好;打DOTA打得比我好的,都沒有我長得帥。」引起很多圈外觀眾的注意。作為電競職業選手的張寧現效力於LGD戰隊,是業內廣泛認同的DOTA明星選手,曾在美國西雅圖邀請賽中榮獲第三名。此次參加相親節目的目標也很明確——電競女主播趙潔……
儘管在節目中,趙潔自稱為張寧的腦殘粉,並封他為電競圈的「劉德華」,但最後還是婉言相拒大神的示愛,並表示「寧願做一名小粉絲也不願意成為女友。原因很簡單:即便張寧是職業玩家,擁有12+N萬的年薪收入。但是對於她來說,張寧依然不能給她帶來安全感。」此事隨後引起許多粉絲吐槽,有人遺憾有人笑,甚有人爆料出趙潔和張寧本身就是戀人關係,上節目純屬炒作行為。
節目中,張寧對於未來的回答顯得並不明確,「可以去別的公司,或者是自己做點事情,再或者是幫贊助商做事……」略顯迷茫的狀態隱隱顯露出光環下的隱患。鋒芒褪去,大神的未來生活都無法得到保障,更何況那些默默無聞毫無戰績的普通選手。
海濤09事件:2011年6月,SW6總決賽落幕後,著名DotA解說海濤第一時間就2009關於自己希望在總決賽上參與解說遭拒的微博給予了回應,並就很多自己與2009之間的恩怨往事撰寫了一篇博文,其中提到關於09在效力LGD戰隊時曾剋扣隊員工資而遭到戰隊開除一事。起初,雙方撕得厲害,可沒過多久,兩人就莫名其妙和好了……具體原因不得而知……
海濤離婚門:海濤在dota圈原本有君子濤的名號,在dota2火起來之前,也一直是解說界內的一哥。但後因出軌,同圈內人產生新戀情,而與妻子離婚,遭到諸多網友鄙夷。海濤離婚門期間,湖南衛視主持人杜海濤不幸躺槍……
Pis綠帽門:2013年2月2日,一個名為「揭露真相pis女友」的騰訊微博網友爆料稱,DotA明星選手pis女友肖琇丹與吳某一直保持著親密關係,並在微博發布肖琇丹與其大量親密照和微信聊天截圖。與此同時,此網友還發出一批豔照套圖和證據,此事件經微博爆料後,便引起DOTA圈內眾人關注,王思聰等業界人士進行大量轉發評論,將此事的公知度大大提升。 2013年2月2日晚上20點左右,DOTA視頻解說pis在YY頻道對廣大支持自己的玩家解釋澄清此事件。pis哭著說,截止到2013年2月2日微博上流露出其女友豔照部分屬實……
2009分手門:本來是很普通的分手事件,但後來被網友挖掘出,戀愛期間,2009曾送給Miko價值20多萬的遊戲道具「白金肉山」。這一信息被曝光之後,網友們紛紛同情起2009的遭遇。理由無非是,談了沒幾個月,6位數全都打了水漂……
鼠大王調戲門:2013年,皇族LOL選手White的一條微博引起了玩家們的注意,該選手直指某DOTA解說,前職業選手在G聯賽期間調戲其女友,玩家們紛紛猜測此人是誰,經過熱心玩家的落實,該前職業選手為DOTA解說老鼠。 但事情不僅如此,White指責鼠大王之後,單車也發表了一條微博,表示鼠大王調戲自己女友,內容很黃很暴力…… 隨後關於此事,雙方在微博展開了唇槍舌戰,鼠大王表示之前並不知道妃莎是單車女友,並公布了和單車女友妃莎的聊天記錄。並對White和其女友UU表示歉意,承認是他的錯誤。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各種捕風捉影的傳聞也在電競圈中不絕於耳,最有名的當屬鴨脖門。那句「我那麼信任的把自己交給了你,而我回來躺下,只希望你能抱抱我,說點好聽的話,你卻忙著吃鴨脖」一時間也廣為流傳。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百度事情經過。在此不再贅述。
……
在走向正規職業化的道路上,電競選手也的確在改變,他們慢慢在向娛樂圈和體育圈看齊,人生經歷有歡聲笑語,也夾雜著悲傷淚水。但相對於娛樂圈和體育圈,他們的人生卻很難說道路寬廣,社會認同度也難說很高,在前面列舉的眾多「門」中,相親遭拒門也許最能說明問題,相對於其它運動領域,電競職業選手的生活別說優越,恐怕連平等以待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哪天王思聰們對電競沒興趣了,怎麼辦?
更令人擔心的問題是,電競圈的職業化道路仍然在摸索階段。資本的湧入雖能一定程度上改善選手的生活,但由於缺乏穩定的盈利模式,電競俱樂部如何實現收支平衡的問題一直存在。
電競俱樂部與足球俱樂部唯一的區別就是,電競俱樂部完全沒有辦法依靠獎金來抵消成本。因為電競比賽的獎金基本上全部歸選手,俱樂部只能依賴自己的贊助商、商業活動運作、資本運作等手段,盈利渠道目前來看是很窄的,所以國內目前盈利的電競俱樂部並不多。 即使是王思聰所在的iG,每年都需要王思聰倒貼100多萬元,來維持30多名隊員的日常開支。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坦言,電子競技項目想要出成績,俱樂部一年的投入在500萬左右,甚至還要高一些,但不會超過1000萬。這樣的數字對於那些真正有資本實力的投資方來說也不是很大一筆錢,所以他們當下也不會急切尋求變現。
但業界的擔心是,這一波資本的熱情冷卻後,沒有找到穩定商業模式的電競圈又該去哪裡尋找新的發展動力? 如果哪天王思聰們突然說一句「電競在中國死了」,那這些選手和俱樂部究竟該何去何從?
(文/觀察者網朱康琪)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